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冬季痘痘困擾加劇!乾冷氣候與不良生活習慣容易引發粉刺,食藥署提醒正確用藥至關重要。本文分享如何避免痘痘,並介紹抗痘藥品使用注意事項,特別是A酸類藥品對育齡婦女的風險。保持健康作息、飲食與正確護膚方法,讓你在冬季也能擁有清爽肌膚! 許多人都認為夏天是長痘痘的季節,其實,冬天天氣乾冷,很容易造成皮膚缺水,進而影響角質層的代謝能力,此時若有冬令進補的高油、高鹽飲食,或是熬夜等生活型態,都很容易讓毛孔堵塞,形成粉刺或痘痘。 食藥署提醒,若不確定自己的粉刺問題是否需要治療,最好諮詢皮膚科醫師,根據自己的皮膚狀況提供建議。常開立的藥品包含抗生素藥膏或A酸藥品,有些抗痘藥品則具有光敏感性,例如含benzoyl peroxide藥膏、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抗生素及酸類藥品等,使用期間應注意防曬。提醒民眾,benzoyl peroxide、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及A酸屬於藥品,需依照醫師或藥師指示使用,切勿自行上網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 育齡婦女須謹慎使用A酸類藥品 使用A酸類藥品時,除了要注意可能導致皮膚乾燥或脫皮等情形,A酸類藥品也具有致畸胎風險。育齡婦女若使用該類藥品,應確實執行必要的避孕措施,尤其是isotretinoin口服劑型,僅限皮膚專科醫師使用,且使用前應簽署服藥同意書,育齡婦女服藥期間及停藥後至少4個星期內,絕對不可懷孕,另亦需依醫師指示定期做血液、肝功能、血脂肪等檢查。而使用抗生素類藥品時,應注意於處方期間按時使用,避免因中斷而產生抗藥性。倘有上述用藥問題,可諮詢醫事人員或至藥局詢問藥師。 食藥署提醒,想要有效控痘,應保持良好作息、健康飲食習慣、適度清潔皮膚,且使用任何藥品前務必先諮詢皮膚科醫師或藥師,以確保正確使用,讓您在冬季也能保持清爽健康的皮膚。 查看原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影響,皮膚逐漸失去彈性與緊緻,皺紋開始成為不可忽視的歲月痕跡。紫外線曝曬、膠原蛋白流失以及水分不足等多重因素加速了肌膚的老化過程。對於重視外貌的現代人來說,除皺與淡化皺紋已成為護膚的核心目標,市場上相關化妝品的需求也因此日益攀升。 了解皺紋形成的根本原因,並選擇合適的護膚產品,是減緩肌膚老化的關鍵。本篇文章將詳細探討皺紋的生成機制、除皺化妝品的作用原理,以及選擇與正確使用產品的實用建議,幫助每一位愛美人士打造年輕健康的肌膚。 皺紋形成的原因 皺紋的生成與皮膚結構的退化密切相關,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 膠原蛋白流失:膠原蛋白是維持皮膚結構和彈性的關鍵,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少。 紫外線傷害:長期曝曬於紫外線下會促進自由基生成,導致皮膚老化。 皮膚水分不足:缺乏水分會使皮膚顯得乾燥,進一步突顯皺紋。 面部表情動作:重複的面部肌肉收縮會形成動態皺紋,如魚尾紋和抬頭紋。 皺紋加深的原因是什麼?4大抗老核心機制讓肌膚重回緊緻 隨著皮膚老化,膠原蛋白流失、自由基傷害增加及水分流失等因素會使皺紋逐漸顯現。為了對抗這些改變,除皺化妝品的主要目的是修復皮膚結構、提升彈性及改善膚質。皮膚科學研究表明,這些產品的效果通常來自於以下幾個核心作用機制: 1. 促進膠原蛋白生成 膠原蛋白是維持皮膚彈性與結構的關鍵蛋白。某些活性成分如維生素C及胜肽類成分,能直接或間接刺激纖維母細胞,促使其合成更多膠原蛋白。 維生素C不僅具抗氧化特性,還參與膠原的生成過程,幫助修復因老化或日曬而受損的皮膚。胜肽類成分則能模擬皮膚內部的生長因子訊號,進一步增強膠原蛋白的產生,進而提升皮膚的緊緻度與彈性。 2. 抗氧化作用 自由基是導致皮膚老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長期的氧化壓力會破壞皮膚細胞結構並加速膠原流失。 抗氧化成分如維生素E、綠茶萃取物等,能有效中和自由基,降低紫外線及環境污染對皮膚的傷害。同時,這些成分還能減少發炎反應,促進皮膚的自我修復功能,讓膚色更加均勻。 3. 深層保濕補水 皮膚缺乏水分會導致乾燥及皺紋明顯化。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因具有強大的吸水能力,能夠將水分鎖住於皮膚內層,維持皮膚的飽滿與柔嫩。 此外,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質酸在皮膚中的作用也各有不同,高分子透明質酸主要形成保護屏障,而低分子透明質酸則能深入真皮層,從內部改善皮膚的保水能力。 