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隨著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日益嚴峻,全球衛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抗藥性細菌不僅增加治療難度,也可能威脅生命。本文深入解析抗生素濫用的危險,並提供正確使用抗生素的建議,幫助預防抗藥性細菌的蔓延。了解「4不1要」原則與「診間3問」,一起守護健康! 大家多少都應該聽過「抗生素抗藥性」這個名詞,是指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受性,導致原本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失效,造成感染難以控制,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安全。抗生素抗藥性不僅增加治療難度和成本,還可能引發治療失敗和致命危機;預防抗藥性的關鍵包括正確使用抗生素、避免濫用抗生素和加強感染控制。 疾管署署長莊人祥指出,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的最強而有力的武器,但是由於抗生素的濫用,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甚至有研究預測,到了2035年時,全球人的平均壽命恐怕會因為抗藥性而縮短1.8年,到了2050年,更是每3秒將有1人死於抗藥性細菌的感染。 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張上淳則從經濟層面分享,台灣每年因為抗藥性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元,這不僅僅是政府巨大的財政負擔,也顯示出公共健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如此麼嚴峻的挑戰,健保署投入了2.25億元於感染控制提升計畫,行政院也將於明年(2025年)啟動防疫一體抗藥性管理計畫,將全力阻止抗藥性危機的蔓延。 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降低抗藥性細菌比例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則以臨床數據說明,雖然5歲以下兒童因為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死亡率下降了5成,但反觀70歲以上老年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死亡率卻上升了高達80%。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與長照機構的抗藥性問題將變得更加嚴重;尤其是加護病房中的重症患者,由於抗藥性細菌感染,往往需使用到第二、第三線的藥物,甚至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最終導致死亡等憾事發生。 張峰義理事長進一步說明,門診開出的抗生素佔總體抗生素使用量的80%到 90%,這與患者對抗生素的期待 、臨床醫生的診療壓力以及工作量有關。為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今年健保署已啟動健保補助計畫,透過對醫療機構的獎勵機制,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期望降低抗藥性細菌的比例。 抗生素抗藥性就在你我身邊 三軍總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表示,抗生素抗藥性的問題不只有在台灣,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時就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主要是因為抗生素抗藥性的發展越來越嚴重,例如過去大家覺得抗藥性只會發生在用了很多輪抗生素的重症患者身上,但經他的臨床觀察發現,門診病人中就發生抗藥性細菌的感染,甚至連畜牧業中如果為了避免豬隻、牛群感染而受到損失,而長期使用抗生素,也可能會篩選出抗藥性的細菌在我們身處的環境裡。 簡單來說,因為抗生素抗藥性的關係,一些原本可以被藥物輕易殺死的細菌不但沒有被殺死,反而進化而變得更強大,必須要用更強的藥物才能將之消滅;舉例來說,將來我們只要發生肺炎或是傷口有一點小小感染,可能就會因為抗藥性的關係而無法被控制住,進而威脅到生命。 請勿濫用抗生素 不必要的使用抗生素:在病毒感染例如感冒或流感、新冠肺炎等情況下使用抗生素,導致正常菌群被抗藥細菌取代。 未按療程完成治療:在抗生素療程中,停止使用抗生素可能會讓尚未完全清除的細菌繼續存活,這些存活的細菌通常具有較強的抗藥性,並繁殖出更多更強的抗藥性細菌。 過度使用廣效抗生素:廣效抗生素可以殺滅範圍廣泛的細菌,但也會促進抗藥性基因的擴散;因此,特定的感染應選擇窄效抗生素來降低抗藥性的風險。 