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輪狀病毒來勢洶洶!嬰幼兒高風險族群,5大重點家長必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輪狀病毒是一種專門攻擊腸胃道的RNA病毒,是全球嬰幼兒腹瀉的主要元兇,幾乎每位5歲以下的孩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感染一次,有些甚至會重複感染。
雖然多數輪狀病毒感染屬輕症,但部分重症寶寶可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衡,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休克,對尚未建立完整免疫力的嬰幼兒來說,是一大威脅。

輪狀病毒怎麼傳染?

輪狀病毒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染,也就是病患排出的病毒污染到手、食物、水源或生活環境,其他人再經由接觸將病毒吃進體內。此外,口水與嘔吐物中也可能含有病毒,因此其傳染力極高,在幼兒園、托嬰中心等群聚環境中更容易快速擴散。

在台灣,雖然四季皆可見輪狀病毒個案,但秋冬季節感染比例明顯偏高。

感染輪狀病毒的症狀有哪些?

輪狀病毒的潛伏期大約為2至3天,症狀通常來得迅速且明顯。初期常見的表現包括發燒和嘔吐,嘔吐症狀多半會持續1至2天,隨後出現水瀉,排出的糞便通常為大量水樣便,不含血絲或黏液,病程可持續3到7天不等。部分患童也可能出現食慾不振、腹脹或輕微腹痛,有些甚至會伴隨咳嗽、流鼻水等類似感冒的症狀。

在所有症狀當中,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脫水的風險。由於嘔吐與腹瀉會導致體液大量流失,若未能及時補充水分,可能引發電解質失衡甚至休克。當孩子出現嘴唇乾裂、哭不出眼淚、小便量明顯減少(或尿液顏色變深)、眼窩凹陷,或表現出精神不濟、嗜睡甚至意識模糊等情況時,應立即就醫處理,以免延誤病情。

輪狀病毒怎麼治療?孩子腹瀉時該怎麼吃?

目前並無針對輪狀病毒的特效藥物,因此治療以「支持療法」為主,主要目的是預防脫水、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並確保孩子獲得足夠的營養。大多數患童可在家中進行照護,重點在於正確補水與適當飲食調整。

在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方面,建議使用專為兒童設計的口服電解質液,這類產品比果汁或汽水更能有效補充因腹瀉與嘔吐所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建議使用止瀉藥,因為這類藥物可能會延長病毒在體內的停留時間,反而讓病程拉長。

若孩子持續嘔吐、無法口服補水,或出現脫水跡象,則應盡快就醫,必要時醫師會透過靜脈點滴注射來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以避免病情惡化。

在飲食方面,過去認為腹瀉期間應暫停進食的觀念已被現代醫學推翻。研究指出,維持正常飲食不會加重腹瀉,反而有助於腸道修復與恢復體力。家長可讓孩子少量多餐,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稀飯、白吐司等,並避免油膩或高糖的食物,以減輕腸胃負擔。若為哺乳嬰兒,則可持續哺乳,不需更換配方奶,除非醫師另有指示。

預防輪狀病毒的最好方式:疫苗接種

儘管勤洗手、保持環境清潔與正確處理排泄物是防範腸胃道病毒感染的基本措施,但對於無法自理衛生的嬰幼兒而言,這些做法在實際生活中往往難以完全落實。因此,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是目前預防此病毒最有效且具保護力的方法。

目前國內已有通過核准的口服活性減毒疫苗可供接種,建議於嬰兒出生後的6至8個月內完成。不同疫苗品項需口服2至3劑,接種時程依醫師建議安排。根據臨床研究,這類疫苗可大幅降低輪狀病毒造成的重症風險,保護效力可達八成至九成以上,顯著減少因腹瀉導致的住院與併發症。

需特別注意的是,輪狀病毒疫苗屬口服疫苗,接種時應與其他口服疫苗(如小兒麻痺疫苗)錯開至少兩週,以免產生疫苗效力上的干擾。

家長若對疫苗接種時程或選擇有疑問,建議諮詢兒科醫師或家庭醫師,依據寶寶的健康狀況與需求做出最適合的安排。

輪狀病毒雖常見,但若處置不當仍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家長應提高警覺,及早辨識症狀、積極補水,並安排孩子在適當時間內完成疫苗接種,才能有效預防感染、減少住院機率。
官方網站_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成立於1998年,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是一個專注於醫療、藥品、保健、養生與生活知識的醫藥健康媒體平台。不僅提供最新的醫藥新聞,更致力於成為民眾的「醫療決策評估夥伴」。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