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去勢抗性前列腺癌」治療新策略

「去勢抗性前列腺癌」治療新策略_圖1

報導/黃慧玫 圖片設計/Darren 諮詢專家/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王鴻俊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前列腺癌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2018年國人十大癌症的最新資料顯示,前列腺癌死亡率往前推至第六名,同時也是男性年老後常見的癌症之一。此外,美國癌症協會公布「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指出,前列腺癌高居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及乳癌,足見前列腺癌對男性健康的威脅與日俱增。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鴻俊表示,前列腺癌又稱作攝護腺癌,是發生於男性的癌症。

因為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受到雄性激素所控制,因此,前列腺癌的治療方式,主要為降低患者雄性激素的含量,臨床治療多採用荷爾蒙療法(hormone therapy)或去勢療法(castration therapy) ,包括睪丸切除及注射荷爾蒙針劑等治療方式。

雖然都可獲得很好的成效。然而,在患者接受一至兩年的去勢療法之後,前列腺癌細胞會逐漸演化成適應患者的身體環境,變成不再需要雄性激素就能存活,進而轉變為「去勢抗性前列腺癌」,導致去勢療法的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癌症而再度復發。

王鴻俊解釋,因為前次治療已經去勢,使患者不再受男性賀爾蒙調控,因此,後續治療相當棘手,僅能搭配化療或服用雄性激素抑制劑來緩和病程及延長生命,但無法完全治癒,依然會復發,成為轉移型前列腺癌。這時荷爾蒙療法就變得無效,進入無藥可醫的困境。

因此,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鴻俊與台北醫學大學龔行健院士合作,分析多種前列腺癌細胞株(包括具去勢抗性與新型雄性素抑制劑抗性之前列腺癌細胞株)以及進行動物實驗結果發現,丙酮酸激酶(PKM2)與組蛋白去甲基酶(KDM8)在前列腺癌細胞株中均有異常的過度表達現象。

王鴻俊進一步指出,前列腺癌細胞葡萄糖代謝處於高度活化的狀態,而PKM2與KDM8正是調控癌細胞葡萄糖代謝進行糖解作用(glycolysis)的調控因子,顯示抑制PKM2與KDM8為有效阻斷癌細胞進行代謝的關鍵機制。

此外,由於雄性激素抑制劑治療後產生抗藥性反應,進而影響去勢抗性前列腺癌後續的治療效果,研究團隊分析新型雄性激素抑制劑Enzalutamide在於抗藥性細胞株基因表現差異時發現,組蛋白甲基轉移酶(EZH2)在這些抗藥性細胞會過度表現。

透過抑制EZH2的表現量能夠有效抑制新型雄性激素抑制劑Enzalutamide抗藥性細胞株的生長,顯示EZH2抑制劑將來或許可與其它雄性激素抑制劑合併使用於新藥開發,更有效的治療去勢抗性前列腺癌,但預估至少仍需8到10年才能應用。

上述研究成果可望提供去勢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新的治療方向。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19年腫瘤領域重要期刊《Oncogene》。

王鴻俊提醒,相對其他癌症而言,前列腺癌的病程較為緩慢而容易被輕忽。除了生活上應避免高油脂飲食、避免久坐等的生活型態,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才是不讓前列腺癌找上門的關鍵。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