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聞

流感死亡率創新高!接骨木莓的天然營養助強化防禦力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接骨木莓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草本植物,其果實與花朵自古以來便被廣泛用於歐洲傳統醫學中,具有緩解感冒、提升免疫力及抗氧化等功效。 近期冬季天氣變化劇烈,不時出現10度以下的低溫,為病毒傳播創造了有利環境。根據疾管署統計數據,今年流感死亡率已創下10年新高,其他如腸病毒與呼吸道感染病毒也伺機肆虐,威脅民眾健康。 為了有效提升身體防禦力,對抗季節性疾病,許多民眾希望尋求天然且安全的保健方法,而接骨木莓的抗病毒、抗氧化及免疫調節效益,成為優質的天然選擇。 接骨木莓關鍵營養成分有哪些? 接骨木莓富含多酚類化合物、花青素與酚酸等活性成分,這些物質強效的抗氧化與抗發炎能力 ,能有效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氧化損傷,進而降低慢性疾病風險。 此外,接骨木莓的成分還能直接阻止病毒附著與入侵細胞 ,增強免疫系統對病原體的防禦能力,特別是在流感等病毒好發季節,能夠提供有力的天然抗病支持。 接骨木莓所含的營養成分如下: 1. 多酚類化合物 接骨木莓多酚類化合物的含量是藍莓的1.3-2.3倍,其中的花青素含量更是藍莓的4至5倍 ,特別是頂級品種(如:北美黑接骨木莓)的含量更為突出。 花青素、黃酮類化合物及酚酸等多酚類化合物成為接骨木莓強大抗氧化能力的主要來源,能夠有效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並預防與氧化相關的慢性疾病。 2. 膳食纖維 接骨木莓果實富含膳食纖維,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毒,並維持腸道微生物菌叢的平衡。此外,膳食纖維還有助於降低血糖及膽固醇水平,維持人體消化與代謝健康​。 3. 維生素與礦物質 接骨木莓含有多種重要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B群,以及鉀、鈣、鐵、鋅和鎂等礦物質。維生素C是強效的抗氧化劑,可支持免疫系統運作並對抗發炎反應;維生素A則有助於維護視力及皮膚健康。維生素B群,包括B6、B12及葉酸等,則是能量代謝、神經傳導及紅血球生成的重要營養素,有助於減少疲勞並促進腦部功能。 此外,接骨木莓中的礦物質對於身體運作同樣至關重要。鉀能調節血壓並促進肌肉與神經功能,鈣與鎂則是維護骨骼健康和肌肉收縮平衡的關鍵。鐵有助於血液中紅血球的生成和氧氣運輸,鋅則能增強免疫力並促進傷口癒合。 接骨木莓的這些營養成分共同作用,為人體提供全面的支持,尤其適合在免疫力低下或壓力大的時期使用,有助於維持整體健康與活力。 接骨木莓4大健康益處:對抗流感病毒、提升免疫力的天然選擇! 接骨木莓對人體健康具有許多潛在益處,特別是在抗氧化、抗病毒、免疫調節及心血管保健等方面。 1. 抗氧化與抗發炎 接骨木莓中的多酚化合物能有效中和體內的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進而降低細胞損傷的風險。 氧化壓力與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有密切關聯。研究顯示,接骨木莓萃取物能顯著提升血液中的抗氧化酵素活性,同時降低血液尿酸濃度,進一步減少發炎反應的發生​​。 2. 抗病毒功效 接骨木莓在抗流感病毒方面表現出色,其萃取物能有效抑制病毒表面血球凝集素 (hemagglutinin,HA)的活性,阻止病毒附著在宿主細胞表面並進一步入侵。 此外,接骨木莓還能提升宿主的免疫反應,增加抗病毒細胞因子 (如: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的分泌,這不僅有助於控制病毒感染,還能縮短流感病程及減輕症狀​。 3. 提升免疫力 接骨木莓富含黃酮類化合物與多醣體,這些成分可直接作用於免疫系統,刺激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活性以提升宿主防禦能力。 4. 調節血糖與心血管健康 接骨木莓的活性成分如花青素與酚酸已被證實對代謝性健康有正面作用。其花青素能幫助降低空腹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同時,酚酸與其他抗氧化成分可促進血脂調節,減少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進一步降低動脈硬化與高血壓的風險。此外,接骨木莓萃取物還能增強血管內皮的功能,幫助改善血流動力,對心血管系統具有全面的保護作用​。 如何正確挑選接骨木莓保健品? 接骨木莓除了可以直接以天然莓果形式攝取之外,免疫力較弱的民眾也可以選擇高濃縮的接骨木莓保健品,作為日常補充的便利選擇。 