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頭皮屑讓人煩惱不已,搔癢不止,還會影響形象。程涵宇營養師指出,頭皮屑不僅是清潔問題,還與頭皮健康密切相關。程涵宇營養師分享了6大營養素,幫助調理頭皮,改善油性與乾性頭皮屑,強化頭皮屏障,緩解發炎,幫助重拾清爽健康的頭皮。 頭頂經常「雪花飄飄」超惱人,不只搔癢難耐,一撥頭髮大片頭皮屑還會掉落在身上,嚴重影響觀感。有些人就算每天認真洗頭,或是更換洗髮精,還是無法去除滿頭的頭皮屑。對此程涵宇營養師指出,去除頭皮屑的關鍵不只是重視清潔,還要關心頭皮的健康狀況,她也推薦大家可幫助維持頭皮健康、改善頭皮屑問題的飲食攻略。 頭皮屑分油、乾2類型 變明顯又大片要注意! 程涵宇營養師指出,健康的頭皮會自然進行角質代謝,所剝落的細胞通常細小而透明,幾乎無法察覺;當發現頭皮屑變得大片且明顯時,表示頭皮的保護力下降,形成原因可能與營養不均衡、皮膚乾燥、油脂分泌失衡、脂漏性皮膚炎、季節變化或潮濕環境有關。而頭皮屑分為2種,大片油性屑常見於油性頭皮,呈米白色,通常伴隨油膩感;小片乾性屑呈零星分布,頭皮容易乾燥、發癢,甚至會影響臉部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膚。 6大營養素助改善頭皮屑問題 強化頭皮屏障、緩解發炎 除了外部的清潔保養,透過飲食調整也有助於改善頭皮屑問題!程涵宇營養師列出6大營養素,幫助大家由內而外調理,維持健康清爽的頭皮。 維生素A、維生素C: 頭皮需要適量的油脂來維持健康,油脂分泌過多或不足,均有可能加劇頭皮屑問題。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幫助調節皮脂分泌、強化頭皮屏障,避免頭皮乾燥或過度出油。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有地瓜、胡蘿蔔和菠菜,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則有奇異果、芭樂和石榴。 維生素B6、菸鹼素: 維生素B6與維生素B3,也就是「菸鹼素」,可促進角質正常代謝,減少因代謝異常引起的頭皮屑問題。研究發現,這兩種營養素能減少頭皮發炎、緩解搔癢,有助於維持健康的頭皮環境。透過雞肉、黑麥和香蕉可攝取維生素B6,菸鹼素則常見於豬肉、萵苣、藍莓等食物。 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與皮膚細胞的保濕能力有關,若缺乏會導致頭皮容易乾燥、發癢,甚至出現發炎狀況。充足的B12有助於頭皮鎖住水分,減少乾性頭皮屑形成。蛤蜊、海鮮、海苔等食物,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 生物素: 維生素B7,也就是「生物素」,可直接影響頭皮的角質代謝與脂肪酸平衡,對控制頭皮屑及維持健康的頭皮環境至關重要。研究顯示,缺乏生物素不僅會導致頭皮問題,還會影響髮質,日常可從雞蛋、起司、豆類等食物攝取。 查看原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缺脂性濕疹又稱為冬季濕疹或乾性濕疹,特別好發於皮脂腺分泌較少的民眾,如年長者、乾性皮膚者及某些慢性病患者。這種濕疹主要因皮膚表面脂質減少,使保濕能力下降,進而導致皮膚乾燥、發癢,甚至出現裂紋。 「缺脂性濕疹」找上門?6大成因你一定要知道! 缺脂性濕疹的主要成因與皮膚的水分與油脂流失有關,以下是常見的影響因素: 內在因素 皮脂腺分泌減少: 隨著年齡增長,皮脂分泌減少,導致皮膚保水能力下降,特別是在老年族群中較常見。 皮膚乾燥體質: 部分人天生皮膚較為乾燥,容易在冬季出現濕疹問題。 慢性疾病影響: 本身有糖尿病、高血脂症或營養不良的民眾,因皮膚屏障功能受損,也較易罹患此疾病。 外在因素 寒冷乾燥的氣候: 冬季氣溫低,空氣濕度下降,導致皮膚水分流失加快。 過度清潔: 頻繁使用熱水洗澡或使用強效清潔劑,會破壞皮膚的天然保護層,使皮膚更乾燥。 衣物摩擦: 穿著毛料或合成纖維的衣物,可能刺激皮膚,加劇症狀。 環境濕度過低: 長時間處於開啟暖氣或空調的密閉環境,可能使皮膚水分流失更快。 缺脂性濕疹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缺脂性濕疹的主要症狀包括: 皮膚乾燥、粗糙、失去光澤。 劇烈搔癢,尤其在夜間可能影響睡眠。 皮膚脫屑,嚴重時可能出現裂紋或滲液。 紅腫與發炎,當皮膚受到刺激或過度搔抓時可能惡化。 常見部位:主要發生在小腿前側(脛骨區域)、手臂、背部及腰部,但全身皆有可能受影響。 缺脂性濕疹該如何日常保養與預防? 缺脂性濕疹屬於慢性病症,雖然無法完全根治,但透過適當的日常保養可以有效減輕症狀並預防復發。 1. 避免過度清潔 減少洗澡次數,建議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避免頻繁洗澡導致皮膚水分流失。 水溫適中,避免使用過熱的水(建議 37°C 以下),過熱的水會破壞皮膚的天然油脂。 選擇溫和的清潔用品,避免使用含有香精、酒精或強效去脂成分的沐浴乳及肥皂。 沐浴後立即保濕,使用潤膚乳或凡士林,幫助鎖住水分。 2. 保持皮膚滋潤 每天塗抹高油脂潤膚乳或凡士林,特別是在洗澡後及睡前使用效果最佳。 若皮膚極度乾燥,可選擇含神經醯胺、玻尿酸或尿素等成分的保濕乳,以增強皮膚屏障功能。 