4. 去角質與促進細胞更新 老化會減緩皮膚細胞更新速度,導致膚色暗沉及粗糙。果酸及視黃醇是常用的化妝品成分,能加速老廢角質的脫落,刺激新細胞生成。 果酸可溫和地改善表層皮膚的質地,使其更加光滑透亮;而視黃醇則具有深層作用,能增加表皮厚度並促進真皮層的膠原合成,是改善細紋的強效成分。 4大明星成分全面解決肌膚老化問題 視黃醇 (Retinol) 視黃醇是一種強效的維生素A衍生物,有助於改善細紋與膚色不均。研究指出,持續使用低濃度視黃醇可顯著減少皺紋深度。 胜肽 (Peptides) 胜肽能夠模擬皮膚天然的生長因子,促進膠原生成。例如三胜肽在淡化皺紋方面效果明顯,並能改善皮膚的緊實度。 透明質酸 (Hyaluronic Acid) 強大的吸水能力使得皮膚更顯光滑水嫩。特別是在乾燥氣候下,含有高分子透明質酸的產品能為皮膚形成保護屏障。 抗氧化劑 (Antioxidants) 維生素C及綠茶萃取物可抵禦自由基傷害,同時減少皮膚的暗沉現象。高濃度維生素C精華也被證明能提亮膚色並增加膠原蛋白的生成。 如何選擇合適的產品? 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除皺化妝品不僅要可慮產品成分,更需要考慮個人膚質特性、使用需求與日常護理習慣。以下是幾個關鍵考量因素,幫助消費者做出明智選擇: 1. 了解自己的皮膚類型 皮膚類型是選擇化妝品的首要依據。乾性皮膚容易感到緊繃和乾燥,應選擇含高保濕成分的產品,例如透明質酸或神經醯胺,這類成分可以鎖住水分,增強皮膚屏障功能。油性或混合性皮膚則傾向於分泌過多的油脂,應選用質地清爽、不致粉刺的配方,以避免毛孔阻塞或皮膚泛油光。此外,敏感性皮膚建議選擇標示「低敏」的產品,並避免含有刺激性香料或高濃度果酸的化妝品。 2. 注意成分濃度與使用階段 除皺化妝品常包含較高濃度成分,如視黃醇(Retinol)、果酸(AHA)或維生素C,這些成分在高濃度下可能引起皮膚刺激。初次使用這類產品時,建議從低濃度開始,逐漸讓皮膚適應後再提高劑量。此外,可選擇含有舒緩成分(如:甘草酸或蘆薈)的產品,以減少可能的刺激反應。 3. 日夜護膚選擇 日間和夜間護膚的需求有所不同,應根據成分特性合理分配產品的使用時間。 日間護理中,防曬是重點,因此含有防曬係數(SPF)的產品或抗氧化劑是理想選擇,可幫助減少紫外線和環境傷害。夜間護理則以修復為核心,可使用視黃醇或含果酸的產品,這些成分有助於刺激膠原蛋白生成和促進細胞更新,但需避免日光曝曬以免引發反效果。 4. 重視品牌與科學驗證 選擇有科學背書的品牌能更有效降低產品不確定性和風險。優質品牌通常會提供臨床測試數據,證明產品在改善皺紋和增強皮膚健康方面的有效性。 此外,消費者可以參考使用者口碑與專業皮膚科醫師的建議,從可信來源中挑選產品。 護膚品怎麼用?這些技巧幫你發揮最大效益 清潔皮膚:使用產品前,確保皮膚乾淨,避免影響吸收。 小範圍測試:對敏感皮膚,先在耳後或手腕測試是否有刺激反應。 配合按摩手法:適度按摩有助於產品吸收及促進血液循環。 避免過度使用:高效成分產品應按建議用量使用,避免皮膚屏障受損。 雖然化妝品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皺紋和膚質,但其效果主要局限於表層護理。若追求更顯著的改善效果,建議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建議,評估個人肌膚狀況並討論醫學美容治療的選項。透過專業的診斷與治療,能更精準地解決肌膚問題,實現理想的年輕與緊緻膚質。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隨著寒冷天氣來臨,腸胃健康更需重視!李柏賢醫師分享了冬季腸胃的三大挑戰,從寒冷引起的消化問題到腸胃炎病毒的高發期,都需要特別防範。本文提供實用的保養策略與腸胃保暖小技巧,幫助我們在冬季維持良好的腸胃功能,避免不適。 近日天氣持續冷颼颼,加上大陸冷氣團即將來襲,各地氣溫將明顯下降。民眾除了要注意保暖手腳外,其實還要特別留意腸胃保養!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表示,冬天是腸胃疾病的高峰期,提醒民眾務必照顧好腸胃,也為大家列出了冷天氣對腸胃健康帶來的三大挑戰以及相應的保養攻略。 1. 寒冷讓胃變「懶惰」!多喝溫水暖胃助消化 李柏賢醫師解釋,當氣溫下降時,人體血液會優先供應至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腸胃血流量減少,進而影響消化功能。即使吃得很少,民眾仍可能感覺腸胃脹得像個氣球,或是出現胃食道逆流、打嗝不止等不適症狀。醫師建議民眾,這時要避免過於油膩或難以消化的食物,多喝溫湯或溫水,像是一碗暖呼呼的薑湯,就能溫暖腸胃、提升消化能力。