民眾在挑選產品時可以優先選擇優質接骨木莓品種(如:北美黑接骨木莓 )濃縮萃取製成的產品,這類型健康補充品濃縮了接骨木莓所含的多酚、花青素和酚酸等活性成分,能更有效地發揮其抗氧化、抗病毒及免疫調節的作用。此外,若產品中同時搭配維他命C ,還能進一步增強抗氧化效果。維他命C不僅能協同接骨木莓中的多酚類化合物中和自由基,還能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增強免疫力,使整體健康效益更上一層樓。 無論是作為日常維持免疫力的保健方式,或在感冒高發季節提供額外防護,高濃縮接骨木莓保健品都是一個安全又便利的健康選擇,特別適合忙碌的現代人輕鬆補充! 參考資料 Sidor, A., & Gramza-Michałowska, A. (2015). Advanced research on the antioxidant and health benefit of elderberry (Sambucus nigra) in food – A review.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18, 941–958. https://doi.org/10.1016/j.jff.2014.07.012 Torabian, G., Valtchev, P., Adil, Q., & Dehghani, F. (2019). Anti-influenza activity of elderberry (Sambucus nigra).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54, 353–360. https://doi.org/10.1016/j.jff.2019.01.031

孩童不易喚醒、活動力低、無法進食、躁動,皆為流感警訊!醫師提醒:多洗手、戴口罩,可有效預防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小花因感染小兒A型流感並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病情迅速惡化,經過急救及針灸輔助治療後逐漸恢復。本文深入探討流感的快速病程與兒童危險徵兆,並提供流感預防與治療的專業建議,幫助家長了解如何保護孩子免受流感及其併發症的威脅。 7歲小花因發燒、咳嗽、活動力不佳症狀,就近至診所看診開了退燒止咳藥回家,半夜卻出現嚴重症狀,隔天中午竟突然意識模糊、嗜睡且雙眼右斜,緊急送至外院急診,確診為小兒A型流感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數小時後病況急轉直下,緊急插管後轉入加護病房,經治療後逐漸穩定,三天後拔管但意識尚未恢復,家屬期望以針灸輔助治療,持續三週的一週三次針灸,小花已可認得家人,並可發出「媽媽」等聲音,因狀況持續穩定改善,順利出院。 流感病程快 兒童危險徵兆:不易喚醒、活動力低、躁動 流感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染或接觸傳染,病程演變迅速,可能併發重症之高危險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孕婦、患有氣喘、糖尿病、心血管、肺臟、肝臟、腎臟等慢性疾病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及肥胖者(身體質量指數BMI≧30)。 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豪君提醒,流感重症的危險徵兆包括,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高燒持續72小時等臨床現象都是警訊。兒童的危險徵兆則包含不容易喚醒、活動力低下、無法進食、脫水或異常躁動等狀況需注意。 流感期間亦勿任意進補 這樣做維護身體健康 流感可投以抗病毒藥物或支持性療法,並由醫師評估投以症狀緩解藥物。陳豪君醫師指出,對於小兒流感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在中醫上屬於「驚風」及「痙證」的範疇。人體正氣充足,外來邪氣就不容易入侵,起居上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春溫夏暑秋燥冬寒,12月冬季流感流行期間外出需注意防寒保暖。 而流感期間亦勿任意進補,補錯補過頭了可能會導致免疫系統過度活化攻擊自身的組織產生併發症而遷延病程。中藥材使用前請先諮詢合格中醫師以維護身體健康。 有效預防流感 多洗手、戴口罩為不二法門 陳豪君醫師建議,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遠離病源,多洗手、戴口罩,在外不要用手直接碰觸眼鼻口,若已出現類流感症狀者建議就醫後在家休息,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降低病毒傳播機會。 查看原文

