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透過調理體質,幫你延緩黃斑部病變惡化!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黃斑部病變是造成老年人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常見於50歲以上族群。病變會影響視網膜中心的黃斑部,導致視野中央出現模糊、變形或暗影等現象。
現代西醫治療方式如抗氧化維生素補充、光動力療法、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等,雖可延緩病程進展,但仍無法逆轉病變。這使得越來越多患者轉而尋求中醫作為輔助療法,期望能改善體質、緩解症狀,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中醫觀點:黃斑部病變的體質關聯

中醫認為,黃斑部病變的發生與人體整體的體質狀況息息相關,特別是「肝」與「腎」功能的衰弱,以及脾胃較虛弱的情況。在中醫的角度來看,這種眼疾不只是眼睛本身的問題,更可能與氣血運行不順、體內濕氣累積、血液循環不佳等因素有關。

這類問題通常屬於「虛中夾實」的狀態,意思是說,雖然身體的根本能量不足,但也可能出現像是水腫、慢性發炎、眼底血管異常增生等「實證」的症狀。

其實,早在古代醫書中,就已記載過類似黃斑部病變的描述,像是「視瞻昏渺」(看東西模糊不清)、「視瞻有色」(眼前出現色塊或陰影)、「視直如曲」(看直線變彎曲)等,都與現代黃斑部病變的症狀非常相似,也說明了中醫早已注意到這類視力退化與體質之間的關聯。

乾性與濕性黃斑部病變的中醫用藥方向

黃斑部病變依照病情發展可分為乾性與濕性兩種類型,中醫會根據這兩種不同病型的特徵與體質狀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與藥材。

乾性黃斑部病變

乾性病變是最常見的類型,多與身體機能逐漸衰退、肝腎能量不足有關。這類患者常見年紀較大、視力逐漸模糊但變化較慢。中醫治療上會以「補益肝腎」為核心,幫助提升眼部營養供應與維持眼底功能。常見使用的中藥包括女貞子、菟絲子、枸杞子、熟地黃等,有助於補充身體精氣,延緩視力退化。

濕性黃斑部病變

濕性病變發展較快,常伴隨視力急遽惡化,與體內濕氣、痰濁、血液循環不暢有關。這類情況中醫會採取「活血化瘀」、「利濕清熱」的方式來控制水腫與眼底血管異常。常見用藥如澤瀉、茯苓、赤芍與三七粉,有助於改善眼底循環、減輕發炎反應。

依體質調整,精準對症

雖然乾性與濕性在治療原則上有所區分,但實際臨床開方並非一分為二。中醫會根據每位患者的體質進行比例上的調整。例如,若患者同時出現脾胃虛弱、容易腹脹或食慾不振的情況,會酌加白朮、厚朴等健脾藥材,幫助腸胃吸收中藥,提高整體療效。

辨體質選用藥,量身打造處方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也就是觀察、聆聽、詢問與把脈,來判斷每位患者的體質與病因,並據此調整藥方。例如:
  • 若患者怕冷、手腳冰冷,脈象偏弱:表示身體陽氣不足,會加入如炮附子、川芎等溫補與促進血液循環的藥材。
  • 若患者常有痰多、鼻塞、咽喉不適的現象:代表體內濕熱偏重,則會選用具有清熱排濁作用的藥材如桑葉、連翹、菊花等。

另外,因口服中藥需要經由腸胃吸收才能發揮療效,中醫也會特別留意患者的消化系統狀況。對於消化功能較差的患者,會避免使用過於滋膩、難以吸收的藥材。

黃斑部病變雖屬視網膜退化性疾病,但並非無藥可救。中醫透過辨證論治,調整整體體質,協助患者減緩病程、提升視力與生活品質,已逐漸成為有效的輔助選項。

醫病之間的信任與耐心、規律的治療與追蹤,是對抗黃斑部病變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透過整合中西醫之力,為眼睛健康創造更多可能。
官方網站_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成立於1998年,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是一個專注於醫療、藥品、保健、養生與生活知識的醫藥健康媒體平台。不僅提供最新的醫藥新聞,更致力於成為民眾的「醫療決策評估夥伴」。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