不過,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不建議吃太多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等溫補食品,以免誘發急性發作! 2. 「腸胃炎病毒」冬季大活躍 記得勤洗手、用公筷母匙 冬季也是腸胃炎病毒(如諾羅病毒)的活躍期!李柏賢醫師指出,這類病毒耐寒性強,常經由未煮熟的食物、未清潔乾淨的手,或共用的餐具悄悄感染人體。對於IBD患者而言,冬季常見病毒和細菌感染(如流感)可能刺激免疫系統,進而加重症狀或造成急性發作。李醫師建議民眾在吃火鍋或聚餐時,要養成使用公筷母匙的習慣,飯前飯後也要勤洗手,以預防病毒傳播!IBD患者記得要持續用藥,一旦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同時盡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和非類固醇性止痛藥。 3. 工作應酬多壓力大 恐增腸胃疾病風險 歲末年初,工作和應酬繁忙,讓身心的壓力直線飆升。李柏賢醫師指出,這對胃腸來說就像是雪上加霜,壓力會刺激胃酸分泌,加劇胃痛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除了避免攝取過多高油、高糖的食物和適量飲酒,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和胃炎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要準備相應藥物,並在有症狀或應酬前服用。此外也要保持良好的紓壓管道,泡溫泉、散步等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天冷更要顧好腸胃!醫授腸胃保暖小技巧 李柏賢醫師也分享了腸胃保暖的三個小技巧。隨著氣溫下降,腸胃變得更加敏感,照顧好腸胃,不僅能吃得更安心,也能讓身體更健康! 吃慢一點:細嚼慢嚥、少量多餐有助於減輕胃部負擔。 保暖腹部:多穿一件衣服,避免冷風直吹肚子。中醫強調「氣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寒冷會使血液循環變慢、氣機阻滯,容易引起疼痛或對生理功能造成影響。 避免冰品:雖然有些民眾會認為冬季吃冰品更過癮,但還是切記要適量,避免造成胃腸不適。 查看原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是隨著女性停經後荷爾蒙減少所引發的全身性代謝性骨骼疾病,常見於50歲以上女性。 根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女性的盛行率達38.3%,對中老年女性的健康和生活品質造成重大影響。患者常因骨質流失導致骨骼脆弱、易發生骨折,嚴重時甚至影響行動能力。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可歸屬於「骨痿」、「骨枯」或「痹症」等範疇,其病因病機與腎、脾、肝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中醫強調從整體調理入手,透過辨證論治來調節臟腑功能,促進氣血平衡,對此疾病的預防和改善有獨特的作用。 中醫觀點看骨骼健康:停經後女性的4大養生要點 停經後,女性體內雌激素急劇下降,這種變化會導致骨骼中的鈣質流失速度加快,使骨骼變得脆弱,容易發生骨折。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雖然古籍中沒有「停經後骨質疏鬆症」的具體名稱,但其症狀表現可以歸類於「骨痿」、「骨枯」或「痹症」等疾病範疇。 中醫認為,停經後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與腎、肝、脾三個臟腑功能的失調密切相關: 腎虛為核心原因:中醫有「腎主骨生髓」的說法,腎臟負責維持骨骼健康和生髓的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腎精逐漸耗損,骨骼因此失去滋養,變得脆弱。這時候,常見的症狀包括腰膝酸軟、骨頭易斷或痠痛。 肝腎陰虛:肝腎之間有相互支持的作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共同滋養身體。如果肝腎陰虛,精血不足,就會影響骨骼和筋絡的健康。患者可能感到頭暈、耳鳴,或是夜尿頻繁,影響睡眠品質。 脾腎陽虛:脾臟負責將食物轉化為氣血,而腎陽則像是身體的「溫暖源泉」。如果脾腎陽氣不足,身體的氣血運行會變差,造成四肢無力、怕冷,甚至影響骨骼的修復能力。 氣滯血瘀:中醫認為,氣和血的運行是否通暢,直接影響身體健康。如果氣血循環不良,可能會導致筋絡阻塞,出現局部疼痛或病情惡化的情況。 簡單來說,健康的骨骼需要腎的滋養、肝的血液支持和脾的氣血生成,而平衡的氣血運行則是維持骨骼功能的重要基礎。