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不一定要使用抗生素 邱俊翔指出,臨床上常戲稱,抗生素對有些醫療人員來說是一種「安眠藥」,給發燒病患開立了抗生素,就覺得比較安心,這是因為很多時候在臨床上遇到病人有濃痰、濃鼻涕或嚴重咳嗽時,有些病人或部分醫師,確實會想透過抗生素治療讓患者把病情控制下來;但從研究中發現,濃痰、黃痰不一定就代表是細菌感染,更何況若已確診是流感或新冠病毒感染,那麼即便用再強的抗生素也沒有用。 如果一旦感冒、流感就吃抗生素,長期下來正常菌群可能被抗藥細菌所以取代,當下次不幸被感染例如肺炎,可能原先所使用的抗生素就沒有效了。至於有些人會說,為什麼感冒吃抗生素就好了,那是因為病毒感染本來就有一定的時程,時間到了病毒感染自然會痊癒,就像是一般感冒不吃藥也會好的原理。 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 很多民眾以為消炎藥就是抗生素,邱俊翔表示,這是兩種不同機轉的藥物,儘管有時兩者可能都被用在感染症患者,但在作用機制、使用目的以及適用範圍上都有明顯的不同。簡單來說,抗生素專門用於殺滅或抑制細菌生長,對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和新冠病毒)無效,用於治療細菌感染,例如肺炎、泌尿道感染、扁桃腺炎等疾病;消炎藥主要用於減少體內的發炎反應,無論是由細菌、病毒、過敏反應還是外傷引起的發炎都適用,去抑制體內發炎因子的生成,減輕腫脹、疼痛和紅腫等發炎症狀。 不按療程服用抗生素,小心引發抗藥性 邱俊翔進一步說明,每一種需要服用抗生素的疾病,根據過往臨床經驗和研究去制定出不同的療程,例如泌尿道感染要吃7天的抗生素,骨髓炎需服用6~8周,要用多少的藥劑量和時間,都必須依賴過去的臨床實驗結果。例如骨髓炎患者只吃2周的抗生素,因為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消失,就不再服用藥物,此時躲在骨髓裡的細菌不但沒有被殺光,反而因為被抗生素篩選過,變得更強大,之後再使用同一種抗生素治療,就會因為有抗藥性而無效了。 當抗生素未按完整療程服用時,細菌可能會受到抑制但未被完全消滅,這樣一來,殘留的細菌有機會適應藥物的存在,逐漸進化並產生抗藥性。邱俊翔提醒,第一不隨便使用抗生素,一旦需要使用,表示醫師判定身上有細菌,所以需要使用,就得按照療程完整使用。如果在服藥過程中有不適狀況發生,例如感到噁心、腹瀉或長疹子等,應該回診告知醫師,換另一種抗生素來使用,並繼續把療程走完,才不會產生抗藥性。 謹守「4不1要、診間3問」 最後,邱俊翔呼籲,維持抗生素的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應對手段之一,而要維持抗生素的多樣性,必須透過正確使用抗生素來達成。 但臨床上常見民眾對於抗生素有許多錯誤的迷思,包含會在診間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導致不當使用進而產生抗藥性,或是將自己沒吃完的抗生素分給親友吃,甚至是沒有乖乖吃完整個療程,進而導致抗藥性產生。因此,邱俊翔呼籲到民眾日常生活中必須要做到「4不1要」原則: 1「不」:不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 2「不」:不自己購買抗生素來吃 3「不」:不隨便吃他人給的抗生素 4「不」:不自行隨便停用抗生素 1「要」: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邱俊翔說明,在診間醫師開藥時,也可以詢問醫師3個問題,也就是「診間3問」,可以幫助民眾在看診時與醫師進行有效的溝通: 1問:「有沒有」,可以問問醫師,我的處方藥物中是否含有抗生素? 2問:「吃多久」,問問醫師處方藥中的抗生素應需要吃幾天? 3問:「小心什麼」,這一次服用的抗生素應注意什麼事情,例如有的需要空腹吃,有的需要監測肝功能,還有些抗生素會讓人產生視幻覺,就得趕緊回診。 查看原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視網膜靜脈阻塞是一種因視網膜血管堵塞引起的眼睛疾病,為中老年族群中常見的視力喪失原因之一,僅次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靜脈阻塞主要分為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CRVO)與分枝視網膜靜脈阻塞(BRVO),其中前者會影響整個視網膜,後者則局限於部分區域。 視網膜靜脈阻塞成因與高風險族群 視網膜靜脈阻塞的高風險因子包括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菸以及血液疾病等,這些因素會加速血管變化並引發血栓。 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通常發生於中央靜脈內的血栓,造成大範圍的視網膜缺血;而分枝視網膜靜脈阻塞則多因動脈硬化引起的壓迫造成局部靜脈阻塞。隨著年齡增長,阻塞風險也逐漸提升,尤其是80歲以上族群,發病率顯著增加。 視網膜靜脈阻塞的臨床症狀 視網膜靜脈阻塞通常不會有疼痛感,但會引起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及飛蚊症等視覺障礙。患者若出現黃斑部水腫,則會導致中心視力喪失。 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患者的視力問題通常較嚴重,且可能伴隨新生血管青光眼的風險。