3. 避免外在刺激 選擇柔軟、透氣的衣物,避免毛料及合成纖維,建議以純棉材質為主。 減少摩擦與搔抓,若癢感強烈,可用冷敷或輕拍方式舒緩,不要用指甲搔抓,以免造成二次感染。 4. 改善環境濕度 室內可使用加濕器或擺放一杯水,以維持適當的濕度(建議 50-60%)。 避免長時間待在暖氣或空調強烈的環境,以防皮膚水分流失。 5. 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若症狀持續惡化或影響日常生活,應就醫諮詢皮膚科醫師。 醫師可能會開立外用類固醇來減少發炎反應,或抗組織胺藥物來緩解搔癢。 針對嚴重患者,醫師可能會考慮光照治療或使用免疫調節藥物。 缺脂性濕疹雖然不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但可能帶來長期的不適與困擾。透過適當的日常保養,如控制水溫、適時保濕、避免刺激因素,以及維持室內適當濕度,可以有效預防與改善症狀。若症狀嚴重或持續惡化,應諮詢皮膚科醫師,進一步評估與治療。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腹水是一種因腹腔內異常積液所引起的狀況,通常與肝硬化、癌症、心臟衰竭或感染等疾病相關。當液體在腹腔內累積過多時,可能會導致腹脹、呼吸困難及其他不適症狀。 腹部腫脹別輕忽!腹水可能暗示的健康問題 腹水指的是液體異常積聚在腹腔內,即內臟器官與腹壁之間的空間。正常情況下,腹腔內會存在少量的液體,其主要功能是潤滑內臟表面,減少器官間的摩擦,確保腹腔內結構正常運作。然而,當身體的液體動態平衡受到干擾,如肝臟、腎臟或心臟功能異常,影響體內水分的調節與分布時,腹腔內的液體可能異常累積,最終形成腹水。 腹水本身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其他潛在健康問題的徵兆,例如肝硬化、癌症、心臟衰竭或感染等。液體的累積可能會逐漸增加,造成腹部腫脹、壓迫感,甚至影響呼吸與日常活動,因此需要及早診斷與適當治療,以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為何會有腹水?專家解析腹水7大成因 腹水最常見的成因包括: 肝硬化:大約80%的腹水病例與肝硬化有關。肝硬化患者因肝臟受損,導致門脈壓力升高,進而促使腹水形成。 癌症:某些癌症,如肝癌、卵巢癌或腹膜癌,可能會導致癌細胞分泌液體或影響淋巴引流,造成腹水。 心臟衰竭:心臟無法有效泵送血液,可能導致體液滯留並累積於腹腔。 感染:結核性腹膜炎或細菌性感染也可能導致腹水,特別是在免疫力較低的病人身上。 腎病症候群:腎臟疾病可能導致蛋白質流失,進而影響體液平衡,引發腹水。 胰臟炎:嚴重胰臟炎可能引起胰液外漏,導致腹水。 低蛋白血症:嚴重營養不良或慢性疾病可能導致體內白蛋白不足,使體液無法正常維持血管內的平衡,導致腹水形成。 腹水的症狀有哪些? 腹水的症狀通常與腹腔內液體積聚的程度有關,常見症狀包括: 腹部腫脹: 腹圍快速增加,並且可能感到腹部沉重或壓迫感。 體重增加: 由於腹水累積,體重可能在短時間內明顯上升。 食慾下降與飽脹感: 即使只吃少量食物,仍會感到腹脹。 下肢水腫: 體液滯留可能會導致雙腳水腫。 呼吸困難: 嚴重腹水可能會壓迫橫膈膜,影響肺部擴張,導致呼吸不順。 腹痛或不適: 如果腹水受到感染(如:細菌性腹膜炎),可能會出現腹痛、發燒及精神混亂的情況。 腹水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腹水的治療方式取決於其嚴重程度及潛在病因,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策略。輕度腹水患者通常可透過生活與飲食調整來控制病情,而中度至重度腹水則可能需要藥物或侵入性治療來減少腹腔內液體的累積。以下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 1. 生活與飲食調整 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適當的飲食控制能有效減少腹水的累積,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低鈉飲食:鈉攝取過量會導致體內水分滯留,加重腹水。因此,腹水患者應限制鈉的攝取量,每日鈉攝取量建議少於2克(約等於5克食鹽),避免食用醃製食品、加工食品及高鈉調味料,如醬油、鹽巴、味精等。 限制液體攝取:對於嚴重腹水的患者,醫師可能會建議每日飲水量需限制在1500-2000毫升,以減少體液過度積聚。若患者合併低鈉血症,液體攝取可能需要進一步減少,以防止電解質失衡。 戒酒:酒精會加重肝臟損傷,特別是肝硬化患者,飲酒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加速腹水的累積。因此,腹水患者應完全戒酒,以降低肝臟進一步受損的風險。 2. 藥物治療 對於輕中度腹水患者,藥物治療是主要的管理方式,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處方適當的藥物來促進體液排出。 利尿劑:利尿劑可幫助腎臟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與鈉離子,減少腹水的形成。 