透過針對這些問題的調理,可以幫助改善停經後女性的骨骼健康。 腰膝痠冷、骨骼脆弱?中醫分型調理停經後骨質疏鬆 停經後骨質疏鬆的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也就是根據患者的症狀表現,確定不同的病理類型,並針對性地進行調理。中醫將停經後骨質疏鬆的主要病證分為以下幾種,並總結出它們在臨床中的常見比例: 腎陽虛證:此種類型出現頻率最高,占比達到80%。腎陽虛的患者多表現為腰膝痠冷、四肢乏力、怕冷等症狀,需要重點調補腎陽來改善。 肝腎陰虛證:次常見的類型,比例為70%。這類患者的特點是肝腎陰虛,表現為頭暈耳鳴、失眠多夢、骨骼脆弱等,治療重點在於滋陰補肝腎。 脾腎陽虛證與氣滯血瘀證:各占60%的比例。脾腎陽虛的患者多伴有消化功能差、食慾不佳、腹脹等症狀,而氣滯血瘀的患者則因血液循環不良,常感到局部疼痛或有瘀斑,治療時需兼顧健脾補氣與活血化瘀。 中藥與針灸助骨骼健康!中醫應對停經後骨質疏鬆的實用方法 中醫治療停經後骨質疏鬆症,重視從內到外的全面調理,包括使用中藥、施行針灸推拿以及日常飲食的改善,以下為常見的治療方式: 1. 中藥治療 中藥在改善骨質疏鬆症狀方面,有針對性地調理不同體質: 補腎陽藥:如鹿茸、杜仲,這類藥物有助於增強腎臟的陽氣,特別適合手腳冰冷、怕冷的人群。 滋陰藥:如熟地黃、龜板膠,適合肝腎陰虛的患者,幫助緩解頭暈耳鳴、夜尿頻繁等症狀。 活血化瘀藥:如丹參、赤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減輕疼痛並改善局部血瘀問題。 2. 中醫調理 針灸:針對腰膝痠痛、骨骼疼痛等症狀,針灸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止痛和恢復功能的效果。 推拿:透過手法按摩患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並改善關節活動能力。 3. 飲食調理 補腎益氣的食物:多吃黑芝麻、核桃等食物,有助於提升腎臟功能,強化骨骼健康。 富含鈣質與維生素D的食物:適量攝取如魚類、牛奶和深綠色蔬菜等食物,有助於增加骨密度,減少骨折風險。 透過中藥和調理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能改善骨質疏鬆的症狀,還能從根本上提升身體的整體健康。日常飲食的配合更是不可或缺,建議停經後女性可以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全面的健康管理,逐步改善骨骼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預防骨質疏鬆的生活方式建議 骨質疏鬆是一種可以透過健康生活方式進行預防的疾病,以下幾項簡單的日常習慣,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降低發病風險: 規律運動: 適量的運動,尤其是負重運動如快走、瑜伽或輕量阻力訓練,可以有效增加骨密度,強化骨骼結構。此外,適度的運動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和肌肉力量,減少跌倒和骨折的機會。 充足陽光: 陽光是維生素D的最佳來源,而維生素D對於鈣質的吸收至關重要。建議每天曬太陽10至15分鐘,特別是在清晨或下午3點前的溫和陽光下,避免過度暴露於紫外線,保護皮膚健康。 健康飲食: 飲食的質量直接影響骨骼健康。減少高鹽、高糖食品的攝取,因為這些食品會增加鈣的流失。此外,戒菸限酒對於維護骨密度也有幫助。建議多食用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食品,如乳製品、深綠色蔬菜、魚類和堅果,為骨骼提供足夠的營養支持。 情緒調節: 壓力會影響氣血的運行,長期壓力可能引起氣滯血瘀,加重骨骼健康問題。保持心情愉快、適時放鬆自己,能有效改善全身的氣血流通。練習冥想、深呼吸等放鬆技巧,或參與社交活動,也有助於舒緩壓力。 中醫治療的優勢與挑戰 中醫強調全身調理,透過辨證論治提供個性化治療。然而,由於中醫學對停經後骨質疏鬆症的研究仍缺乏高品質隨機對照試驗,未來應結合現代科技進行更嚴謹的研究,促進診斷與治療標準化。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是中老年女性常見的健康問題。透過中醫藥的辨證治療和預防措施,不僅可以延緩骨量流失,還能改善整體健康。建議患者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接受診治,結合健康生活方式,實現全方位骨骼保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麻疹與尋麻疹看似相似,但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傳染性強,對嬰幼兒及免疫力低下者危險;而尋麻疹則是由過敏引起的皮膚反應,無傳染性,且症狀通常會自行消退。 