根據視網膜阻塞部位和缺血情況,部分病患還會發生視野暗點或視覺模糊現象。 視網膜靜脈阻塞的治療方式 視網膜靜脈阻塞的治療重點在於控制併發症,如黃斑部水腫及新生血管的發生,進而避免視力進一步惡化。 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注射:此為治療黃斑部水腫的首選療法,透過減少血管通透性與異常血管生成來改善視力。這類藥物包括Ranibizumab、Aflibercept及Bevacizumab等。 類固醇注射:對於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療效不佳者,可考慮使用眼內類固醇注射以減少水腫。但需注意的是,類固醇可能引發白內障及眼壓升高等副作用。 雷射治療:針對視網膜新生血管,透過散射雷射光可以降低出血風險,對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患者尤其有效。 生活習慣改善及風險管理: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吸菸等,能有效降低再次發生阻塞的風險。 視網膜靜脈阻塞會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造成影響,特別是黃斑部水腫或新生血管青光眼等併發症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視力喪失。因此,及早診斷、定期追蹤與適當的治療至關重要。透過適當的眼科檢查及治療,並搭配健康生活習慣的調整,可以減少視網膜靜脈阻塞對視力及整體健康的長期影響。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麵食雖然美味,但市售的精製白麵粉營養價值較低,缺乏纖維質與維生素B群。想要健康吃麵,選擇全麥麵粉製品並搭配清湯麵是更好的選擇。本文將分析麵粉種類、營養價值及健康烹調方式,減少攝取過多澱粉與油脂,避免發胖並維持健康飲食習慣。 許多人愛吃的麵食主要來源是小麥,但市售的純白麵粉是在小麥去了麩皮,甚至連胚芽都被輾掉之後的產物,留下來的只剩下澱粉和蛋白質。其中,澱粉是屬於醣類,約占70%;而蛋白質占的比例依高低不同,由高至低可分為特高筋、高筋、中筋、低筋麵粉,麵粉中蛋白質所占比例不同,也會影響到烹飪後的口感與彈性。 麵食、白米飯 營養價值差異不大 營養師黃淑惠指出,平常吃的白米飯,沒有保留胚芽和麩皮的營養價值。嚴格說起來,吃麵食和白米飯所攝取的營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都只是醣類(澱粉)與蛋白質。若站在營養的角度,建議選擇全麥麵粉製成的麵食,這跟吃糙米及胚芽米的意義是相同的,因為比較高的營養價值,大多存在胚芽與麩皮中。 但不建議餐餐都吃麵食,因為大多市售的麵食製品多是精製白麵粉所製成,小麥胚芽、小麥麩皮都不存在,都不含維生素B群、纖維質也極少。所以,一天三餐 中,一餐吃麵食就好。 愛麵族避免發胖 可從清湯麵下手 吃麵容易胖嗎?黃淑惠說,會有這樣的說法,全是因為麵食容易吞嚥的緣故。通常吃飯咀嚼的時間會比較久,相對地,吃麵的速度比較快,咀嚼不會很久,一旦吃麵食的速度變快時,無形中就容易吃過量而發胖。 值得提醒的是,白米中所含的澱粉和麵粉中的澱粉相較,麵粉中的澱粉在腸道被消化吸收的速度比較快,若真的很喜歡吃麵食,建議把大量的蔬菜加入一起吃, 蔬菜的纖維質可以干擾麵粉中的澱粉被吸收。 減重的人若想吃麵食,最好吃湯麵而不要吃乾麵。因為乾麵一定會用油下去拌, 所以,吃麵除了吃進麵粉中的澱粉外,還把油吃進肚,這樣熱量就更高,更容易發胖;反之,如果吃的是清湯麵,不要加油蔥,多加一點青菜,就可以多攝取纖維質,一方面能幫助體重管理,同時也增加飽足感。 全麥麵食最健康 考慮烹調方式 想要健康吃麵食,黃淑惠建議,選擇全麥製品的麵食,市面上可以買得到用全麥做成的麵條,或是全麥麵包、雜糧饅頭等,這些麵食中都含有一些纖維質,可以抑制血糖跑得太快,相對的,熱量也不會攝取過量。 餅乾、蛋糕等高溫烘焙的麵食,也建議少吃,因為經過200~220℃以上高溫烘焙的環境,會讓麵粉中的澱粉進烤箱時先起了「糊化作用」,使澱粉的結構改變, 更容易被身體消化吸收。而這類高溫烘焙的麵食,通常都會加入糖和油,這些都是造成肥胖的幫手。 若是吃一般的滾水煮過的麵食,如麵條、麵疙瘩或刀削麵等,沒有經過高溫烘焙的過程,這些麵食的糊化程度就沒有那麼強,進入腸道後停留的時間就會久一點,不僅消化吸收的速度較慢,同時也會比較有飽足感,所攝取的熱量就相對減少。 黃淑惠強調,選擇麵食同時要考慮它的烹調方式,不要太高溫的烹調,最好是一般水煮的麵食對身體比較好。因此,吃乾麵或炒麵都沒有湯麵來得好,炒麵會將油也炒進去,吃清湯麵則可以避開油脂的攝取,喝湯可以增加飽足感。 高筋麵粉 蛋白質含量越高 麵粉分特高筋、高筋、中筋、低筋,差別在於蛋白質的比例越高,就越高筋,相對地,蛋白質含量越高,澱粉的含量就越少,所以,若是吃高筋麵粉所製成的麵食,澱粉的攝取相對就少。 麵食中的蛋白質含量越高,吃起來就越有嚼勁、Q勁,有硬硬的口感。特高筋的 麵食,蛋白質含量14%以上;高筋麵食的蛋白質含量是11~14%;中筋麵食的蛋白質含量是9~11%;低筋麵食的蛋白質含量是6~9%。麵粉中的筋,主要由麥穀蛋白與醇溶蛋白構造出麵筋的彈性,其中麥穀蛋白會吸水膨漲,醇溶蛋白則具有延展性。 黃淑惠最後提醒,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應該選擇澱粉比例較低的高筋澱粉,像是義大利麵、通心麵、餃子皮,澱粉含量越少,血糖上升速度越慢。 