白蛋白注射:白蛋白有助於維持血管內的滲透壓,減少體液滲出至腹腔,並可提升腎臟對利尿劑的反應,特別適用於低蛋白血症或因腹水大量放液後需補充血容量的患者。 在藥物治療過程中,患者需定期監測體重、尿量及電解質水平,以確保治療效果並避免併發症。 3. 侵入性治療 當腹水嚴重且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時,可能需要進行侵入性治療,以減少腹水帶來的不適並改善生活品質。 腹腔放液術:此為最直接的腹水緩解方式,醫師會透過細針刺入腹腔,將過多的腹水抽取出來,以減輕腹脹與呼吸困難等症狀。此方法適用於腹水嚴重、導致不適或影響呼吸的患者,但由於放液後可能導致低血壓或腎功能惡化,因此通常會同時給予白蛋白以維持血管內液體平衡。 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針對門脈高壓所導致的頑固性腹水的治療方式,醫師會在肝臟內部建立一條人工通道,以降低門脈壓力,減少腹水形成。 肝臟移植:對於晚期肝硬化合併嚴重腹水的患者,肝臟移植可能是唯一能根本解決問題的治療方法。透過移植健康的肝臟,可恢復正常的肝功能,進而改善腹水及其他併發症。 腹水患者何時應該就醫? 腹水的嚴重程度可能因病因與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但若病情惡化或合併併發症,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患者或家屬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並在出現以下症狀時立即就醫,以避免危及生命的併發症發生: 腹部快速腫脹或嚴重腹痛:若腹部在短時間內明顯脹大,可能表示腹水迅速累積,或因腹腔內感染、腫瘤或其他因素引起嚴重併發症。此外,若伴隨劇烈腹痛,可能與細菌性腹膜炎或腸道穿孔等急性病變有關,需立即就醫評估與治療。 呼吸困難:當腹水過多時,可能壓迫橫膈膜,影響肺部擴張,使患者感到呼吸困難、氣短或胸悶。這可能是腹水嚴重惡化的徵兆,若無法緩解,應立即就醫,以避免缺氧或呼吸衰竭的風險。 發燒:腹水患者若出現發燒,特別是合併腹痛或全身不適,可能是腹腔內感染的徵兆。這類感染若未及時治療,可能迅速惡化並引發敗血症,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因此應儘速至醫院進行檢查與抗生素治療。 意識模糊或精神狀態改變:腹水患者若出現精神恍惚、意識混亂、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或反應遲鈍等症狀,可能與肝性腦病變或嚴重感染有關。此情況可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若未即時處理,可能導致昏迷,應立即送醫評估與治療。 尿量異常減少:若患者的尿量明顯減少,可能表示腎功能受損,這在嚴重腹水患者中較常見。當腹水持續惡化,可能導致腎血流量下降,引發腎衰竭。 腹水通常是嚴重疾病的徵兆,需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並影響生活品質。建議患者與醫師保持密切聯繫,定期追蹤病情,若出現異常症狀應立即就醫,以確保獲得最佳的治療與照護。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長時間使用3C產品可能導致視神經萎縮,這是一種常見但卻危險的眼疾。康涵菁中醫師分享了視神經萎縮的病因、症狀與治療方法,並推薦中醫治療法如針灸和明目茶來改善視力。文章中還提到如何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保護視力,減少視神經損害。 現代人每天使用眼睛的時間越來越長,從工作到生活,幾乎離不開3C產品,但眼睛長時間高強度地使用,也讓眼部疾病的發生率逐年攀升。其中,視神經萎縮便是一種需要特別留意的眼疾。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表示,視神經萎縮的病因多樣,除了先天性發育問題和家族遺傳,後天因素如視神經炎、腫瘤壓迫、外傷、脫髓鞘疾病,以及供血障礙等,都可能引發程度不同的視神經病變。 此外,高度近視、青光眼、糖尿病患者也是視神經萎縮的高危險群,必須特別留意眼睛健康。一旦出現眼睛易疲勞、畏光、視物模糊、顏色分辨力下降、眼球疼痛,甚至視野狹窄等症狀時,建議及早進行眼底檢查,以避免病情惡化導致失明的風險。 視神經萎縮屬於中醫「青盲」範疇 肝腎健康是關鍵 中醫將視神經萎縮歸屬於「青盲」的範疇,認為眼睛與五臟六腑的精氣息息相關,特別與肝、腎兩臟的關聯最為密切。康涵菁中醫師解釋,根據虛實證的不同,視神經萎縮的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 虛證(肝腎虧虛型) 治療方法:選用杞菊地黃丸滋補肝腎,提升眼睛功能。 實證(肝氣鬱結型) 治療方法:利用加味逍遙散疏肝解鬱,再搭配穀精草、木賊、夏枯草、車前子等,幫助活絡眼部。 針灸療法刺激眼部穴位 幫助改善循環及視力 針灸在視神經萎縮的治療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康涵菁中醫師推薦以下穴位,能幫助補腎明目,改善眼周循環: 眼部周圍穴位 睛明穴、攢竹穴、魚腰穴、球後穴:直接作用於眼周,幫助血液循環。 