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社交媒體也會加劇青少年自殘衝動?家長必須注意的危險信號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青少年面對學業壓力、家庭問題、人際關係等多種挑戰時,容易陷入情緒困擾或心理疾病的風險中。
近年來,自殘行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和自殺已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關鍵問題。根據研究,全球約16%至17%的青少年曾有自殘行為​,這些行為往往是情緒調節不良或應對壓力的結果,且自殘行為與自殺風險有密切關聯。

自殘行為與青少年自殺風險

自殘行為(NSSI)是一種故意造成自我身體傷害,無意圖自殺的行為,例如割傷、刮傷、燒灼等。雖然這些行為並不以結束生命為目的,但研究指出,曾有NSSI行為的青少年更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自殺行為​。此外,這些行為通常與抑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存在關聯​。

一項針對青少年的非隨機對照試驗顯示,那些有自殘行為史的青少年,對NSSI相關的圖片表現出顯著的「注意偏差」,更容易被這類圖片吸引並持續注視。這種注意偏差與青少年重新產生NSSI的衝動有高度相關​。相反,那些沒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對於同樣的刺激並不會產生明顯的反應,說明這類圖片對曾有自殘經歷的青少年具有特別的影響。

社交媒體對自殘行為的影響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研究發現,經常接觸到NSSI圖片或影片的青少年,其自殘衝動可能被強化,甚至會實際參與自殘行為​。特別是對於那些已經有過自殘行為的青少年來說,這類內容更容易觸發負面情緒及自殘衝動。因此,限制青少年接觸這類有害內容並提高網路安全意識,對於預防自殘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早期識別與干預

家長、教師和醫療專業人員應該對青少年的情緒變化、行為異常保持敏感。常見的危險信號包括情緒持續低落、社交退縮、極端的情緒波動以及身體出現不明的傷口或瘀傷。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可以透過專業的評估工具來評估青少年的心理狀況並制定相應的協助計畫​。

此外,心理治療如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在處理自殘行為中有較好的療效。這類治療強調情緒調節、壓力管理以及改善人際關係技能,幫助青少年學會以健康的方式應對情緒壓力,減少自殘和自殺的風險。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特別是自殘和自殺行為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學校、家庭和社會應該攜手合作,為青少年提供情緒支持和心理輔導。

對於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及時的心理干預和適當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同時,應該更加警惕社交媒體中可能對青少年造成傷害的內容,建立一個更健康的網路環境,從根本預防這些行為的發生。

參考資料

Goreis, A., Pfeffer, B., Hajek Gross, C., Klinger, D., Oehlke, S. M., Zesch, H., Claes, L., Plener, P. L., & Kothgassner, O. D. (2024). Attentional biases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urges in adolescents. JAMA Network Open, 7(7), e2422892. 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22892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