查看原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蛋白尿是腎臟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當尿液中蛋白質含量異常升高,常與腎臟疾病的早期徵兆有關。 什麼是蛋白尿? 腎臟的主要功能是過濾血液,將代謝廢物和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並保留對人體有益的物質。腎臟的基本過濾單位「腎元」其中的「腎小球」負責過濾血液,正常情況下,腎小球會阻止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通過,但當腎小球受損時,蛋白質便會滲入尿液中。 蛋白尿根據持續性及發生原因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暫時性蛋白尿: 短暫性蛋白尿通常是由於發燒、劇烈運動或壓力所引起。這類蛋白尿一般不需要治療,並會隨著壓力消失而自動緩解。 姿勢性蛋白尿: 此類蛋白尿在青少年中較為常見,發生於站立或坐立時,但在平躺後尿蛋白量正常。其成因尚未完全明瞭,通常無需治療,且隨著年齡增長多會消失。 持續性蛋白尿: 若蛋白尿持續存在且伴隨腎臟損傷,則需進一步檢查。常見原因包括慢性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全身性疾病。持續性蛋白尿需要積極管理,以減緩腎功能惡化。 蛋白尿患者的飲食調整建議 蛋白尿患者的飲食控制有助於腎臟健康維護。以下是適合蛋白尿患者的飲食調整建議,有助於減輕腎臟負擔,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1. 控制鈉攝取量 低鈉飲食是蛋白尿患者保護腎臟的重要步驟之一。高鈉飲食會增加腎臟負擔,使血壓上升,進而加劇腎臟損傷。因此,蛋白尿患者應注意以下飲食建議: 儘量選擇新鮮食材而非加工食品,如以新鮮肉類代替香腸、培根等高鈉食品。 烹調時選用天然香料(如:蔥、薑、蒜、黑胡椒、檸檬)取代鹽類或高鈉調味品(如:醬油、味噌、辣椒醬)。 市售低鈉產品如薄鹽醬油含鉀量偏高,腎功能較差者應避免使用。 2. 蛋白質攝取控制 適量的蛋白質攝取有助於避免腎臟負擔過重,過多的蛋白質會加重腎臟過濾負擔,導致腎損傷惡化。蛋白尿患者在蛋白質攝取上可參考以下建議: 每餐蛋白質的攝取量約為自己掌心的大小,這是衛生福利部針對一般成人的建議。 若患者已進展至腎臟病第三期或以上,建議在營養師指導下,根據腎臟狀況調整蛋白質攝取量,以防止尿蛋白增加。 3. 穩定血糖和血壓 對於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穩定的血糖和血壓控制,不僅有助於減少腎臟損傷,也能預防蛋白尿惡化。建議蛋白尿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注意: 儘量減少糖分的攝取,並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以穩定血糖。 限制油脂攝取,選擇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深海魚類),並減少飽和脂肪攝取,以維持健康的血壓水準。 4. 適量補充鉀和磷 腎臟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限制鉀和磷的攝取,尤其是已進展至腎功能不全階段的患者,需特別留意飲食中的鉀和磷含量: 鉀:可避免高鉀食物如香蕉、番茄、土豆、橙汁等,腎臟無法有效排鉀的患者應格外小心。 磷:蛋白尿患者在選擇蛋白質食物時應注意磷含量,儘量選擇低磷食物,如蛋白、雞胸肉,避免高磷的堅果、豆類及乳製品。 蛋白尿患者的飲食調整應定期依據腎臟功能變化進行調整,透過定期的尿液及血液檢查,能夠及時了解病情變化並適當調整飲食計劃,進一步保護腎臟健康。
作者 / 張軒彬 物理治療師 一項於2024年十月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慢性下背痛尤其是腰椎退化性脊椎滑脫(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LDS)與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重要聯繫。 這項研究突破性地展示了LDS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結構與無LDS患者之間的顯著差異,為這類脊椎退化性疾病的病因與治療帶來全新視角。 何謂腰椎退化性脊椎滑脫(LDS)? 腰椎退化性脊椎滑脫屬於腰椎滑脫的一種分類,主要由於椎間盤或小面關節的退化及韌帶鬆弛所致,造成上下椎體的不穩定滑動,並可能導致椎管狹窄、神經性跛行、腰腿疼痛等症狀。此病症尤常發生於50歲以上女性群體。然而,即便結構退化程度相同,不同患者的病情進展差異巨大。本研究針對51名接受腰椎手術的患者進行分組觀察,以探索LDS的發生與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潛在聯繫。 研究重點發現 1. 腸道微生物與脊椎健康的聯繫 這項研究首度證實,LDS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與無LDS患者的結構顯著不同。