最近麻疹疫情搞得大家人心惶惶,還出現醫院大流行的假新聞,民眾千萬不要被誤導。 另外,與麻疹僅有一字之差的另一種疾病尋麻疹,大家也不要把它跟麻疹混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雖然麻疹和尋麻疹的名字相似,但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無論是病因、症狀、還是危險性都大不相同。 麻疹(Measles) 病因:麻疹是一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性,主要通過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播。 1. 典型症狀: 高燒:38°C以上的發燒,是麻疹的主要症狀之一,常持續數天。 皮疹:紅色斑丘疹從臉部開始出現,逐漸蔓延到軀幹和四肢,疹子持續數天後可能脫屑或留下色素沉著。 三聯症狀: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眼睛發紅、畏光、流眼淚)。 柯氏斑點:麻疹的典型早期特徵,出現在口腔內側的白色小斑點,常於皮疹出現前幾天出現。 2. 傳染性:麻疹具有極高的傳染性,接觸麻疹患者或處於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傳播範圍內即可感染,特別是在密閉空間中。 3. 潛伏期:麻疹的潛伏期為7-14天,患者在發病前數天至出疹後4天內都有傳染性。 4. 危險性:如果未接種疫苗,麻疹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如肺炎、中耳炎、腹瀉、甚至腦炎,對嬰幼兒和免疫力低下者威脅更大。 尋麻疹(Urticaria) 病因:尋麻疹俗稱蕁麻疹,是一種皮膚過敏反應,由於過敏原(如食物、藥物、環境因素)或壓力、感染等因素引起。 1. 典型症狀: 風疹塊:皮膚突然出現紅色或蒼白的浮腫斑塊,形狀和大小不一,邊界清楚。 劇烈癢感:伴隨強烈的癢感,是尋麻疹的最常見特徵。 病程:疹子通常幾小時內自行消退,但可能在其他部位反覆出現,病程可持續數天或數周。 2. 傳染性:尋麻疹完全無傳染性,主要是免疫反應引起,與病毒感染無關。 3. 潛伏期:尋麻疹通常是即時性反應,接觸過敏原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即出現症狀。 4. 危險性:尋麻疹本身大多是短暫性、無害的,但若併發喉頭水腫或過敏性休克,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立即就醫。 林舜穀提醒,如果有出現發燒+出疹,並伴隨全身症狀,應高度懷疑是麻疹,尤其是近期去過麻疹流行地區或未接種疫苗者,請立即就醫並避免與他人接觸;如果症狀反覆發作且無其他全身症狀,就可以考慮是尋麻疹,應檢查過敏原並避免接觸誘發因素。 查看原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帶狀皰疹與失智症這兩個議題日益受到關注。帶狀皰疹源自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再活化,通常伴隨痛苦的皮膚病變,而失智症則是與年齡相關的神經退化疾病。本篇將探討兩者之間可能的關聯,並提供目前的臨床建議。 帶狀皰疹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嗎? 過去研究指出,帶狀皰疹可能涉及全身性發炎,甚至影響神經系統,這使科學家推測其可能與失智症相關。 然而,根據一項最新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針對全球350萬人的資料分析顯示,帶狀皰疹與失智症的風險並無顯著關聯,無論是阿茲海默症或血管性失智症。儘管如此,當帶狀皰疹牽涉顱神經時,仍可能存在輕微的失智風險上升,但證據等級仍被評估為「非常低」。 帶狀皰疹如何影響大腦? 帶狀皰疹與失智症風險之間的關聯,可能涉及多種生物學機制。首先,研究指出,帶狀皰疹病毒可能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誘發慢性發炎反應。這種持續的發炎可能促使神經細胞損傷或死亡,進一步干擾腦部功能。此外,某些研究假設,病毒可能激活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類澱粉蛋白基因路徑,導致腦內異常的類澱粉沉積,這是認知退化的重要病理標誌之一。另一種可能的機制是,病毒引發的系統性發炎反應可能會損害血腦屏障,使炎性細胞進入腦部,進一步加劇神經元的損傷。 