體針與頭皮針 光明穴、董氏奇穴中的眼黃穴:改善視神經功能,提升視力。 屬於頭皮針療法的視區、額頂帶、頂枕帶:有助改善眼周肌肉韌帶張力,達到去瘀生新的效果。 中醫師建議飲用「明目茶」 內外兼顧保護視力 康涵菁中醫師建議,視神經萎縮患者可以飲用明目茶來日常保養眼睛。浸泡茶飲時可利用茶飲的蒸氣薰眼,達到內外雙重保養的效果。 明目茶配方 材料:黃耆、枸杞、菊花、川芎、車前子、丹參、菟絲子、熟地(各3-5克) 做法:將藥材用清水洗淨後放入紗布袋中,以600c.c.熱水沖泡10-15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黃耆:補氣、活化神經、降眼壓。 枸杞、生地、菟絲子:滋補肝腎,改善眼部不適。 菊花、車前子:清肝明目,舒緩眼睛疲勞。 川芎、丹參:活血通絡,幫助血液循環及眼部代謝廢物。 蒸氣薰眼技巧 將眼睛靠近茶飲的蒸氣,大約10分鐘,可達到藥物薰蒸的效果。須注意熱氣溫度,避免燙傷,建議距離適中或待熱度稍降後再進行。 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 讓視神經細胞更健康 視神經萎縮患者應該多攝取抗氧化食材,以保護視神經細胞免於氧化傷害: Omega-3豐富食物:魚油、亞麻仁油、雞蛋。 富含維他命A、C、E的蔬菜及水果:柑橘類、莓果、向日葵瓜子。 含葉黃素的深綠色蔬菜:綠花椰菜、菠菜,有助保護視網膜。 作息方面,建議盡量減少3C產品使用時間,若無法避免,至少每30分鐘讓眼睛休息,可透過眺望遠方或閉眼放鬆來舒緩眼睛壓力。 查看原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小森因異位性皮膚炎困擾,四肢和背部皮膚佈滿紅疹,癢感讓他無法專心學習。經過半年治療,生物製劑成功控制症狀,讓小森重拾自信,回到校園。醫師介紹生物製劑如何精準阻斷發炎,改善症狀,並提醒基礎保濕護理對預防發炎的重要性。 小一的小森四肢和背部皮膚佈滿大片紅疹,嚴重的搔癢讓他白天無法專注學習,晚上睡眠也被癢感頻頻驚醒。為了掩飾皮膚狀況,小森開始對外界目光感到恐懼,甚至害怕上學,為小森身心帶來負面影響。就醫經診斷,小森屬於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並接受口服免疫抑制劑及外用類固醇藥膏治療,同時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療程。經歷半年多的積極治療及追蹤,小森身上的紅疹明顯改善,困擾多時的癢感獲得控制,重拾自信,開心回到校園生活。 傳統治療反覆發作、效果不佳 生物製劑助精準阻斷發炎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楊樹文醫師說明,傳統治療方法包括患部的保濕、避免過敏原、口服免疫抑制劑、紫外線光照治療、類固醇藥物等。若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症狀反覆發作,則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阻斷發炎反應路徑,緩解癢感。而生物製劑能更精準地抑制疾病的發炎機轉,不僅改善紅疹及搔癢等困擾,還能降低病情復發的機率。 楊樹文醫師進一步補充,醫師會根據病灶的面積及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局部治療可使用免疫抑制劑藥膏、類固醇藥膏等;若伴隨感染,則需要用抗生素治療。對於病情較嚴重或病灶範圍較廣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可能需要考慮全身性治療。外用藥物可搭配「濕敷療法」,作為急性發作、慢性期的修復或替代全身性治療的選擇。 異位性皮膚炎恐影響身心發展 基礎保濕護理降發生率 異位性皮膚炎可能在嬰兒期便開始出現症狀,如頭部和臉部的皮膚紅腫、乾燥、脫屑,以及嚴重的搔癢等,隨著病情惡化,炎症可能擴散到四肢等部位。年齡較大的孩子則容易在頸部、耳垂、肘部、手腕及膝關節等皮膚皺摺處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雖不具傳染性,但由於病灶明顯,容易讓孩子感到自卑,甚至因擔心旁人目光而以衣物包裹皮膚,反而加劇搔癢及炎症,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楊樹文醫師強調,所有異位性皮膚炎病人都要重視日常的基礎保濕護理,使用乳液、凝膠、軟膏等保濕產品有助於維持皮膚屏障的完整性,有效降低發炎的機率。 查看原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美兆健康管理機構 春季氣候多變、忽冷忽熱,台灣正式進入過敏高峰期。根據醫師觀察,過敏性鼻炎患者因鼻塞、打噴嚏、眼癢及嗜睡等症狀,不僅身心不適,更可能造成工作效率下降、專注力不集中。美兆健檢診所耳鼻喉科醫師成和平提出三大舒緩策略,協助上班族在過敏季節中保持最佳狀態、重拾專注力。 過敏症狀影響職場表現,生產力恐大幅下滑 研究顯示,過敏症狀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疲勞感增加,進而降低個人及團隊的整體生產力。成和平醫師表示:「許多上班族習慣忍耐過敏不適,但長期忽視,將影響健康並削弱職場競爭力。」 