LDS患者的腸道中促炎細菌數量增加,而抗炎細菌則顯著減少,顯示腸道微生物的失調可能在脊椎退化與疾病進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 促炎與抗炎細菌的關鍵角色 研究指出,LDS患者的腸道中諸如_Dialister_與_CAG-352_等促炎細菌的豐度較高,而具有抗炎作用的Slackia和_Escherichia-Shigella_等細菌的豐度則較低。這些促炎與抗炎微生物之間的平衡失調,進一步暗示了腸道微生物組與下背痛炎症反應之間的可能聯繫。 3. 脊椎退化與微生物失調的相互作用 除微生物失衡外,LDS患者的椎間盤退化程度亦顯著較高。研究結果支持腸道微生物組的失調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脊椎健康,為理解脊椎退化的系統性病因提供了嶄新可能。 4. 臨床應用及未來治療策略 該研究結果提出了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組來緩解或預防脊椎退化性疾病的新思路,例如利用益生菌、飲食調整等干預方式,未來或可對LDS患者的病情管理與脊椎健康帶來積極作用。 這項研究強調脊椎健康不僅由力學結構決定,還受腸道微生物等全身因素影響。腸道健康對慢性下背痛的病因與治療可能具有潛在的系統性影響,為慢性下背痛的預防與治療開啟了新的大門。 參考資料 Aboushaala K, Chee AV, Adnan D, et al. Gut microbiome dysbiosis is associated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JOR Spine. 2024 Oct 10;7(4).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乾眼症已成為台灣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統計顯示每年患者增長迅速,現已達700萬人。本文深入分析乾眼症的高危險群,包括年長者、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者、隱形眼鏡使用者等。若你屬於這些族群,了解如何預防和緩解乾眼症至關重要。掌握改善生活習慣和專業診療的有效方法,讓眼睛不再乾澀! 根據健保署統計,乾眼症發生率每年以 10 %的速度急速成長,近 20 年來,每年患者增加人數從 38 萬人上升至 70 萬人,台灣乾眼症盛行率高達 33 %左右,也就是說,每 3 人就有 1 人罹患乾眼症,推估約有 700 萬人飽受乾眼症所苦,以下 8 類族群屬於乾眼症的高危險群: 年長者: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前理事長、眼科醫師潘志勤表示,隨著年齡增長,淚液分泌自然減少,尤其是 60 歲以上的群體,乾眼症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者:經常使用手機、電腦或電視屏幕的人群容易減少眨眼頻率,導致淚液蒸發增加。這也是乾眼症越來越普遍的原因之一。 隱形眼鏡使用者:長期配戴隱形眼鏡可能「引發過敏發炎」對角膜造成摩擦,導致眼睛乾澀、刺激,增加乾眼症風險。 荷爾蒙變化者:如停經後的女性,由於荷爾蒙波動(如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會影響淚腺功能,增高乾眼症的風險。 某些疾病患者: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乾燥症等自身免疫疾病族群,往往會伴隨乾眼症。 服用某些藥物患者:抗組胺藥、抗憂鬱藥、降壓藥等藥物可能會減少淚液分泌,導致眼睛乾燥。 環境因素:經常處於空調房、乾燥或多風的環境下,或長期處於空氣汙染較嚴重的地區的人,乾眼症的風險更高。 眼部手術後的患者:一些眼部手術(如屈光手術、白內障手術等)可能會改變眼表的生理環境,增加乾眼症的發生概率。 乾眼症患者可以通過改善生活習慣、使用人工淚液等方式來減輕症狀,但若症狀嚴重或長期無法改善,建議就醫進行專業診療。 查看原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在面臨癌症時,可以透過特定腫瘤標記來輔助早期偵測、治療監測及進行復發追蹤。腫瘤標記是癌細胞或體內其他細胞因應癌症產生的特定物質。 以下將針對幾種常見的婦女腫瘤標記進行介紹,其中包括CA-125、HE4、CA15-3及BRCA1/2基因突變等。 一、CA-125 (Carbohydrate Antigen 125) 檢測用途:主要用於卵巢癌診斷及監測 CA-125是一種蛋白質,廣泛存在於多種細胞表面,包括婦科器官(如:子宮內膜、子宮頸、卵巢)、腹膜、肋膜、心包膜、乳腺、腸道、肺臟、腎臟等。當CA-125從這些細胞表面脫落,就能在血液、腹水或胸水等體液中檢測到。 臨床上,CA-125常用於監測卵巢癌的發展情形,其濃度變化與腫瘤大小及病情進展直接相關,因此成為卵巢癌監測的主要指標。 然而,由於CA-125在其他病理和生理情況下亦可能升高,單獨用於卵巢癌篩檢的準確預測率有限,應結合其他診斷方法以提升準確性。 臨床應用 早期偵測與監測:CA-125在卵巢癌的早期階段可能會升高,此時患者多無明顯症狀。