打造無菸聚餐:遠離二手菸,守護健康與歡樂時光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年終聚餐是親友和同事增進感情的好時機,但二手菸卻是潛在的健康危機。本文說明二手菸的危害,並提供打造無菸聚會的有效方法。 年終聚餐是親友、同事維繫情感的好時機,但二手菸卻是聚會時的隱藏健康殺手。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特別提醒,讓我們共同營造無菸環境,為每個聚會增添健康與溫暖。 隱形的健康威脅 認識二手菸的危害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顯示,每年全球約有130萬非吸菸者因二手菸喪生,且二手菸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指出,即使短暫接觸二手菸就會損害血管內壁並導致血小板變得更黏,接觸一小時更會產生發炎反應並導致肺部功能下降,這些影響可持續至少3小時。 此外,對孕婦和兒童的威脅更大,可能導致嬰兒體重過輕,甚至增加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的風險;而根據國民健康署「臺灣出生世代研究」顯示,12歲前曾患過敏性疾病的兒童中,超過六成都有二手菸暴露的經驗。 攜手打造無菸環境 實現健康美好聚餐 為了讓歡聚時光更加健康愉快,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共同營造無菸環境,除了遵守禁菸區規定,也可與親友事先約定聚餐期間不吸菸,並給予吸菸者關懷與支持。 國民健康署提供多元戒菸服務,全台約2,700家合約醫事機構可提供專業協助,民眾也可以撥打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戒菸撥63)或透過LINE(ID:@tsh0800636363)尋求諮詢。透過專業諮商及心理支持,量身打造個人戒菸計畫,陪伴民眾一起渡過戒斷症狀,擺脫菸癮,讓聚餐氣氛更和諧美好。 查看原文

芹菜功效大揭密!降血壓、抗發炎,吃對了效果加倍!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優活健康網 芹菜以其獨特的香味與豐富營養成為台灣小吃的常見食材,不過,許多人對其苦澀口感猶豫不決。 本篇文章特別整理了芹菜的功效、挑選、保存方法及相關禁忌,帶領讀者深入了解:芹菜適合每天吃嗎?哪些人不適合吃芹菜?以及芹菜的最佳烹調方式,讓營養價值加倍吸收。 芹菜的種類及特色 芹菜主要分為「在來種」和「西洋種」。 在來種芹菜:香味濃郁,葉柄細長,適合熱炒或作調味菜。 西洋種芹菜(又稱美國芹菜):香味較淡,通常以生食為主。 如何挑選新鮮芹菜? 色澤:葉子鮮綠無斑點為佳,發黃或有斑點代表不新鮮。 葉柄:選擇又長又直、粗細均勻的葉柄。 內部狀況:檢查莖內是否有老化或腐爛情形。 芹菜保存3大技巧 為避免芹菜乾硬失去口感,可根據以下方法保存: 水養常溫法:將芹菜根部置於2公分深的水中,每日換水,可保存3至5天。 冷藏法:摘除葉片,使用噴水的餐巾紙包裹根部,放入塑膠袋中冷藏,可保存2至3週。 切丁冷凍法:切成丁狀冷凍保存,可存放長達1個月。 芹菜的營養與功效 芹菜富含維生素C、葉酸、鉀離子和膳食纖維,擁有抗氧化、抗發炎、降血壓等多項功效: 降血壓: 苯酚類物質能放鬆血管周圍的平滑肌,有助於降低血壓。 降火氣: 含抗氧化物質,能減少細胞和器官的發炎。 預防血管阻塞: 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吸收,促進血管健康。 抗癌潛力: 富含木犀草素,能抑制異常細胞生長,有助於預防腫瘤。 芹菜能天天吃嗎? 芹菜營養價值高,適合日常適量食用,但建議每日攝取量控制在100至150克。過量攝取可能導致消化不良,建議搭配其他食材,如肉類或豆類,確保營養均衡。 芹菜葉的營養價值遠高於莖部,尤其是葉酸含量更高出10倍!烹調時建議保留葉子,切碎後加入煎蛋、烘蛋或煮麵中,不僅能提升風味,還能增加營養攝取。 芹菜禁忌及搭配注意事項 與雞肉搭配是否衝突? 中醫認為芹菜性偏寒,但與微溫的雞肉搭配,可平衡兩者性質,並無所謂「相剋」問題。 特定人群需注意 脾胃虛寒者: 避免因芹菜寒性加重症狀。 低血壓患者: 芹菜具降血壓作用,可能導致頭暈等不適。 腎臟病患者: 芹菜高鉀含量需適量攝取。 服用抗凝血藥者: 維生素K可能影響藥物效果。 通過正確挑選與適量食用,芹菜不僅能提升菜餚風味,還能助力健康,是飲食中不可忽視的佳品。 查看原文 延伸閱讀 白飯沒吃完怎麼冰?保存4招讓加熱後像現煮! 香菜「5大功效」營養價值、禁忌全解析!教你「這樣保存」能放最久