他指出,常見的過敏症狀可能引發以下職場挑戰: 注意力下降:鼻水、眼癢等干擾專注,降低決策與工作效率。 疲憊感增加:鼻塞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影響白天精神狀態。 生產力降低:長期不適可能拖慢專案進度、妨礙團隊合作。 請假率上升:嚴重過敏患者可能頻繁請假,影響職場穩定性。 醫師建議3大對策,舒緩過敏症狀、強化工作效能 為有效減緩過敏帶來的不適與干擾,成和平醫師建議從辦公環境調整、飲食保養及適當用藥三方面著手: 1. 營造低過敏原職場環境 定期清潔:每週擦拭桌面與鍵盤,減少塵蟎與花粉累積。 使用空氣清淨機:降低PM2.5與其他過敏原濃度。 減少布製品使用:地毯與沙發布易滋生塵蟎,建議改用木質或皮革家具。 2. 調整飲食,改善體質反應 攝取抗發炎食物:富含Omega-3的鮭魚、亞麻籽有助降低發炎。 增加維生素C攝取:奇異果、柑橘類有助提升免疫力。 避免高糖與乳製品:可能加重發炎與黏液分泌,導致鼻塞惡化。 3. 選擇適合的過敏藥物 使用第二代抗組織胺(如Loratadine、Cetirizine):可減少嗜睡副作用,提升工作表現。 搭配鼻噴劑或局部抗發炎藥物:有效緩解鼻塞症狀。 避免長期使用鼻收縮劑:防止反彈性鼻塞現象,應依醫囑使用。 建立健康職場文化,企業助力員工提升專注力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呼籲,企業應關注員工健康問題,透過提供定期健檢與健康促進計畫,協助員工及早掌握過敏風險並積極改善。唯有維持良好健康狀態,員工才能發揮最大職場價值,提升整體企業競爭力。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疾病,常見於50歲以上成人或免疫功能較低者。雖然帶狀皰疹本身可能會自行痊癒,但它可能帶來嚴重的併發症(例如:皰疹後神經痛),導致長期疼痛,甚至影響生活品質。 帶狀皰疹疫苗的種類與適用族群 目前台灣核准的帶狀皰疹疫苗有兩種: 活性帶狀皰疹疫苗(Zoster Virus Vaccine Live, Zostavax®) 非活性重組帶狀皰疹疫苗(Recombinant Zoster Vaccine, Shingrix®) 誰應該接種帶狀疱疹疫苗? 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建議,以下族群應考慮接種帶狀皰疹疫苗: 50歲(含)以上的成人:此族群的帶狀皰疹發生率較高。 18歲以上且帶狀皰疹風險較高者,包括: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等) 呼吸道疾病 ( 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癌症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者)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發炎性腸道疾病、紅斑性狼瘡患者) 壓力大或生活作息不規律者 已經得過帶狀皰疹,還需要接種疫苗嗎? 發生過帶狀疱疹者,短期內再次發作的機率較低,但長期來說還是可能復發,因此仍可考慮接種疫苗。雖然目前沒有明確建議感染後多久可接種,但應避免在急性發作期施打。 帶狀皰疹疫苗的保護力有多久? 根據臨床試驗數據,接種Shingrix疫苗後的第七年,其保護力仍約為90%。這表示,即使在接種多年後,疫苗仍然能提供高度免疫保護,顯著降低感染帶狀皰疹的風險。此外,進一步的追蹤研究發現,到了接種後的第十年,疫苗的保護力依然維持在約89%,顯示其免疫效果持久且穩定。 帶狀皰疹疫苗可以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嗎? 許多成人在接種帶狀皰疹疫苗的同時,可能也需要接種其他疫苗,以預防不同的感染性疾病。根據目前的研究與疫苗接種建議,Shingrix疫苗可以與多種疫苗同時施打,並不會影響其免疫效果或安全性。 Shingrix可以與未使用佐劑的季節性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包含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 PPV23 及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 PCV)、白喉-破傷風-無細胞性百日咳疫苗(Tdap),以及COVID-19 mRNA疫苗同時接種。這對於需要接種多種疫苗的年長者或高風險族群來說,能夠有效減少就診次數,提高疫苗接種的便利性與依從性。 然而,儘管可以同時接種不同疫苗,醫療專業人員仍建議不同疫苗應注射於身體的不同部位,以降低局部不適或反應的機率。 帶狀皰疹疫苗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與大多數疫苗一樣,帶狀疱疹疫苗接種後可能會引起一些輕微的不適反應,這些副作用通常屬於正常的免疫反應,表示身體正在建立對帶狀皰疹的保護力。 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的疼痛、紅腫或發熱,這些反應通常在接種後的24至48小時內出現,並可能伴隨疲倦、肌肉痠痛、輕微發燒或頭痛等全身性症狀。