對於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建議在月經結束後進行CA-125檢測,並搭配婦科超音波檢查,以提高早期診斷的可能性。 治療監控與復發評估:在卵巢癌治療過程中,CA-125濃度的變化可反應治療效果及病情進展。治療期間若數值持續下降,通常代表治療有效;而數值上升則可能表示存在復發風險。然而,由於CA-125可能因月經、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情況而暫時性升高,因此在使用CA-125作為監測指標時,需謹慎解讀數據,並結合超音波等影像學評估以提高診斷的精準性。 二、HE4 (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 檢測用途:卵巢癌診斷與預後判斷 HE4主要用於卵巢上皮細胞癌(特別是漿液性及子宮內膜狀癌)的診斷及復發監測。HE4相比CA-125具有更高的診斷靈敏度和特異性,且在良性婦科疾病中上升的機會較低。HE4的濃度可有效協助評估疾病進展並預測治療效果。此檢測通常會與CA-125的數值結合,計算出「卵巢惡性腫瘤風險評估值」(Risk of Ovarian Malignancy Algorithm, ROMA),以更精確地評估卵巢癌的風險,尤其對於疑似卵巢腫瘤的病患是否需要手術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判讀HE4數值時有以下注意事項: 孕期影響:HE4在懷孕期間會顯著下降,停經前婦女懷孕者的HE4水準通常低於相同年齡段的未懷孕者,因此孕期檢測需謹慎解讀。 吸菸影響:吸菸者的HE4濃度高於非吸菸者,因此建議檢測前盡可能排除吸菸干擾。 年齡限制:青春期少女的HE4數值偏高,ROMA演算法並不適用於18歲以下的女性。 不受影響因素:生理期、子宮內膜異位症及避孕藥等對HE4數值無顯著影響。 臨床應用 卵巢癌診斷輔助:HE4與CA-125聯合檢測能提高早期診斷的準確度。ROMA值結合HE4和CA-125數據,針對卵巢惡性腫瘤風險進行評估,有助於減少良性病患的假陽性率。 治療監測及復發預測:HE4濃度的變化是卵巢癌進展的有效指標。治療期間若HE4數值持續下降,通常表示治療有效;若數值上升則可能提示疾病復發或進展,需進一步臨床評估。 三、CA15-3 (Carbohydrate Antigen 15-3) 檢測用途:乳癌監測及治療反應評估 CA15-3是一種高度多型性醣蛋白,其濃度變化與臨床狀態之間存在直接關係,尤其是在轉移性乳癌中,常用於監測疾病進程及治療反應。CA15-3主要針對乳癌患者的治療監測和復發評估,但由於其在懷孕、肝病等良性情況下也可能短暫升高,因此使用CA15-3作為診斷工具時須謹慎解讀。 臨床應用 治療反應評估:在乳癌化療或放療過程中,CA15-3的濃度變化可反映治療效果。當患者的CA15-3濃度隨治療下降時,通常表示治療有效;若數值上升則可能意味病情進展或治療反應不佳。持續測量CA15-3濃度可作為監測疾病過程和療效的輔助指標,特別適用於轉移性乳癌患者的追蹤觀察。 轉移和復發監測:CA15-3是乳癌轉移和復發的重要指標。臨床觀察顯示,當乳癌患者的CA15-3濃度高於正常上限時,通常是疾病復發的早期徵兆。因此,在已知有轉移的病人中,若CA15-3濃度升高,則需進一步臨床評估和影像檢查以確認病情進展。對於術後乳癌患者的定期檢查,CA15-3也是一項輔助性標記,有助於及早發現潛在復發。 四、BRCA1/2基因突變 檢測用途: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風險評估 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在乳癌和卵巢癌的遺傳風險中扮演重要角色。擁有這些基因突變的婦女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顯著增高,並可將此基因變異傳遞至下一代。基因檢測對於高風險族群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有家族病史者應定期進行檢測。 臨床應用: 遺傳風險評估:基因檢測能幫助確認是否帶有BRCA基因突變,並進行針對性預防措施,如更頻繁的乳房影像學檢查或考慮預防性手術。 治療決策輔助:若確認罹癌,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可考慮使用PARP抑制劑等標靶治療,以改善療效。 婦女腫瘤標記的檢測不僅能幫助癌症早期偵測,還能評估治療反應及預測復發風險。不過,腫瘤標記雖有助於提供臨床參考,但仍需結合影像檢查及其他臨床評估工具,以提升準確性並優化治療策略。
作者 / 張軒彬 物理治療師 許多人一遇到頭痛,常直覺認為是偏頭痛或緊張性頭痛。然而,有一種頭痛叫做「枕神經痛」(Occipital Neuralgia),雖然並不罕見,卻常常被忽視。今天來探討這種讓人困擾的頭痛成因、症狀及有效的應對方式。 什麼是枕神經痛? 枕神經痛是指支配頭後方和上部的枕神經受到刺激或壓迫,導致頭部出現劇烈、持續或間歇性的疼痛。這種疼痛通常集中在後腦勺附近,但也可能延伸到頭頂或前額與面部。 由於枕部的感覺訊息經枕部神經傳送到中樞神經系統,與臉部和頭部其他部分的感覺神經緊密連結,這些關聯解釋了枕神經痛與偏頭痛、一般頭痛之間的重疊性,以及枕骨疼痛延伸至前額或臉部的情形。 枕神經痛的主要症狀 劇烈後腦勺痛:多數人描述為刀割般或電擊般的疼痛,從後腦勺開始,延伸至頭部側面或前額。 頭皮敏感:頭皮對觸摸特別敏感,佩戴安全帽、平躺在枕頭上或輕微的頸椎活動可能引發疼痛。 