冬季乾癢肌保養指南:7大技巧提升肌膚健康與光澤!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冬天乾癢肌膚困擾?專家分享七大保養技巧,從內而外打造健康美肌!學會如何放鬆頭、頸、肩部肌肉,啟動皮膚微循環,並有效對抗季節性乾燥與細紋。透過磁灸針梳的按摩方法,促進肌膚自癒力。 要擁有健康美肌,必須從根本著手,先放鬆頭、頸、肩的深層肌肉。頸部兩側主要動脈,是為頭部提供血液的關鍵通道,也是所有主要血管、淋巴、神經經過的重要樞紐。只有確保這些動脈暢通,才能將充足的血液和氧氣順利輸送至頭部,使頭部得以正常運作。 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常導致肌筋膜緊繃與疲勞,這些問題隨著年齡增長會進一步加速僵硬與老化。皮膚專家莊沛倫說天天梳撥舒壓按摩頭、頸、肩部可啟動身體自癒力。 根據使用者的經驗分享,磁灸針梳透過磁力刺激皮膚表層,能幫助放鬆身心並舒緩日常壓力,藉由末稍血流儀器的實驗檢測,使用後可能對末稍的血流循環有幫助;做為日常保養及舒壓的工具,再配合臉部與頭皮的按摩方式,來促進局部循環,幫助放鬆肌肉、緩解疲勞。使用磁灸針梳,不僅帶來舒適的按摩體驗,還能改善日常疲勞與壓力,提供由內而外的放鬆,幫助肌膚煥發自然光澤與彈性。 在冬天肌膚老化的速度是平常的3-5倍,氣溫每下降一度,肌膚油脂分泌就減少10%,「低溫」使得肌膚的微血管收縮,導致肌膚的含水量下降,同時影響皮膚微細血管循環與新陳代謝。此外,「高溫濕氣」下會使皮膚的障壁功能打開,加上環境的刺激更會削弱皮膚屏障功能,更容易出現過敏、乾燥和發癢等問題。因此在濕冷的狀況下,比起其他季節,更容易讓臉部肌膚脫皮、產生細紋、乾癢、敏感的情況產生。適當的保養與啟動皮膚微循環才是關鍵,以減緩季節性對肌膚的影響。 那麼冬天乾癢肌該如何保養呢? 讓皮膚專家莊沛倫分享七大技巧,由內而外的打造健康美肌。 保養品適度更換 保養品須更換成「更保濕、滋潤」的類型,如油類、霜類等。 使用「溫和清潔產品」清潔肌膚 冬季不宜使用清潔力太強的洗淨產品,像是含在顆粒清潔、酵素洗臉等,都不建議在冬天使用。 減少去角質的次數 冬天氣候早晚溫差大,皮膚屏障調節功能較差。當皮膚在泛紅、敏感時,不建議過度使用去角質。  加強優質的油品 因冬季乾燥更容易產生細紋,可於臉部保養品最後一道的乳液或乳霜,再適度添加2-3滴優質的油品,混合塗抹,以防止細紋產生。 啟動皮膚微循環 因低溫使得肌膚的微血管收縮,導致肌膚的含水量下降,同時影響皮膚微細血管循環與新陳代謝。可藉由磁灸針梳「由下往上」的臉部輕柔撥動提拉按摩,促進微細血管循環,幫助保養品導入及角質自然代謝更完整。讓肌膚恢復健康光澤。按摩後,要再一次塗抹保養品喔! 加強臉部深層肌肉放鬆,提升循環力與代謝力 在家中自己即可運用磁灸針梳輕鬆進行臉部深層肌肉按摩,幫助舒緩肌肉緊繃,提升臉部循環力及代謝力,幫助排出多餘的水分,加速淋巴和血液的流動,可改善日常疲勞狀態,對於維持肌膚健康具有幫助。 加強頭、頸、肩深層肌肉放鬆,對酸痛有解!改善微循環提升自癒力 近年來,有醫學專家指出,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支持身體健康。研究表明,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失智症、婦科病、肝炎、自體免疫系統失調、腹漲不適以及濕疹等多種疾病,其共同點在於組織器官「微循環障礙」有著密切關連。 微循環不是只有在身體末梢四肢,身上所有的組織和各個臟器都有微循環。如果微循環出現障礙,微血管會變形,血液交換不了,氧氣和養分輸送不到,廢物又帶不走,代謝功能就會出狀況。 微細血管主要負責內外物質交換,是人體循環系統的基本單位,始於動脈,止於靜脈將血液中的氧氣、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的每個細胞,並帶走細胞的代謝廢物及二氧化碳。所以,加速微循環能幫助提升細胞修復能力,加強代謝功能,進而促進自癒力的提升,為身體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查看原文

缺鐵性貧血補鐵迷思:多補鐵真的有效?醫師分享正確補充方式與飲食建議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如果經常感到頭暈、疲倦或手腳冰冷,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的警訊!本文深入探討缺鐵性貧血的成因、症狀以及補鐵方法,並分享基隆長庚醫院醫師錢政弘對於補充鐵劑的專業見解。了解如何從飲食中安全補充鐵質,並挑選適合的鐵劑,改善貧血問題! 經常感到頭暈、疲倦乏力、呼吸急促、手腳冰冷,都有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的症狀!根據國健署調查結果顯示,台灣15至49歲育齡婦女中近兩成有貧血的情形,其中缺鐵性貧血盛行率為13.7%。除了育齡婦女外,青少年、素食者、長期飲食失調者,或是喜愛喝茶、咖啡的人士也是缺鐵性貧血的高危族群。過去會認為患有缺鐵性貧血,就應該多補充鐵劑,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指出,缺鐵性貧血患者頻繁補充鐵劑,其實並沒有比較好! 鐵劑一天吃三次和一週吃三次 效果有差異嗎? 