部分接種者可能會感到乏力或有類似感冒的不適感,但這些症狀通常在2至3天內自行緩解,無須過度擔心。 為了減少不適感,接種者可以適當休息、多補充水分,並避免劇烈運動。若有發燒或身體痠痛,可使用常見的退燒止痛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但建議先諮詢醫師或藥師,以確保用藥安全。 雖然帶狀疱疹疫苗的副作用普遍為輕微且短暫,但若接種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全身性紅疹、喉嚨腫脹等)或持續不適超過數天,應立即就醫。對於過去曾對疫苗成分嚴重過敏者,建議在接種前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以確保安全性。 隨著台灣人口老化,帶狀皰疹的發生率 逐年上升,而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手段。50歲以上的成人以及免疫功能較低者應積極考慮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以降低帶狀皰疹及併發症的風險。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2025年首例本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病例引起警覺,雖然檢驗結果顯示羊奶無問題,但感染源仍待釐清。專家提醒民眾,應注意飲食安全、手部衛生,選購乳品時要確認產品來源與處理方式,減少感染風險。 國內出現今(2025)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本土個案,曾飲用過私人加工處理的羊奶,不過檢驗結果為陰性,感染源待釐清。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數並不多,20幾年來僅累積5名個案,可說是相當罕見,提醒民眾應注意飲食、手部衛生,選購及飲用乳品時也要多加留意。 女童染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曾喝私人加工處理羊奶 今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為南部未滿10歲女童,疾管署說明,這名個案在3月8日時出現高燒、間歇性腹痛、血便、活動力下降等症狀,前往急診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經採檢送驗於3月18日確認感染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目前個案仍在一般病房繼續住院治療當中。 經疫調顯示,這名個案在潛伏期期間沒有動物接觸史,發病前沒有食用生菜、生肉,不過曾經飲用過私人加工處理的羊乳,經衛生單位抽驗檢驗結果為陰性,目前衛生單位已匡列接觸者共34人,皆無疑似症狀,其中家人及接觸者共5人進行採檢並檢驗食品檢體後,結果皆為陰性。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衛生單位已會同農政單位啟動相關調查,同時疾管署也邀集農業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就疫情調查、防治策略、因應作為進行交流討論,並會持續進行相關疫調及防治工作。 國內僅5例個案 如何預防?飲用乳品要注意哪些?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自1999年「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列為法定傳染病後,至今國內僅累計5例確診病例,都是本土個案,發病年份分別為2001年1例、2019年1例、2022年2例、2025年1例,而這也是國內時隔3年再次出現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病例。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是由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較常見的血清型為O157,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會釋放出毒素,引起各種不適症狀。疾管署表示,在感染初期患者會有水瀉、腹痛等情形,若病情惡化會出現嚴重腹瀉、血便,可能還會引起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等,甚至會導致長期洗腎、死亡。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因此疾管署提醒,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來預防感染,尤其在用餐前、上完廁所、接觸動物後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而且調理肉品時應充分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5℃以上,並保持器具清潔。 另外,疾管署表示,民眾也應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選購農產品時,建議優先選擇具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CAS)的產品,羊乳產品則應認明包裝瓶蓋是否貼有農業部輔導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核發的GGM鮮羊乳標章,以確保安全並降低感染風險。 查看原文
