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下肢水腫

68歲的陳先生因為腳腫,數月來都在診所就醫打針,後來感覺針劑的效果越來越差,擔心是腎臟壞了,即使年初做過成人健康檢查,還是無法放心,而前來署南新化分院門診就醫。經過家醫科邱瓊令醫師詳細問診後,發現他服用抗高血壓藥物已經數月,在改用其他抗高血壓藥物後,水腫即有明顯改善。

下肢水腫的原因很多,簡單的區分為:血管內靜水壓高、血管內滲透壓低、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阻塞等。血管內靜水壓高就會把水推到血管外造成水腫,包括靜脈機能不全、深部靜脈栓塞、靜脈受壓迫、心臟衰竭、肝硬化、肝衰竭、腎衰竭、懷孕及藥物等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血管內靜水壓增高;而血管內滲透壓低則是水分留不住,造成水向血管外流引起水腫,包括腎病症候群(蛋白質流失過多)、肝硬化、肝衰竭、營養不良、吸收不良(蛋白質製造減少)等疾病會因蛋白質製造減少或流失過多導致血管內滲透壓變低;血管通透性增加最常見的就是過敏,另外,燒傷或局部發炎反應也會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水腫;其他還有淋巴管阻塞造成的淋巴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引起的黏液性水腫等。

其中靜脈機能不全是最常見的原因,尤其是年齡超過50歲的病患,靜脈機能不全大多沒有症狀,可能出現痠痛或沉重的感覺,皮膚按壓後會出現凹陷,也會因血鐵質沈積而呈褐色,甚至出現皮膚炎或潰瘍,也可能合併靜脈曲張。病患可將下肢抬高(高於心臟高度,每次30分鐘,每天3次)、使用彈性襪改善靜脈回流、嚴重的可短期使用利尿劑。

而深部靜脈栓塞是因為靜脈阻塞導致靜水壓上升,大部分為單側下肢急性水腫併疼痛,皮膚呈紅色且溫熱,常見於肢體固定不動或臥床的病患及凝血功能異常升高的病患。

心臟衰竭、肝衰竭及腎衰竭引起水腫的病患則是全身性、對稱性的水腫,嚴重甚至會有肺部水腫、喘的症狀,治療方式則是要控制引起水腫的疾病並加上利尿劑的使用。

常見會引起水腫的藥物為抗高血壓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荷爾蒙及部分糖尿病藥物,這類藥物引起的水腫在停藥或換藥後就會恢復。

淋巴水腫大部分是續發性的,如寄生蟲感染、癌症或放射線治療後,可單側或雙側出現,有時不易與靜脈性水腫區分,病患除了抬高下肢外還可以運動或按摩下肢來舒緩水腫情形(由肢體近端(如大腿根部)開始向遠端(如小腿)進行,按摩方向則是由遠端向近端按壓)。

下肢水腫的原因很多,並不是都是腎臟疾病所引起的,若持續超過一周,抬高下肢也無法改善時就應就醫,就醫時應詳述過去疾病史、使用藥物及相關症狀,以利醫師鑑別診斷。
本文作者: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 邱瓊令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