然而,這些理論雖具有生物學上的合理性,卻缺乏直接且一致的證據支持。目前大多數研究基於觀察性數據,且不同研究的設計與樣本特性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帶狀皰疹患者的年齡層、疾病嚴重程度、發作部位(如是否涉及顱神經)、以及個體的基礎健康狀況(如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因素,均可能影響結果的可靠性。此外,許多研究未能全面控制混雜因子,如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和疫苗接種史,這可能導致研究結果的不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疫苗接種和抗病毒治療可能在降低失智症風險中扮演一定角色。帶狀皰疹疫苗已證實能有效預防病毒的再活化,而抗病毒藥物則可能減輕病毒對神經系統的潛在傷害。然而,這些干預措施的長期效果尚未有充分研究證實。因此,未來需要更高質量的縱向研究,以評估這些干預措施在不同族群中的保護作用,以及病毒對神經系統長期影響的可能性。 如何降低失智症風險?疫苗、運動與飲食的完美結合 雖然目前證據不支持帶狀皰疹是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但對中老年人來說,接種帶狀皰疹疫苗仍是重要的預防措施,能有效降低病毒再活化及其併發症。 此外,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及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也有助於減少失智風險。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長新冠」已成為許多人關注的健康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何謂「長新冠」,並提供有效的預防建議。台大醫院專家強調,接種疫苗和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是減少長新冠風險的關鍵措施,能顯著降低其發生機會。 感染COVID-19後,除了擔心重症、死亡風險外,「長新冠」帶來的影響也是許多人擔憂的事。若不幸被傳染COVID-19,民眾該如何減少長新冠的發生機會呢?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暨感染科主治醫師盛望徽進行說明。 什麼是「長新冠」? 為什麼會造成長新冠症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若感染COVID-19之後3個月內開始出現症狀,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而且沒有辦法以其他疾病或診斷解釋時,就被稱為「長新冠」。 盛望徽副院長表示,長新冠的臨床表現包含了很多器官系統的影響,以流感來說,最常見的就是腦炎、心肌炎、肺炎等臨床表現,可是長新冠除了這3個器官系統以外,它可能也會造成其他器官系統的病變,像是精神/神經系統、肺部/呼吸道、血液學、心血管系統、腎臟等,甚至有人腸胃道會出血或消化不好。 根據WHO統計,長新冠發生率約為20%,大概每5個人感染COVID-19就有1人會有長新冠的問題。不過為什麼會造成這些長新冠症狀呢?盛望徽副院長提到,主要是因為以下3個原因: 病毒本身造成器官損傷或肺部纖維化 感染後免疫功能失調,導致身體有持續發炎的情況 凝血功能及血栓造成的問題 疫苗接種、早期使用抗病毒藥 可顯著減少長新冠發生 長新冠常見症狀包含全身疲倦、頭痛、腦霧、認知障礙、胸痛、呼吸急促等,有時也會造成免疫問題的出現,對於新冠病毒感染者來說影響很大。若要減少長新冠的風險,除了不要感染新冠病毒外,盛望徽副院長指出,接種疫苗、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也能減少長新冠的發生。 尤其打疫苗不只可以減少COVID-19感染的機會,也能減少重症死亡以及長新冠的風險。盛望徽副院長表示,2022年一項研究統合分析了18個大大小小的研究,比較了185,689位接種疫苗者與759,987位沒有接種過疫苗者後發現,大部分的研究皆指出如果有接種疫苗可以減少長新冠的發生,綜合比較下來約可減少29%長新冠發生率。 而且盛望徽副院長提到,沒有打新冠疫苗的人感染COVID-19引發心肌炎之風險會比有打疫苗的人增加4-8倍,另外也增加了10倍的住院風險,但是如果有接種疫苗可以讓整體心肌炎發生的機會減少到20萬分之一。 由於過去的新冠疫苗效力已降低,因此WHO、美國疾病管制署等都建議目前應接種新型的JN.1新冠疫苗。