錢政弘醫師在fb粉絲專頁《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分享一篇期刊報告,研究人員將64位缺鐵性貧血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是一天吃三次鐵劑,另一組則是一週吃三次鐵劑。這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的血色素平均是8 g/dL,治療一個月後,一天吃三次的組別血色素上升至10.8 g/dL,略高於一週吃三次組別的9.9 g/dL;不過到了三個月,兩組血色素分別是12.4g/dL和11.9g/dL,沒有顯著差異。 醫師指出,這表示一天吃三次鐵劑與一週吃三次鐵劑相比,剛開始的時候每天吃三次鐵劑,改善貧血的效果會比較快,但是過了三個月,其實兩者效果差不多。至於副作用方面,一天吃三次組的人較容易出現噁心和上腹不適等症狀。 攝取過量鐵影響多 慢性肝炎、肝硬化、癌症都有關! 為什麼鐵劑一天吃三次和一週吃三次的效果差不多?錢政弘醫師進一步解釋,這與體內鐵平衡主要調節因子「鐵調素」(hepcidin)有關。鐵調素由肝臟分泌,若持續補充鐵,將導致鐵調素在一天中的血液濃度增加。鐵調素會抑制鐵在十二指腸的吸收以及從巨噬細胞的釋放,也會降低運鐵蛋白的飽和度,導致補鐵成效受限。低劑量補充鐵劑則反而不會造成鐵調素的波動,長時間下來一樣可改善貧血問題,同時副作用也較少。 鐵是身體必要營養元素,但醫師強調,過多的鐵其實具有毒性,會堆積在肝臟造成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還可能加速腫瘤的生長和癌症的發生,例如大腸癌、肝癌、乳癌、食道癌、胰臟癌和肺癌等,提醒民眾補鐵要適量。 醫:貧血有改善劑量可降低 從食物中補充最安全 錢政弘醫師也提到,嚴重貧血的患者可依照醫囑每天吃兩至三次鐵劑,待一個月後若貧血情況有改善,再改成一天或兩天一次鐵劑。另外,市售或是醫院處方的鐵劑,有些人吃後會有便秘或腸胃不適的副作用,而市面上的鐵劑劑型和劑量種類眾多,醫師建議民眾購買時可先少量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劑型和劑量。 從食物中補充鐵最為安全!錢醫師指出,飲食中的鐵有約 10% 來自血基質鐵(heme iron),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如牛、羊、豬、魚、牡蠣及貝類等,優點是相比植物性鐵,人體吸收效率更高。成年人每天建議攝取鐵8毫克,攝取量超標仍有危險,其中「加工紅肉」如香腸含血基質鐵最多,是主要應避免的鐵來源,白肉或植物性的鐵則相對安全。醫師推薦含鐵量高的植物性食物則有葡萄乾、菠菜、紫菜、紅莧菜、黑豆、芝麻等,對需要補充鐵的民眾也是很好的選擇。 查看原文

減重治療需與專業醫師共同決策,選擇適合自身方式有效甩肉不復胖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44歲的李小姐因BMI高達46.6(124公斤;163公分),面臨糖尿病前期和高血脂問題。儘管嘗試過藥物減重成功減重20公斤,停藥後仍復胖至114公斤。 因健康亮紅燈且影響日常生活,李小姐決定接受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術後三年成功減至65公斤(BMI 24.4)。這樣的改變使她重拾自信並擺脫代謝症候群,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肥胖風險攀升,減重治療助降低共病風險 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台灣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已高達50.8%。肥胖不僅影響外型,還會顯著增加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及多種癌症的風險。每增加5個BMI單位,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40%,癌症風險亦增加1.24至1.59倍不等。 臺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兼消化醫療中心鄭以勤主任指出,肥胖是全身健康的重要議題,常見的減重方式包含飲食、運動、藥物與手術。近年胃鏡減重手術(如無痕胃拉提)因恢復期短、手術風險低而受到青睞,是治療肥胖及其併發症的新選擇。 調查揭示:減重失敗率高,原因多在於迷思與信息不足 一項由網路溫度計發起的調查顯示,47.9%受訪者認為自己減重失敗,成功率最高的方式為手術(54.5%),其次是藥物減重(34.1%)。然而,對減重手術的迷思仍廣泛存在,包括「減重手術等於切胃」「BMI無論多少都適用」及「術後不會復胖」。 鄭以勤主任指出,減重治療應因人而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DM)制定個性化計畫,才能有效改善共病風險並減少患者困擾。 內視鏡減重手術的革新,無痕胃拉提成亮點 嘉義基督教醫院周莒光主任表示,無痕胃拉提(ESG)通過胃鏡結合微創技術縮小胃部容量70%,術後十年平均減重15%至20%。