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認識血管外科--社會高齡化,動脈疾病蠢蠢欲動!

文 / 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長庚醫院血管外科助理教授 柯博仁醫師

週邊動脈血管內支架手術→血管外科治療週邊血管阻塞的利器

在日益高齡化的社會,週邊動脈硬化阻塞性疾病的治療將會越顯普遍。全身血管中,下肢的週邊動脈是較常發生此類疾患的部位之一。在台灣,有為數不少的糖尿病患者,更是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一旦下肢的週邊血管發生動脈硬化而致狹窄或阻塞,可能會帶給患者腳酸、痛、跛行等等症狀,嚴重者甚至還可能產生久治不癒的足部傷口而必須截肢!一般民眾不可不重視。

下肢缺血,如果有症狀時,常常需要外科治療,目的是使原本因為動脈血管阻塞而缺血的動脈遠端能恢復充足的血流供應,緩解症狀並避免惡化。

傳統治療方式是血管繞道手術,也就是將阻塞的動脈血管之近端和遠端,經由手術的切口剝離血管並切除病灶。同時在皮下埋入一段作為繞道管路用的人工血管,和自體的血管分別作遠端和近端的縫合。如此,阻塞血管的遠端組織就可以藉著繞道血管的供應而獲得血流灌注。傳統手術雖然可以成功地解決病灶,但是,造成的手術傷口疼痛、手術後肢體腫脹以及手術可能造成的併發症,在在都是血管外科醫師想要改進的。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低侵襲性血管內手術也日益成熟。如今週邊動脈血管內支架手術早己成為很多血管外科醫師對缺血性下肢常規治療方式。血管內支架手術的作法是在局部或是區域麻醉方式下,由病人的大腿經由一個小傷口,以特殊的導管進入病人血管內,用精密的血管攝影輔助,以各種導線或動脈血管擴張氣球打通阻塞的血管,之後再置入適當尺寸及長度的血管內支架來維持血流的暢通,使得原本缺少動脈血流的遠端血管得到血流的再灌注,達成治療目的。

這樣的血管內支架手術相較於傳統的血管繞道手術有什麼優點呢?
首先是此種技術的手術傷口小,所以病人的傷口疼痛可以減到最低。由於不用放置人工血管,所以手術範圍小,沒有傳統手術過後肢體腫脹的問題。因為所有的治療都在血管內完成,不用作血管的縫合,也大大地縮短了手術時間和術後諸如感染、出血等併發症的可能性

一般傳統的血管繞道手術,在手術之後可能需要住院一個星期至兩個星期的時間才能出院,由於手術的時間長、範圍廣,再加上肢體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人工血管,所以患肢通常是在一兩個月以後才完全復原。如果單純以血管內支架手術就得以治療的週邊動脈血管阻塞性疾病,通常在治療後就可以馬上下床活動,一至三天就得以出院,對於日常生活及活動影響極小。

現代科技發展使得血管外科手術的侵襲性越來越低,新的技術也不斷被開發出來, 如果有週邊動脈血管阻塞性疾病發生時,應該向具有血管內手術經驗的血管外科醫療團隊諮詢,根據患者病灶的位置、種類、臨床表現作整體的評估,以低侵襲性的血管內支架為第一優先考慮,設計出最適當的治療計劃,使每一位病人都能得到最有效、安全、適切與低侵襲性的治療。
(註:目前髂動脈的支架已有健保給付)

週邊動脈血管阻塞性疾病以傳統血管繞道手術或血管內支架手術的比較

-

傷口疼痛

住院日數

手術時間

併發症

術後恢復

使用材料

血管內支架
手術

一至三天

血管
內支架

傳統血管繞道手術

多處傷口;痛

一至
二星期

慢;一至二月

人工血管



柯博仁醫師小檔案
現任:
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長庚醫院血管外科助理教授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血管外科駐院醫師

專長:
主動脈瘤手術及支架治療
週邊動脈手術及支架治療
洗腎血管通路廔管手術及支架治療
靜脈手術

網址:柯博仁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長庚醫院血管外科醫師 柯博仁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