盛望徽副院長認為,疫苗接種不只針對高風險族群,甚至是一般群族都有其效益存在,透過疫苗接種以及抗病毒藥的早期使用,可以減少重症風險,並顯著降低長新冠的發生率,呼籲民眾應盡早接種疫苗。 查看原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自2025年1月起,公費流感疫苗將擴大接種範圍,所有6個月以上的國民皆可免費接種,同時,對於無法接種mRNA疫苗的人群,Novavax新冠疫苗將優先提供。此外,幼兒A肝疫苗的接種時程也有所調整,家長們請務必留意相關變動,確保孩子的疫苗接種計劃不受影響。 2024年已過,迎來新的一年別忘了關心自己的健康,尤其冬季呼吸道傳染病毒活躍,應盡早接種疫苗獲得保護力,從今(2025)年1月起流感、新冠疫苗都有新的措施,另外幼兒A肝疫苗預防接種在新的一年裡也有新的變動,健康醫療網為民眾整理2025新年疫苗新措施! 公費流感疫苗1月起擴大接種 滿6個月以上皆可打 近期,國內流感疫情已進入流行期,而且有持續上升的趨勢。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疾管署疫情中心預估流感疫情在春節前後將會到達高峰,健保及門診就診人次可能會高達15萬人次左右。 為提升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發揮疫苗最大效益,2025年1月1日起,公費流感疫苗擴大全民接種,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者或持有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只要年滿6個月以上都可以接種公費流感疫苗,新措施將會進行至疫苗用罄止。 曾淑慧發言人表示,希望藉由擴大全民接種能提高疫苗接種比例,提升民眾的保護力,也期望民眾能踴躍接種,以降低流感重症、減少死亡風險。 1月起Novavax JN.1疫苗開打 不適合mRNA疫苗者優先 除了流感病毒外,新冠病毒的預防也是這個冬季需要關注的重點之一。目前,全球COVID-19陽性率上升,國內COVID-19疫情也持續當中,再加上歲末聚餐、跨年活動、春節連續假期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新冠病毒傳播風險將會增加,疫情威脅不容忽視,接種疫苗將可幫助民眾獲得保護力,減少重症、死亡風險。 現在國內不只有莫德納JN.1疫苗,曾淑慧發言人表示,2025年1月1日起,將會提供12歲以上民眾還未接種過莫德納JN.1疫苗的民眾,接種1劑Novavax JN.1疫苗,主要會以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的民眾來做優先接種。 1月起A肝疫苗接種時辰變動 改為第18、27個月接種 另外,新的一年A肝疫苗接種措施也有改變,2025年1月1日開始,幼兒A型肝炎疫苗接種時辰調整,由原先的第12個月、第18個月分別接種1劑,修正為第18個月、第27個月分別接種1劑。曾淑慧發言人表示,幼兒A肝疫苗接種時辰修改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提升疫苗的保護力,在此也提醒民眾應注意A肝疫苗接種時辰的新修正。 查看原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隨著國內外流感疫情進入高峰期,感染風險顯著上升,特別是A型H1N1流感病毒的蔓延。本文分享了近期流感重症及死亡案例,並探討未接種疫苗的風險。 國內流感疫情已正式進入流行期,而且疫情正持續上升,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12月22日至12月28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已有約10萬9千人次。而國際流感疫情也有明顯上升,其中鄰近國家日本東京更時隔6年再次發布流感流行警報。 1死亡個案初期劇烈咳嗽 入院檢查已肺炎、呼吸衰竭 疾管署公布,上週(12月24日至12月30日)國內新增1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10例流感重症死亡病例。有一例較年輕流感死亡個案為北部40多歲女性,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這名個案本身有氣喘病史,沒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11月下旬開始有劇烈咳嗽、呼吸喘、全身無力等症狀,前往診所就醫診斷為感冒,領取一般口服藥物就返家了,不過後來症狀加劇,於12月上旬前往醫院就醫。 