單側疼痛:疼痛多集中於一側,但也有兩側皆感不適的情況。 痛點壓迫:在枕骨附近或頸部按壓時出現強烈疼痛,為枕神經痛的典型徵象。 枕神經痛的成因 枕神經痛的成因多樣化,主要原因包括: 頸椎退化或失調:頸椎結構異常可能壓迫枕神經。 頸部肌肉緊張:過度的頸部肌肉緊繃,尤其是長時間不良姿勢所致。 創傷或壓力:頭部或頸部外傷,如車禍或運動傷害,也可能引發枕神經痛。 其他神經性疾病:例如神經炎或其他神經病變。 治療方法 若懷疑有枕神經痛,建議向專業脊醫或物理治療師諮詢,以採取非侵入性的緩解方式,包括: 頸椎調整:減少對枕神經的壓迫。 物理治療:放鬆過度緊張的肌肉,改善頸部肌肉狀態。 熱敷或冰敷:在疼痛區域使用熱敷或冰敷以減少炎症和緩解疼痛。 其他侵入性治療 藥物治療: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肌肉鬆弛劑、抗驚厥藥或抗憂鬱藥等。 注射治療:注射神經阻斷藥物或肉毒桿菌毒素。 手術治療:在少數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考慮手術。 何時應該尋求幫助? 若後腦經常出現劇痛或頭皮敏感,且疼痛持續或加劇,應及早尋求專業幫助。儘管枕神經痛容易被忽略,但通過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大多數患者可有效控制並改善症狀。 結論 枕神經痛雖然並非罕見頭痛類型,但其症狀易與其他頭痛混淆,造成生活干擾。若經常感到後腦劇痛或頭皮異常敏感,考慮是否為枕神經痛。及早尋求專業評估和治療,將幫助遠離頭痛困擾!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長者面臨空巢症候群,失去生活重心並感到孤獨。本文探討如何透過建立「銀髮交友圈」,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保持開放心態,並維持良好溝通,來打破孤獨、增進晚年的社交生活。這不僅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還能讓長者在黃昏歲月中找到真正的快樂與支持。 賈母在《紅樓夢》中是年紀最大、輩份最高的長者,她是子孫心中的慈母,也是家中不可替代的權威。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或許希望子孫在身旁,雖不需像賈母那樣備受關愛,只希望有人能關心和照護自己,便心滿意足。 在秋高氣爽的日子,人們會一起登高祈福、秋遊賞菊,這是敬老求壽的傳統節日;而這一年的秋天,鄉村農婦劉姥姥來到大觀園,恰好賈母也想找個同齡人聊天。於是,賈母帶著劉姥姥一起遊賞兒孫們的居所,這次「劉姥姥逛大觀園」的經歷,成為「第一次到某地,對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的知名比喻。 或許大家羨慕賈母,因為她衣食無憂、無俗事煩惱。賈母子孫滿堂,人人敬愛,幾乎大家都聽從她的意見。《紅樓夢》將賈母塑造成人人稱羨的形象,但若回顧我們自身,若晚輩不如願住在附近、圍繞在身邊,我們該如何讓自己過得更好呢? 什麼是空巢症候群? 空巢症候群,即「空巢期」,是指子女長大後離開家,父母獨自在家,猶如幼鳥長大後獨自覓食,巢中只剩老鳥。這是家庭必經的過程,也是多數父母的共同感受 。 空巢症候群的主要挑戰在於「失去生活重心」,退休後,子女不在身邊,父母往往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生活失去重心,感受到的「空巢感」非常強烈。隨著年齡增長,空巢父母面對的失去也越來越多:喪偶、失去朋友、健康衰退、財務困難等,這些都加劇了空巢感的痛苦,導致身心問題的出現。他們心中期盼的唯一解方是兒女的歸巢,然而,期待往往伴隨失望。 尋求解方:建立「銀髮交友圈」 當我們年紀較大,體力可能稍減、身體狀況也不如以往,孩子們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也無法時時陪伴。這時,會有一些自發而生的孤單感受,然而,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能靠自己,活得自在、活得開心,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建立「銀髮交友圈」!多次練習這幾項「老年交友」的心法,相信能讓我們在此時,仍能建立並維持豐富的社交生活。 不設限地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交友過程中,選擇與自己有共同興趣或價值觀的人非常重要。因為共同點使友誼更持久,彼此更能相互支持與感同身受。無論是對某種活動的熱愛(如晨操團、攝影聚會)或是生活習慣的共通(如買菜時相遇),志同道合的朋友讓我們在交流中感受到共鳴與理解。這種友誼不僅讓我們感到舒適,還能在面對生活挑戰時提供支持和鼓勵。選擇朋友時,年齡、性別、體態、健康狀況和財務背景並不是首要考量。不設限,反而能收穫更大的友誼。 對於人事都保持開放的心態 開放的心態是建立友誼的關鍵。面對新的朋友或不熟悉的社交場合,若能勇於迎接挑戰,試試看新的活動或興趣,一定會有新鮮體驗。當年紀大一些,大家也都會了解記憶可能不如以往良好、反應不像以前迅速,也一定都能包容學習力就是會比年輕人來的慢一些。因此,即使身體狀況有所限制,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就像是參加志工團體、運動班或社區大學課程。