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別亂碰!這是我的身體」陳安儀X羅怡君:三步驟帶孩子遠離危險和侵害

「別亂碰!這是我的身體」陳安儀X羅怡君:三步驟帶孩子遠離危險和侵害_圖1

作者/媽媽經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你媽媽要我先來接你」、「我車上有玩具,要不要一起玩?」新聞中時常出現這些誘童話術,看似老套,但對毫無戒心的孩子來說卻相當管用。近幾年兒童安全議題不時躍上媒體版面,該怎麼教孩子保護自己?

長期關注於兒童安全的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老師,與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老師,一同針對兒童安全議題,教爸媽如何透過引導與協助,並藉由生活中的小練習,教孩子懂得隨機應變,就能降低憾事發生!

安全觀念:突發狀況,如何應對才安全?

「隨時相信自己的直覺」陳安儀老師提到,她時常提醒孩子,盡可能結伴而行,不滑手機聽音樂,在外隨時保持專注力,並非要孩子懷疑身邊的每一個大人,而是要保持謹慎態度並提高警覺。當周遭環境讓你感到不安時,盡可能離開,並利用便利商店或有人群的地方,不讓自己暴露在危險環境中。

羅怡君老師也提到,許多家長一再地囑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給予既定的「壞人」形象,容易限制情境的思考,因為現在接近孩子的大多是外表光鮮亮麗、西裝筆挺的人,已非典型刻板印象的犯罪者,容易讓孩子掉以輕心。

其次,必須告訴孩子「絕對不輕易更改你的目的地」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即便臨時需要更改,也一定要告訴老師或家長,掌握安全的確認點後,就不怕孩子陷入對方預設情境,也就不會隨著對方的情境而變動,

自我防衛:不只陌生人,熟人更要留意

我們總以為需要防範的是陌生人,然而,根據警政署統計,性侵加害者高達八成是熟人所為。讓孩子了解「身體界限」,比起只留意「陌生人」更為重要!

陳安儀老師指出,大多的侵犯從「不經意」開始,可能是摸摸頭、捏捏臉頰,甚至是摟摟腰等動作。父母要讓孩子了解,任何人都不能在未經同意下觸摸你,即便只是言語試探,若因此感到不舒服,都要嚴正告知對方,「我不喜歡,不要碰我!」,並立刻告訴父母。

她舉自己女兒為例,有次奶奶帶著她去喝喜酒,因為人潮而走散,突然有位伯伯見她獨自站在角落,上前表明親戚身份後,熱心地想拉著她去找奶奶,但因孩子不認識對方,而拒絕與陌生人離開,選擇留在原地等奶奶。

「我告訴她,這麼做非常正確」即便事後證實是認識的親友,也不應給予指責,當孩子從經驗中找到得以遵循的法則後,就能避免再次遇到諸如此類的危險。

如何建立自我保護的觀念,羅怡君老師提供具體做法:

1、沒有例外:即使是父母,任何讓孩子感到不舒服的觸碰,都應該拒絕,沒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2、不怕尷尬:有時大人會以「沒禮貌」為由指責,而忘了小孩應有的拒絕權。這不該與安全混為一談,為了保護自己,不必怕尷尬,也沒有模糊地帶,避免混淆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安全意識。

實用練習:用一句話,教孩子自我保護

陳安儀老師回憶,因為兒子個子較瘦小,遊戲時常遇到個性較強勢的孩子,當發生爭執或肢體觸碰時,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平時她會透過狀況題的練習,如「你走開!」、「我不喜歡你這樣!」配合堅定的眼神,嚴正地拒絕對方繼續侵犯,同時也能增強自信心。

對於個性內向的孩子,要表現出勇敢且強大的氣勢實在不容易,羅怡君老師建議,她會引導孩子回想有記憶以來感到最生氣的事,利用情境讓身體的本能展現出來。用「我不要!」強而有力的拒絕,並且講完之後立刻離開,不讓自己陷入無法處理的情境裡。

去年美國爆發的「#MeToo」運動,進一步引發全球性「反性騷擾」社群運動,至今仍持續延燒,反映出大多數人在面臨性騷擾或性侵時,選擇隱忍、恐懼、甚至是討好,獨自承受身體、心靈難以磨滅的傷害。父母無法24小時陪伴在身邊,讓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身體,提高警覺,具備自我保護的力量,才是關鍵!

★本文經《媽媽經》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