經醫院檢查發現,這名個案已有肺炎的情形,進行流感快篩為A型流感陽性,經檢驗確定感染H1N1流感病毒,醫師診斷有肺炎、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因此收至加護病房治療。不過林詠青醫師表示,這名個案在住院過程中肺炎持續惡化,而且又併發細菌感染,住院大約3個星期後還是不幸於12月下旬過世,主要死因為流感併發肺炎呼吸衰竭。 1流感重症未接受醫師建議住院 之後症狀未改善入ICU 另外,也有一名較年輕的流感重症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林詠青醫師提到,這名個案本身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沒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在12月中旬時開始有呼吸喘症狀,前往醫院就醫後,醫師懷疑他有肺炎因此建議住院,不過當時個案並沒有接受醫師的建議,所以沒有住院,但3天後症狀未改善而且又出現發燒、意識狀態改變等情形,因此又再度至急診就醫。 經急診檢驗發現,個案腎功能異常而且有肺炎、肺水腫情形,醫師診斷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急性腎臟損傷並收至加護病房治療。林詠青醫師表示,目前個案已經住院近2週,症狀已有改善,不過仍在加護病房繼續治療中。 北半球往來頻繁國家中 日本流感疫情升幅最劇 而除了國內流感疫情外,日本流感也已經進入流行期。疾管署表示,北半球流感活動度於第50週起就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往來頻繁國家中以日本升幅最劇,在2週內就已經驟升到往年高峰水準,而且較往年提早3-4週,預期未來疫情將會持續上升。 另外,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中國、韓國、香港等鄰近亞洲國家近期流感疫情也都呈上升趨勢,主要流行病毒以A型H1N1流感為主,而歐洲、美國、加拿大的流感疫情也有上升情形。 歲末年初,民眾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增加。林詠青醫師提醒,目前流感已經進入流行期,呼籲民眾應盡早接種疫苗,才可以安心度過年節。 查看原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手機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長時間的不良姿勢會導致肩頸和脊椎問題。專家建議正確滑手機的姿勢,如保持眼睛與手機平視、避免低頭及單手持機,並避免不當坐臥姿勢。 手機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下班、下課後或是周末在家耍廢,許多民眾習慣低著頭滑手機看影片、瀏覽社群媒體來打發時間,結果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滑」出腰痠背痛的毛病!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謝炳賢醫師指出,長時間姿勢不良,容易對肩頸和脊椎等部位造成負擔,提醒民眾使用手機的同時,也要記得保持正確姿勢,預防對身體的傷害。 手機不要越拿越低!「這樣做」悠閒滑手機更安心 正確滑手機第一步就是先戒掉「低頭」的壞習慣!謝炳賢醫師表示,長期低頭使用手機,過度彎曲頸椎,容易引發駝背和頸椎疼痛等問題,此外低頭的動作對頸部的壓力會成倍數增加,因此切記手機不要越拿越低。使用手機時要維持抬頭挺胸的姿勢,讓脊椎自然延展、呈一直線,同時將手機置於胸口至下巴之間的位置,確保眼睛與手機平視,讓頭部更自然地保持平衡,也能減少對頸部和肩膀的負擔。 有很多民眾也習慣「單手持機」,長期下來容易對手部及腕部造成影響。對此謝炳賢醫師建議,應該每隔一段時間左右手輪流使用手機,避免單側肌肉長時間緊繃,也能減少手腕和前臂的疲勞。此外,民眾也可以使用桌子、椅子或支架等輔助工具支撐身體,分散頸部和手臂的壓力。透過調整手機使用習慣,民眾可以有效預防不良姿勢對身體帶來的傷害,更能安心享受悠閒時光。 半坐半躺、趴著滑一時爽 恐致椎間盤突出要注意! 許多人喜歡趴在床上爽滑手機,然而,謝炳賢醫師提醒,實際上這種姿勢是使用背部肌肉持續用力支撐身體,並使全身的壓力集中在脊椎上,可能引發肩膀疼痛、手臂麻痺或脖子僵硬等問題。謝醫師也指出,在床上半坐半躺,僅靠枕頭支撐背部和頭部的姿勢同樣要避免!這種姿勢會讓脊椎呈現不自然的彎曲,身體的力量壓迫腰椎,不但容易造成腰酸背痛,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腰椎發炎或椎間盤突出,呼籲民眾務必要小心注意。 查看原文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