研究亦顯示,ESG對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疾病有良好緩解效果,且手術風險低於1%。此技術已被歐美多項減重手術指引納入。 周主任分享一名35歲病態性肥胖患者案例:謝先生因肥胖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最終接受無痕胃拉提,從135公斤減至92公斤(BMI 28.7),並持續減重中。 醫病共享決策是關鍵,減重成功需配合多方面努力 鄭以勤主任提醒,選擇適合的減重方式需與醫師充分溝通。肥胖治療不僅依靠手術或藥物,患者還需配合營養師與運動治療師建議,才能真正達到持久的健康目標。周莒光主任亦強調,減重術後的飲食與運動調整是維持效果的關鍵。

減少脂肪肝的六大飲食與生活習慣,守護肝臟健康!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隨著年齡增長,脂肪肝成為中年族群的健康隱憂。本文分享六大習慣,從正確飲食、減少糖分攝取到固定運動,幫助預防脂肪肝,提升肝臟健康。專家建議減少含糖飲料、戒酒並培養規律運動,輕鬆遠離脂肪肝! 中年過後,身體的代謝速度減慢,若還是跟年輕時保持同樣的飲食習慣,許多人在健康檢查中會發現脂肪肝。確實,根據財團法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的資料顯示,國內成年人大約有26~34%罹患輕中重度不等的脂肪肝,好發年齡正是在40~60歲之間。 一般認為肥胖的人才會有脂肪肝,其實,就連外表纖細卻體脂肪過高的族群,也都可能會有脂肪肝;更糟的是,脂肪肝的盛行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若再加上近幾年公布的研究觀察,脂肪肝的危害似乎有被低估的狀況。 好習慣1 別忽略主食、水果的熱量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柯秉宏表示,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多半是攝取過多營養素,導致過剩的營養堆積在體內,以脂肪型態儲存,而過剩的營養成分當中,又以油脂、醣類及酒精為主。但別忽略主食、水果類如果攝取過量,即便看起來清淡、不油膩,但因熱量累積過多,同樣也會發生脂肪肝。 主食類富含醣類,包括米飯、麵條、麵包、饅頭等食物,攝取後會導致血糖升高,在胰島素的作用下,便會將血糖轉換成肝醣,一旦肝醣的量過多,肝臟便將多餘的醣分以三酸甘油酯儲存,久而久之,就形成脂肪肝。雖然水果纖維多、也不油膩,但因其富含果糖,而且台灣的果很甜,糖分比較高,在血糖過多的情況下,肝臟會將糖分代謝成脂肪存在肝臟裡,時間久了,也會演變為脂肪肝。 好習慣2 少醣、少油、多纖維 營養專家總是要大家不偏食、什麼都要吃,這是因為每種食物都有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只要適量食用,身體負擔就會比較小,所以,採取飲食均衡才是最正確的健康之道。 尤其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外食族人口激增,但為了降低脂肪肝的風險,一定要慎選好的飲食習,其中少醣、少油、多纖維就是關鍵,這三大關鍵元素不但有助於控制體重,還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促進整體健康,避免形成脂肪肝。 少醣:前段提到的主食類,也就是包括米飯、麵條、麵包、饅頭等,屬於高醣類食物,不僅容易造成體重增加,還可能引發一系列慢性疾病。所以,選擇少醣飲食,有助於控制血糖、減少脂肪堆積,降低脂肪肝、糖尿病的罹患風險。 少油: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容易導致心臟疾病、高血壓等健康問題,當然也容易引發脂肪肝。少油飲食的概念在於選擇低脂食材,例如選用烹調方法時,盡量避免使用大量的油脂,選食材時,則挑豐富不飽和脂肪的食物,例如魚類、堅果和橄欖油,皆有助於降低血脂,預防脂肪肝,並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多纖維:膳食纖維對於腸道健康很,不僅有助於預防便秘,還能促進腸道蠕動,降低膽固醇,進而預防脂肪肝。選擇多纖維食物,例如全穀類、蔬菜和適量水果,不但能增加飽足感,減少攝取過多熱量,同時有益於維持穩定的血糖,避免生成脂肪肝。 好習慣3 減少攝取含糖飲料和甜點 滿街的手搖飲料店總是大排長龍,許多人一天總要喝上一杯才過癮,甚至更多。許多手搖杯飲料中添加了過量的砂糖,也經常使用高果糖糖漿,而近年來研究發現,果糖糖漿的攝取與脂肪肝的形成,有密切的正相關,因此,含糖飲料還是少喝一點,若是真的很想喝,可以喝少糖或無糖的飲料,反而更能解渴。 柯秉宏指出,要降低脂肪肝風險,除了要減少飲用含糖飲料之外,也不能忽略許多高糖、高油脂的精緻甜點以及升糖指數較高的食物,因為不但纖維含量比較少,糖類的熱量也不低。