字體大小:

手足口病沒有特效藥!5種危險徵兆家長不可忽視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種由腸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感染5歲以下的嬰幼兒,但也可能影響其他年齡層​​。
手口足病感染後的主要特徵為口腔潰瘍及手掌、足底、臀部或膝蓋出現紅疹和水泡。

手足口病是怎麼傳染的?

手足口病的致病因子主要是腸病毒家族的成員,其中以科沙奇病毒A16(Coxsackievirus A16)和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A71)最為常見。

此外,其他腸病毒如科沙奇病毒A6(Coxsackievirus A6)也可能引發此疾病,尤其在亞洲地區的大規模疫情中,EV-A71常與較高的重症和死亡率有關。

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多樣且極具傳染性,主要傳染方式包括以下幾種:
  • 飛沫傳播:病毒可透過感染者的唾液、鼻涕或咳嗽時釋放的飛沫散播。近距離接觸,例如說話、咳嗽或打噴嚏,都可能導致病毒傳播。
  • 接觸傳播:病毒存在於感染者皮膚水泡的液體中,接觸這些液體或患者使用過的受污染物品(如:玩具、毛巾或食具)後,病毒可能藉此進入人體。此外,患者的分泌物,如鼻涕、口水等,也可能污染環境並導致傳播。
  • 糞口傳播:腸病毒可在患者的糞便中存活長達數週,若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或物品,或飲用受污染的水,可能會導致感染。由於兒童手部衛生習慣不良,因此此傳播途徑在幼兒中尤其常見。

手足口病的高傳染性容易在幼兒園、學校或家庭等密集場所快速傳播。預防病毒的傳播需依賴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適當消毒環境,並減少與感染者的接觸​​。

手足口病感染的臨床表現

  • 前驅症狀:輕微發燒、倦怠感及食慾不振。
  • 口腔病變:口腔內部(如:舌頭、牙齦或頰黏膜)出現潰瘍,直徑約1-10毫米,伴隨疼痛​。
  • 皮膚紅疹:主要分布於手掌、足底及臀部,紅疹可能演變為水泡,通常不癢不痛​。

嚴重併發症

手足口病通常為自限性疾病(病程不需要治療就能緩解),但腸病毒71型可能引發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例如無菌性腦膜炎、急性無力肢體麻痺、腦炎及心肺衰竭,特別是在免疫力較低的嬰幼兒中​。

手足口病沒有特效藥!這5種情況要立即就醫

手足口病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處置主要以症狀緩解的輔助治療為核心。以下是常見的治療與照護方式:

緩解疼痛與發燒

若患者出現疼痛或發燒症狀,可使用常見的解熱鎮痛藥物,例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或布洛芬(Ibuprofen),以有效緩解不適。

這些藥物不僅能降低體溫,還可減輕因口腔潰瘍或喉嚨痛引起的疼痛。然而,應遵循醫師或藥師建議的劑量,不可隨意增加使用量。

口腔護理

手足口病的口腔潰瘍可能造成進食困難和疼痛,建議患者每日以溫鹽水漱口2至3次,能有效減少口腔潰瘍的不適感並促進癒合。具備漱口能力的孩子應鼓勵他們定期進行此步驟,但對於年幼兒童,則需避免因誤吞導致嗆咳。

保持水分攝取

由於手足口病可能導致進食困難或厭食,患者容易出現脫水的風險。家長應確保患病兒童攝取足夠的液體,例如冷飲、冰棒或冰淇淋,這些食物不僅能提供水分,還可因其低溫特性幫助減輕口腔潰瘍帶來的疼痛。此外,軟質食物如布丁或果凍也是適合此時期的飲食。

尋求醫療協助

雖然大多數手足口病病例屬於輕症,但若患者出現以下危險徵兆,應立即就醫:
  • 持續高燒不退
  • 嘔吐頻繁
  • 抽搐或痙攣
  • 意識混亂或嗜睡
  • 呼吸急促或出現冷汗

這些症狀可能是嚴重併發症(如:腦炎或心肺衰竭)的早期信號,需立即接受醫療處置​​。

手足口病如何預防?

  • 勤洗手:特別是用餐前及如廁後,建議使用肥皂與清水徹底清潔雙手​。
  • 環境清潔:消毒常接觸的物品(如:玩具、桌面)以減少病毒傳播。
  • 避免接觸感染者:若孩子患病,應留在家中,避免上學。

根據台灣的歷史數據,1998年的腸病毒71型疫情造成78人死亡,重症死亡率達19.3%。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重症死亡率已大幅下降至1-3%​。然而,疫情的發生提醒我們,對此病的監測與防疫仍不容忽視。

手足口病多為輕症,但其傳染性及可能引發的併發症應引起重視。家長應熟悉其症狀與預防措施,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診治,並採取適當的衛生措施以保護孩子健康。
官方網站_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成立於1998年,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是一個專注於醫療、藥品、保健、養生與生活知識的醫藥健康媒體平台。不僅提供最新的醫藥新聞,更致力於成為民眾的「醫療決策評估夥伴」。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