作者 / 張中維藥師 PRP(血小板濃縮血漿)增生治療是一種再生醫學技術,透過抽取患者自身的血液,經離心處理後提取高濃度血小板的血漿,並將其注射至患部,以促進組織修復、減少發炎反應,進而緩解疼痛。 血小板內含多種生長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表皮生長因子(EGF)等,這些生長因子有助於細胞增殖、血管新生及膠原蛋白合成,使受損的軟組織得以修復。 PRP療法的適應症有哪些?哪些民眾不適合接受PRP療法? PRP增生治療適用於多種骨骼肌肉疾病及軟組織損傷,特別適合以下族群: 1. 運動傷害 PRP可應用於治療因長期重複使用或急性拉傷所造成的運動傷害,例如: 網球肘: 肱骨外上髁炎,常見於網球、羽毛球選手或長期從事重複手臂動作的族群。 跟腱炎: 常發生於跑步、跳躍運動員,或是長時間行走、站立的族群。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的慢性發炎,尤其常見於跑者、久站工作者或足弓異常者。 2. 關節退化 適用於輕中度骨關節炎患者,特別是膝關節退化,PRP可幫助減少關節軟骨進一步磨損,延緩病程進展,減少疼痛並改善關節活動度。 3. 術後修復 在某些手術後,PRP可作為輔助治療,加速軟組織修復,特別適用於: 韌帶修復手術後(如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後) 肌腱修補手術後(如旋轉肌袖修補術) 關節鏡手術後(如半月板修復術) 4. 慢性疼痛與肌腱病變 PRP適用於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的慢性疼痛患者,例如: 五十肩: 肩關節囊發炎及沾黏所引起的活動受限與疼痛。 媽媽手: 因重複使用拇指與手腕導致的肌腱發炎,常見於育兒媽媽或長時間使用手機、滑鼠者。 慢性肌腱病變: 如肩旋轉肌腱病變、髕腱炎、肱二頭肌肌腱炎等。 儘管PRP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療法,但仍有部分族群不適合接受此治療: 1. 血小板功能異常或相關疾病 PRP的治療效果來自於血小板中的生長因子,因此血小板功能異常或數量不足的患者,可能影響療效,例如: 血小板減少症 血小板功能障礙症 2. 服用抗凝血劑者 長期服用抗凝血劑可能影響血小板凝聚功能,降低PRP的療效,這類藥物包括: 阿斯匹靈(Aspirin) 華法林(Warfarin) 肝素(Heparin)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s) 若患者有使用此類藥物,應事先告知醫師,評估是否需暫停用藥或調整治療計畫。 3. 嚴重傳染病或免疫系統疾病患者 PRP是自體療法,但免疫功能異常者可能影響其修復能力,以下族群應慎重考慮: 慢性肝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 敗血症 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 此外,正在接受癌症治療或曾有惡性腫瘤病史的患者,也應與醫師討論,避免可能的風險。 PRP療法有哪些注意事項?治療後應該避免服用哪些藥物? PRP注射的頻率會根據患者的病況、嚴重程度及個人恢復能力而有所不同,一般建議的治療次數如下: 輕中度關節炎:每3至4週施打1次,完整療程約需3至5次注射。此療法有助於減少關節軟骨的進一步退化,緩解疼痛並改善活動度。 慢性肌腱炎:每2至4週施打1次,通常需2至3次療程,根據病情調整間隔時間。PRP可促進受損肌腱的修復,提高組織耐受度,減少慢性發炎狀況。 大多數患者在2至3個月內可見療效,但實際效果會因個人體質、病況嚴重程度及日常照護方式而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可能在第一劑施打後數週內即感受到疼痛緩解,但完整的組織修復過程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因此應依醫師建議完成整個療程,以確保治療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治療後禁忌藥物與建議補充品 PRP療法的核心機制是誘發輕微發炎反應,啟動組織自我修復。然而,某些止痛藥具有抗發炎作用,可能會抑制這一過程,影響PRP的療效。因此,治療後應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 ,例如: Ibuprofen Diclofenac Aspirin 上述藥物可能降低PRP的修復效果,特別是在治療後的前幾週內,應盡量避免使用。