不過,有些食物外觀看起或嚐起來,並不覺得是高含糖,但因為糕點類除了糖分多,油脂的含量也不少,糖分和油脂更易以三酸甘油酯的方式囤積在體內產生脂肪,進而造成脂肪肝。 好習慣4 勿暴飲暴食,飲食要均衡 別處於長期肌餓的狀態,然而在大量攝取食物,因暴飲暴食容易造成營養過剩,而營養過剩是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因。建議三餐定時定量,減少外食吃到飽的機率,每餐維持在8分飽就好,以免營養過剩造成肝臟負擔,形成脂肪肝。特別要提醒的是,睡前3小時不要吃東西,所以建議戒掉宵夜的壞習慣,以免脂肪囤積腹部。 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中建議,均衡飲食含括6大類食物,包括全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類、油脂堅果種子類等。若能在每日三餐食物的選擇上,以「每日飲食指南」為標準,彈性且適量攝取,對身體健康才有幫助。現代外食上班族多,若無法在一天攝取足夠的均衡飲食,也最好能將此6大類食物平均分配在1星期中,才能滿足身體所需的營養。 好習慣5 多喝水,最好戒酒 柯秉宏說明,改變飲食習慣來調整體脂肪,讓脂肪不再堆積在體內,但無法達到減少的脂肪的目的,若是想要讓已經累積在體內的脂肪降低,還得靠多喝水與運動來加強身體的代謝。建議一般健康的人,每天至少要攝取2000c.c.的水分,也有些專家認為,一天至少要上7次廁所,才表示飲水量是足夠的,最好以溫水或室溫水為主,飲用的時候要慢慢喝,特別是在運動前後更多補充水分,才能促進新陳代謝。 酒精對於肝臟健康的影響很大,根據統計,喝酒的人當中,大約有80~90%的人都有脂肪肝,這是因為酒精在代謝過程中,乙醛會轉換成乙酸,並釋放物質來干擾細胞的代謝功能,進而讓脂肪堆積在肝臟,進而形成脂肪肝,所以,戒酒是首要任務。 好習慣6 固定運動、不熬夜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很重要,建議,一週至少要達到150分鐘的總運動量,若無法抽出時間來運動,可以分散在一週5天內,讓每天都有30分鐘的運動量,且要達到中等強度,才能達到消耗脂肪的作用。中等強度的運動項目包括有氧與肌力,測量方式則以運動時呼吸及心跳有加快,但不會很急促,還可以和同伴說話,且身體微微出汗,稍微感覺有點累,但隔天起床不會疲憊為原則。 柯秉宏說,睡眠充足很重要,因為睡眠能減緩身體的壓力和自由基,對於胰島素的阻抗性也有幫助,因此,建議每天至少要睡7小時,最遲在晚上11點要上床,才能降低肝臟負擔。從中醫角度來看,肝臟最佳排毒時間為晚上11點到凌晨3點,這段時間如果不進入熟睡,肝臟就得不到休息,血流量相對不足,就會加重肝臟的負擔。 查看原文

預防孕期貧血,這樣吃更安心!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 吳婉華 資料來源/衛福部 在懷孕期間,營養的補充對母嬰健康至關重要,尤其是預防貧血。本文深入探討了孕期常見的四大關鍵營養素——鐵、葉酸、維生素B12和蛋白質,並提供了補充這些營養素的最佳食物來源。了解如何透過飲食預防貧血,保障胎兒的健康發展,並介紹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公費產檢,幫助孕媽咪及早發現並處理問題。 「懷孕」是女性一生中最為獨特且深刻的生命旅程之一。懷孕不僅是對女性生理承受極限的考驗,甚至在分娩的那一刻,更是一次與生死交鋒的重大時刻。由於懷孕涉及身心的巨大變化,保持均衡且充足的營養攝取,對於保障母體與胎兒的健康至關重要。隨著懷孕進程,女性的身體會發生諸多變化,特別是血容量的增加,以支持胎兒的成長與發育。若在此過程中營養素的補充不足,極可能引發「產前貧血」,這不僅會增加孕期併發症的風險,還可能對分娩過程和產後的恢復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危及胎兒的健康發育。 根據國民健康署107至111年進行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20至49歲育齡婦女的貧血盛行率高達19.7%(貧血的定義為血紅素低於12g/dL)。女性自青春期起,每月都需面對經血流失的生理變化,若這期間鐵質攝取不足,便極易成為缺鐵性貧血的高風險族群。除此之外,經歷過胃部手術者,也同樣處於缺鐵性貧血的高風險之中。 預防貧血,這些營養素不可少! 鐵質:鐵質對於預防貧血至關重要,尤其在懷孕與哺乳期間。一般來說,每日需要補充15毫克的鐵質。然而,在懷孕第三期或哺乳期的媽媽,應將每日鐵質的攝取量提高至45毫克。若鐵質攝取不足,可能會導致胎兒生長遲緩,甚至影響其正常發育。日常飲食應多攝取富含鐵的食物,例如紅肉、動物內臟(如豬血、鴨血、豬肝、雞心)、海產(如文蛤、章魚、牡蠣)、豆製品(如豆干絲、豆干)以及深綠色蔬菜(如紅莧菜、山芹菜、紅鳳菜、白莧菜、菠菜)等。在補充鐵的同時,也可以補充維生素C,促進鐵質吸收。 葉酸:建議育齡女性每日攝取400微克葉酸,而懷孕期間應將攝取量增加至600微克,哺乳期則應為500微克,以滿足母體、胎兒及哺乳嬰兒的需求。