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治療小兒腹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楊佳峰表示,腹瀉是小兒科患者中,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常見疾病,尤其兩歲以下嬰幼兒更為多見,其中絕大部分屬於急性腹瀉,急性腹瀉又多半屬於感染性腹瀉,也就是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

楊佳峰指出,常見感染源如:輪狀病毒、類諾瓦克病毒、沙門氏菌等。此外,長期使用抗生素、喝太甜果汁飲料、對牛奶過敏,甚至是情緒易緊張等,都會引起小兒腹瀉。凡是大便次數或大便水分較平常增加、大便硬度較平常減少或變稀即為腹瀉。若腹瀉症狀少於兩周稱為急性腹瀉,若腹瀉症狀大於兩周則為慢性腹瀉。

楊佳峰説,大多數腹瀉通常在補充足夠水分、清淡飲食以減少腸道負擔,以及休息等待腸胃道黏膜修復後,症狀就會解除。但是若腹瀉伴隨以下症狀時,父母親應提高警覺及時就診,症狀包括:
1.發燒大於攝氏39度,或高燒持續不退。
2.伴隨嚴重嘔吐,如噴射狀嘔吐。
3.精神狀況不佳,嗜睡不易叫醒。
4.呼吸不暢或有喘促現象。
5.大便帶有血絲或膿血。

楊佳峰進一步解釋,有脫水現象者,例如脫水超過體重10%、尿量減少、皮膚乾燥無光澤、眼眶或囟門凹陷等。

若無以上症狀,可以考慮中醫療法,尤其是慢性腹瀉,由中醫觀點進行體質調理有其必要性,因為慢性腹瀉遷延不癒者,往往引起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

常見小兒腹瀉中醫分型治療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類型一、傷食瀉
  糞便特癥-糞便酸臭
  其他伴隨症狀-吃油膩就腹脹痛,肚子痛就腹瀉,腹瀉後腹痛就消失。
  中醫常用方劑-保和丸加減

類型二、風寒瀉
  糞便特癥-糞便清稀,味道不重。
  其他伴隨症狀-伴有惡寒發熱的體癥。
  中醫常用方劑-藿香正氣散加減。

類型三、濕熱瀉
  糞便特癥-糞便水分較多,顏色深黃而臭,兼見黏液。
  其他伴隨症狀-噁心、發燒、口渴、小便黃而少。
  中醫常用方劑-葛根芩連湯加減。

類型四、脾虛瀉
  糞便特癥-多為水瀉,顏色淡而不臭。
  其他伴隨症狀-容易反覆發作,多半飯後就瀉,面色萎黃,肌肉消瘦,精神差。
  中醫常用方劑-參苓白朮散加減。

類型五、虛寒瀉
  糞便特癥-糞便清稀,伴有未消化食物。
  其他伴隨症狀-久瀉不止,多半飯後就瀉,比較怕冷,手腳冰冷。
  中醫常用方劑-附子理中湯加減。

楊佳峰還說,中醫治療方式除了藥物以外,也可以使用針灸治療,針刺法的主穴為足三里穴及天樞穴,嘔吐加內關穴,腹脹加公孫穴,發熱加曲池穴。小朋友多畏懼針刺治療,可以改採艾條溫和灸,艾灸點由足外踝最高點往下找到腳跟的赤白肉交界處,每次10至15分鐘,每日2到3次,用於各類腹瀉。如在家中,可依上述穴位進行按摩,減緩腹瀉不適。

對於小兒腹瀉的中西醫藥治療固然重要,脫水預防與治療更不可少,尤其是急性腹瀉,通常輕度及中度脫水在最初6到12小時內,只可給與清水或醫用電解質飲料,脫水情形改善後,大約經過一天就要逐步恢復正常飲食,最好食用白稀飯,更小嬰兒可以餵米湯。

楊佳峰提供米湯快速製作方式,首先將半杯米洗淨,用一公升的水浸泡半小時,再以大火煮滾2分鐘,轉為小火後煮至湯汁微白,熄火蓋上鍋蓋悶10分鐘,最後將湯汁濾出即為米湯。

脾胃為後天之本,腹瀉易傷脾胃之氣,脾胃之氣受損後,小朋友常常表現食欲不振與消化吸收能力不良,他再提供以下一則食療方用在腹瀉癒後以促進食欲及吸收能力:茯苓、白朮、山藥、薏苡仁、蓮子、扁豆等分,以上藥物沖洗烘乾後,請藥房幫忙打粉過篩,一次約用10g,混入小朋友的三餐中,對於促進食欲與吸收很有幫助。

本文作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林森中醫院區 中醫科 楊佳峰 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