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常見健檢異常報告的處理原則

健康檢查一般發現的有兩個情況:
一、發現急性或重大疾病:例如急性或高傳染性感染症(尿道炎、肺結核)及疑似惡性腫瘤
二、發現危險因子或慢性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胃潰瘍或B、C型肝炎帶原

當發現的是急性傳染病或腫瘤,都建議要立即轉診治療或者確診,因為耽誤了治療時機會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但是若發現的是危險因子或慢性病則無需驚慌,因為你有充分的時間可以改變生活習慣、追蹤檢查及治療。我常告訴民眾遇到慢性病找個「黃道吉日」就診即可,慢性病隨時都可以開始預防及治療,並沒有時間壓力。

篩檢間隔:經常被忽略的一個重大因素

不論是民眾、媒體或者醫療從業人員在探討健康檢查時,往往只著重在檢查工具的準確性,但忽略到一個重大因素:篩檢間隔。
健康是動態的,疾病的發生也有一定的機率及速率,檢查工具也有敏感度的問題。所以我們沒辦法只做一次檢查就推論這個人是沒病的或這個人再也不會生病,所以健康檢查需要定期施行才能發揮效益!

健康檢查的正確性用四個項目來描述:
1.生病的人也被工具判斷為有病的百分比叫做工具的敏感度。
2.沒病的人也被工具判斷為沒病的百分比叫做工具的特異性。
3.沒病的人卻被工具判斷為有病的百分比叫做工具的偽陽性。
4.生病的人卻被工具判斷為沒病的百分比叫做工具的偽陰性。

所以我們希望一個篩檢工具具有高敏感度及特異性,但這兩個項目永遠無法達到百分之百:偽陽性會造成虛驚一場,而偽陰性會造嚴重醫療糾紛!

一個健康檢查報告呈現正常其實背後有兩個意義:可能是疾病尚未發生,也可能現有工具沒有能力發現這個疾病(例如腫瘤太小、檢查儀器故障或醫師判讀錯誤),後者就是工具造成的偽陰性。
所以為了降低不正確的機率,我們除了挑選好工具之外,還要縮短篩檢間隔來改善偽陰性帶來的危害。但縮短篩檢間隔就會造成檢查費用的上升!

一般來說,慢性病篩檢的不正確性危害較小,因為有充分的時間可以澄清或複檢。而癌症篩檢就比較複雜,簡單的說,決定癌症篩檢間隔受下列幾個因素影響:
一、腫瘤成長的速度
二、篩檢工具的敏感度
三、可容許的誤差程度

腫瘤如果長得很慢,篩檢間隔就可以較長,也就是不會耽誤到早期治療的時機,例如子宮頸癌成長速度較慢,可以每一到三年篩檢一次;;但肝癌生長速度較快,B、C、肝癌帶原者就建議每半年篩檢一次。

以工具來敏感度來說,篩檢大腸癌若用準確性較高的大腸鏡,則可以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每五年篩檢一次(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用糞便潛血篩檢大腸癌則敏感度不高,所以即便年年檢查,都不一定可以找到「早期」的大腸腫瘤。

不論是國家或個人在考慮癌症篩檢計畫時,都要考量自己的經濟能力,在可以找到早期腫瘤的前提下,擬定最好的篩檢間隔。因為每一種癌症的篩檢間隔都需要複雜的數學公式估計,所以就不在本文中詳細列出。

結語

健康檢查是一個發現早期疾病的工具,但民眾及醫療從業人員一定要充分了解其有效性及局限性,過度排斥或迷信都不是理性的思考。在考量經濟能力、檢查項目、工具正確性、篩檢時機及篩檢間隔等因素,就可以用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幫自己或民眾找到最佳的方案。
本文作者:康聯診所副院長 陳皇光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