葉酸對胎兒的發育至關重要,若攝取不足,可能導致胎兒腦部和脊髓的先天性神經管缺陷,影響寶寶的健康發育。葉酸廣泛存在於深綠色蔬菜、全榖雜糧和堅果類中。建議每日至少攝取1至2碗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紅莧菜、韭菜和茼蒿等。此外,全榖雜糧如鷹嘴豆、米胚芽、綠豆、紅藜麥及紅豆等,以及堅果類食物如葵瓜子、花生和南瓜子等,都是極佳的葉酸來源。鵝肝、雞肝和豬肝等,亦富含葉酸,是補充此營養素的另一好選擇。 維生素B12:維生素B12是維持正常紅血球製造和神經系統健康的重要營養素。懷孕期間,建議每日攝取2.6微克的維生素B12,以確保母體和胎兒的健康發展。維生素B12的主要來源是動物性食物,其中包括肝臟、各類肉類、蛋以及乳製品等;植物性來源則可食用海帶、紫菜來補充。需特別注意的是,維生素B12大多來自動物性食物,因此全素者容易面臨缺乏維生素B12的風險,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維生素B12補充劑。 蛋白質:蛋白質是構建細胞、組織以及重要器官的材料,對於胎兒的成長、發育和母體的生理調整至關重要。在懷孕期間,蛋白質的需求量會增加,每日攝取量需額外增加約10公克,建議蛋白質的來源中應超過一半來自優質蛋白質,如豆類、魚類、蛋類以及肉類,確保母體與胎兒獲得充足的營養支持。   孕期貧血若未及時處理,可能會顯著增加妊娠併發症的風險,並對胎兒的健康發展產生長期影響。因此,孕媽咪應注意鐵、葉酸、維生素B12和蛋白質等四大關鍵營養素的補充。此外,為了全方位守護孕媽咪與胎兒的健康,國民健康署提供了14次公費產檢,其中包括在懷孕第24至28週時進行的貧血檢測,有助於早期發現並及時處理貧血問題,可參閱「孕媽咪健康手冊」及「孕媽咪衛教手冊」。

預防腸病毒從正確洗手開始!掌握正確洗手方法保護健康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今年秋冬腸病毒疫情異常嚴重,已超越夏季高峰,成為過去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波。本文說明如何通過正確洗手預防腸病毒,並解答常見迷思,如酒精乾洗手的效用及腸病毒疫苗的誤解。了解腸病毒的傳播途徑和防治要點,能有效減少感染風險,守護家人健康。 過去腸病毒疫情主要流行期都是在夏季,但是今(2024)年到了冬季,腸病毒仍持續在社區中活躍。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秋冬腸病毒疫情高峰已經超越夏季,而且目前腸病毒個案數已是過去十年來最高的一年。 如何預防腸病毒感染、減少個案持續增加將是這波腸病毒疫情防治的重點之一。在預防的部分,洗手注意手部衛生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怎麼洗手才正確呢?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明正確的洗手方式,並針對腸病毒預防上民眾常見的錯誤迷思進行解答。 為什麼洗手很重要? 從傳播途徑、今年疫情特點了解 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會經由接觸感染,因此注意個人手部衛生,可以進而減少病毒傳染,而且透過洗手預防,對於今年腸病毒疫情防治將會更有幫助。 呂俊毅醫師表示,腸病毒的感染族群雖然是以小小孩為主,不過在這波腸病毒疫情中可以發現,受到免疫負債影響,今年年紀大一點的大小孩們腸病毒感染個案比例特別多,如果是在過去都只有小小孩感染的情況下,其實洗手的效益並不大,因為孩子很小還不太懂,但是今年很多大小孩感染,好好教導正確洗手的方法,其實蠻有機會藉此減少腸病毒傳播。 預防腸病毒酒精乾洗手有用嗎? 如何正確洗手? 不過怎麼洗手才正確呢?現在很多人都會用酒精乾洗手,這樣可以殺死腸病毒達到預防的效果嗎?呂俊毅醫師指出,酒精乾洗手不能夠完全消滅病毒,但它還是可以減少病毒量,不過這是一個不得已的勉強方法,所以還是提倡正確洗手方法,減少腸病毒散播的速度或範圍,幫助預防腸病毒。 而正確的洗手方式就是遵守洗手7字訣「內外夾弓大力完/腕」使用肥皂濕洗手仔細搓揉雙手各個位置,呂俊毅醫師建議,如果有適當的設備,民眾應用肥皂仔細搓揉20秒以上,之後再用大量的清水沖洗。 打腸病毒疫苗就能預防? 錯!仍有可能染其他型別 除了洗手之外,現在很多家長也會帶家中孩子去接種腸病毒疫苗,希望能增強保護力、預防腸病毒感染。不過,所謂的腸病毒疫苗其實指的是「腸病毒71型疫苗」。 呂俊毅醫師提醒,腸病毒有很多不同的型別,像今年就有克沙奇A型、克沙奇B型、伊科病毒等腸病毒感染,並不是每一種都可以用此疫苗來預防,即使打過腸病毒71型疫苗,還是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別,民眾仍要提高警覺做好相關預防措施。 查看原文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