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瘋食補,補錯了反傷健康

瘋食補,補錯了反傷健康_圖1

作者/常春月刊 編輯部 撰文/蘇逸晴 圖片設計/Anita 文章出處/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1期

今年的秋意似乎來得特別快,剛過中秋,接連著幾道陰雨鋒面加上颱風,涼涼的秋風帶著綿綿細雨,感覺又到了可以進補的時節。

台灣人的飲食習慣,一年四季都很喜歡進補,不論是溫補、熱補、平補、涼補,連身體健康的年輕人,也喜歡沒事就喝個雞精、吃藥膳火鍋、四物雞等,好像吃這些補類食物,就可以瞬間補充體力、強健體魄。

更不用說,只要天氣稍微一涼,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等店家幾乎一位難求。但是,進補並非人人適合,中醫師臨床觀察發現,台灣時時刻刻都有民眾補錯或者補過頭,到底應該要怎樣進補,才能讓身體真正獲得健康,讓五臟六腑獲得平衡狀態?

瘋食補,補錯了反傷健康_圖2

沒事別亂補,當心越補越大洞

常聽人說藥膳有分溫補、涼補,到底什麼樣的人適合溫補,哪些人又適合涼補?中醫師辛重毅表示,藥膳進補應該依據「寒者溫之,熱者涼之」的基本原則,有虛、寒現象的人,才需要溫之、補之。有熱象的人,則應該予以清熱或平補涼補,例如舌邊有齒痕、容易疲倦、臉色蒼白、手腳冰冷、說話有氣無力的人,大多屬於氣虛體質;起身容易頭暈、臉色萎黃、偶爾心悸、經血稀薄而量少的人,大多屬於血虛體質,或者是剛剛小產或生產完需要坐月子的婦女,就可以選用溫暖的食材和溫性的藥材,以溫補的方式進補,不過,太燥熱的藥材還是盡量少用。

辛重毅表示,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食用溫補的藥膳,例如體質比較燥熱的人就不適合,平常容易口乾舌燥、便秘、失眠的人,多是屬於實熱或者陰虛燥熱的體質,這種體質的人再吃溫補的藥膳,無異是火上澆油,會讓身體燥熱情形更加嚴重。

此外,有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過敏性皮膚炎、痛風等患者,都不建議食用溫補藥膳;有高血壓,中風病史的人,也盡量不適合溫補,以免造成氣血上衝,血壓升高;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進補時盡量少吃溫躁的補品,否則容易導致排血量增加、延長生理週期。

正確食補,補健康也補平衡

辛重毅表示,進補在中醫是一種陰陽平衡的概念,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以現代營養學的觀點來看,就是針對自己身體的需求,來攝食需要的營養成分,改善身體亞健康的狀況。例如一樣是所謂燥熱體質,體型壯碩有實熱的人,比較需要一些涼性的清熱食材或藥材,例如西瓜皮可以治療熱暈眩症等;但如果是更年期陰虛造成的虛熱,通常也會併有皮膚、眼睛或口腔乾燥的現象,此時就需要同時滋陰並清熱,再加上潤燥,才會有效果,如果是陰虛導致的燥熱,清熱太過的話,有可能造成虛熱加重的反效果。

現代人的營養其實都已經很充足了,只要平常飲食選擇新鮮、抗氧化、高纖的食材,並不需要特別進補,偶爾覺得身體比較虛弱的話,可以用1~3錢補氣的平價藥材,例如黃耆、黨參或茯苓,再搭配山藥、雞肉或魚肉等食材,就可以達到不錯的補氣效果。

如果是更年期或身體有乾燥等虛熱現象的人,則可以酌加1茶匙枸杞、1錢麥門冬,容易出汗的人,可以再加一點五味子,產後或血虛的人,則可以加一點當歸和熟地。至於十全大補藥燉排骨或薑母鴨等熱性藥膳,比較適合在寒流來襲的時候,偶爾吃一頓暖暖身子,並不適合經常食用。

進補前,聽聽身體的聲音

補不見得都好,辛重毅說明,如果違反「寒者溫之,熱者涼之」的進補基本原則,虛冷需要溫補者,卻給予涼補的方式,會出現更加倦怠、手腳更冰冷、腹部脹滿,甚至是腹瀉的症狀。若是有實熱需要涼補者,卻以溫補調養,則會出現口乾舌燥、失眠、火氣大、嘴破等症狀;而有高血壓者,則容易肝火旺盛、血壓升高,甚至會增加中風的機率,有皮膚過敏或身體有發炎者,症狀也可能會更加嚴重。

★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