如果患者在療程中仍感到疼痛,可選擇對PRP影響較小的止痛藥,例如: Acetaminophen 如患者有慢性病需長期使用NSAIDs,應在接受PRP治療前先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用藥方式,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治療後建議補充的營養素 在PRP治療期間,適當的營養攝取有助於促進組織修復,提高療效。建議患者在療程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及健康脂肪,以提供細胞生長與修復所需的養分: 蛋白質 來源:瘦肉、魚類、蛋類、豆類、乳製品。 作用:提供組織修復所需的胺基酸,幫助肌腱、韌帶與軟骨組織再生。 維生素C 來源:柑橘類水果、奇異果、草莓、綠色蔬菜。 作用:促進膠原蛋白合成,有助於關節軟骨、韌帶與肌腱的修復,並加強抗氧化能力,減少發炎反應。 維生素B群 來源:全穀類、堅果、深綠色葉菜類、動物內臟。 作用:支持細胞代謝,促進傷口癒合,並維持神經功能,減少疼痛敏感度。 必需脂肪酸 來源:魚油、亞麻籽、橄欖油、堅果。 作用:減少體內慢性發炎,幫助修復受損組織,並維持細胞膜的健康。 良好的營養攝取不僅能促進PRP的修復效果,也能減少治療期間的不適,縮短恢復時間。因此,建議患者在治療期間保持均衡飲食,並適當補充上述營養素,以提升身體的自癒能力。 PRP療法後的復健與運動建議 治療後可進行適當運動,以促進修復效果,建議分階段進行: 第1-3天:適當冰敷,減少初期不適,避免過度活動。 第3-14天:逐步增加關節活動,避免重訓與高衝擊運動。 第14天-8週:開始強化訓練,如肌力訓練、核心訓練等,以恢復肌腱與關節穩定性。 PRP療法的優勢與限制 優勢 低侵入性:使用自體血液,降低排斥與感染風險。 促進組織再生:有助於軟骨、肌腱、韌帶修復。 減少慢性疼痛:對於長期關節痛患者,可能是一種有效的替代治療。 限制 療效因人而異:效果取決於患者的年齡、病況與個人體質。 費用較高:目前PRP屬於自費治療,每次費用約新台幣1.5萬至2萬元。 非所有情況適用:對於嚴重關節炎或軟骨完全磨損者,PRP的效果可能有限,需評估是否合併其他治療。 PRP增生治療提供了一種非手術的修復選擇,能有效減緩疼痛並促進組織再生。然而,治療效果因個人體質與病況而有所不同,患者應與醫師討論,制定合適的治療計畫。此外,搭配適當的營養補充與運動訓練,能進一步提升療效,幫助患者早日恢復理想的活動能力與生活品質。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本文提供了有關台灣限制性犬種的法律規範,以及被攻擊犬隻時應採取的自保方法。隨著比特犬咬傷事件引發關注,了解如何防範此類危險,以及正確處理咬傷事件,對每個養狗人或民眾而言都至關重要。 近日,比特犬咬傷機車騎士的事件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並引發對於飼養攻擊性犬隻的討論。該隻比特犬目前在動保處的協助下,已被送往台北市動物收容所進行處理。 養狗前先查法規:台灣限制性犬種介紹 在台灣,除了比特犬外,根據《動物保護法》及相關規定,某些品種的狗因為其性格特徵、攻擊性或歷史上的問題,可能會受到地方政府的管制或限制。較為常見的限制性犬種包括比特犬(Pit Bull)、羅威納犬(Rottweiler)、杜賓犬(Doberman Pinscher)、麥可犬(Mastiff)、土佐犬(Tosa)、高加索犬(Caucasian Shepherd)、獒犬(Tibetan Mastiff)等。這些犬種通常因為體型大、力量強,且曾經有過攻擊事件的記錄,因此,部分地方會限制其飼養或要求特別許可。在養狗前,應該查詢當地法規,確保符合所有相關規定。 如果被犬隻咬傷,這10個自保方法可能救命 如果不幸被比特犬或其他類型的狗咬傷,採取正確的自保措施對減少傷害至關重要。以下是應對狗狗攻擊時的10個自保步驟: 保持冷靜 保持冷靜,避免驚慌,也不要逃跑,這樣可以避免激發狗的追捕本能,減少進一步攻擊。 避免直視狗的眼睛 不要與狗直接眼神對視,這可能被視為挑戰或威脅,激怒狗,導致攻擊。 站立不動或慢慢後退 保持站立,身體直立,雙手放鬆,慢慢後退,避免激怒狗,讓它覺得威脅。 使用物品擋住狗的進攻 如果有背包、雨傘、外套等物品,迅速使用它們擋住狗的攻擊,爭取時間和空間。 保護面部和脖部 保護自己最脆弱的部位,尤其是面部、脖部和胸部,用手臂或物品擋住這些區域。 避免與狗搏鬥 盡量避免與狗直接搏鬥,專注於保護自己並尋找安全的脫離機會。 尋找安全地點 如果可能,迅速找到安全的地方(如車輛、圍牆等),避免讓狗靠近。 尋求幫助 如果有旁人,呼喊他們幫忙或報警,尋求更多的幫助來控制情況。 儘早就醫 被咬傷後,應立即就醫。即使傷口看似輕微,也要進行消毒處理,並遵循醫生建議進行後續治療。 報告咬傷事件 咬傷事件應報告當地動物控制部門或警察,追蹤狗隻的情況,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在面對攻擊性犬隻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保護脆弱部位並尋找安全場所。事後,儘早就醫並報告事件以便後續處理,確保自己的安全與法律權益。 查看原文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