這些都會讓我們接觸到不同的人,更能開啟新的興趣。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建立,就是來自於共同的經驗與相互的支持。 維持良好的溝通來自於不要說教 良好的溝通是友誼的基礎。在交友過程中,與朋友保持定期聯繫非常重要。無論是面對面聊天、電話聯絡,或是透過社交媒體,甚至一個「早安圖」,都是主動分享近況的方式。當朋友感受到我們的關心時,他們也更願意回應,這樣的互動能讓友誼更加牢固。友誼中最重要的往往不是提供解決方案,而是陪伴和理解。在互動中,盡量避免說教也是一個關鍵原則。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常因生活經驗豐富而不自覺地給予建議,這可能讓他人感到壓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過度建議可能會讓他人覺得被評價,進而影響友誼的發展。 在老年時期,建立和維持友誼雖然面臨一些挑戰,但只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維持良好的溝通,以及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依然可以享受豐富的社交生活。友誼不僅能帶來快樂,還能增強生活的意義,讓我們的晚年更加充實和幸福。 查看原文
作者 / 張中維藥師 銀耳湯是許多台灣民眾喜愛的養生食品,滑順口感讓膠質感讓不少人認為有助於維持皮膚彈性和關節保健。然而,銀耳湯的膠原蛋白含量與功效真的有這些健康效益嗎? 銀耳滑溜的口感並非膠原蛋白 銀耳又稱為「白木耳」,屬於一種真菌類,主要成分為「多醣體」。多醣體是一種水溶性纖維,也是銀耳湯呈現黏稠、滑溜的口感的主因。因此,銀耳湯中事實上並不含有膠原蛋白。膠原蛋白主要存在於動物組織中,尤其在豬腳、魚皮等食物中含量更為豐富。 銀耳中的多醣體主要是銀耳多醣,這些成分可增加水分的黏稠度。銀耳多醣具有優秀的保水性,對皮膚保濕有幫助,也被認為是良好的抗氧化物質。不過,多醣體雖然對皮膚有保濕作用,但並不等同於補充膠原蛋白,無法像膠原蛋白那樣促進肌膚彈性或修復組織。 膠原蛋白對健康有哪些幫助? 膠原蛋白是一種構成結締組織的重要蛋白質,廣泛存在於皮膚、骨骼、軟骨和肌腱中。膠原蛋白可以如「膠水」般連接和支撐身體結構。隨著年齡增長,膠原蛋白的自然流失會影響肌膚彈性和骨骼健康,導致皮膚鬆弛、皺紋加深,以及關節退化等問題。 研究顯示,經水解的膠原肽具較高的生物可用性,人體吸收後可以轉化成胺基酸,用於合成新的膠原蛋白,有助於促進皮膚彈性和支持關節健康。 若希望增加體內膠原蛋白,建議考慮動物性膠原蛋白補充來源,例如魚皮、豬皮、雞胸軟骨等,這些食材中含有天然的膠原蛋白。當膠原蛋白進入消化系統後,會被分解成胺基酸,並經由代謝作用重新合成膠原蛋白。因此,膠原蛋白的效果並非直接攝取後就能夠立即影響皮膚或關節,而是需經過人體的重新組合。 多醣體的益處:腸道健康與免疫調節 銀耳多醣(polysaccharides)具有多種健康效益。由於多醣體屬於水溶性纖維,可吸收水分並增加腸道中的黏稠度,幫助形成飽足感、穩定血糖,並減少便秘等問題。此外,多醣體可作為益生菌的營養來源,有助於改善腸道微生物群,增強免疫系統。 研究顯示,多醣體在腸道中被微生物發酵後會產生短鏈脂肪酸,如乙酸、丙酸和丁酸。這些短鏈脂肪酸可幫助調節腸道酸鹼值、減少有害菌滋生,並可能對抗發炎及提高抗氧化能力。 總結而言,銀耳湯含有的主要成分為多醣體,具有良好的保濕和腸道健康效益,但並不含膠原蛋白。因此,僅靠飲用銀耳湯無法達到補充膠原蛋白的效果。建議希望保持肌膚彈性及支持關節健康的民眾,可透過均衡飲食攝取優質蛋白質、多樣化蔬果以及補充膠原蛋白來源,以達到綜合的健康效益。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避免過度曝曬及補充水分,也對維護膠原蛋白有正面效益。 參考資料 Inacio, P.A.Q.; Gomes, Y.S.M.; de Aguiar, A.J.N.; Lopes-Martins, P.S.L.; Aimbire, F.; Leonardo, P.S.; Sá Filho, A.S.; Lopes-Martins, R.A.B. The Effects of Collagen Peptides as a Dietary Supplement on Muscle Damage Recovery and Fatigue Responses: An Integrative Review. Nutrients 2024, 16, 3403. https://doi.org/10.3390/nu16193403 Song, Q., Wang, Y., Huang, L., Shen, M., Yu, Y., & Xie, J. (2020).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olysaccharides, gut microbiota, and human health.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136, 109858. 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20.109858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