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秦漢的健康糧食─山藥!現代人當作藥中美味補氣佳品!

文�長庚醫院中醫部傷科主治醫師 郭文華

山藥為多年生薯蕷科植物的地下塊莖,是具有高度營養的健康食品。中國秦漢之前,就把它視同地瓜一樣,當成主食來吃,之後也與地瓜一樣,越來越少上桌了,現在就完全是以「藥」的認知來使用。

古代中國一直稱山藥為「薯蕷」,薯蕷怎麼會變成「山藥」呢?原來唐代宗皇帝的名為「預」,書寫的人為了避諱,便把藥名改寫成「薯藥」,到了宋朝宋英宗的名為「署」,再次避諱,便把「薯」改成「山」,於是這樣一來,「薯蕷」就演變成「山藥」。因此元代著名的藥物學家寇宗奭就詳細的記載這些事並指出,避諱的結果是「盡失當日本名,恐歲久以山藥為別物,故詳著之」(本草衍義)。

山藥的主產地是中國河南,以河南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地所產質量最佳,習稱「懷山藥」或「淮山」。選藥材的時候,以質堅實,斷面粉性足,色潔白者為佳品。

山藥的成分是含水約12%左右,碳水化合物85%,蛋白質約11%,脂肪約0.2∼0.3%,維生素C含5mg。但是中醫的的重點不在這兒,在於所具有藥理作用的生物鹼,如皂啟、粘液質、膽鹼、澱粉酵素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薯蕷與中國薯蕷是分屬於不同的品種,因此兩國的研究分析報告不同,臨床的療效也不盡相同,這是讀者在搜取資料時要注意的地方。

山藥含有多量的澱粉分解酵素,它在45℃55℃時作用最強,於此溫度的弱鹽酸中,3小時即可消化5倍分量的澱粉。因此中醫一直都認為山藥能助消化,與「脾胃」最合拍,適用於補養體質虛弱、食少、常泄瀉的人。只是山藥若煎煮時間過久,或與鹼性藥物混合,會使澱粉酵素和其他的藥物作用成分受破壞而失效,因此山藥製作藥材時,不可加熱烘乾,宜陰乾脫水,不可與胃乳片(鹼性藥物)同時一起服用。煎煮也宜後下,不宜放入如佛跳牆等久熬的菜餚中。

山藥粘液質,是最重要的藥理作用成分,內含有各種荷爾蒙的基本物質,西藥的副賢皮質素、類固醇、睪丸酮、女性及男性荷爾蒙,全部都可以從山藥中提煉。因此山藥有促進內分泌荷爾蒙的合成作用,能提升振奮新陳代謝、改善體質,所以中醫常用它來做「補虛羸、長肌肉、增氣力、益顏色、潤皮毛」等美容與性功能失調的妙品。近代名醫張錫純非常推重本品,認為山藥「是以能補肺補腎兼補脾胃,且其含蛋白質最多,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食耳」(醫學衷中參西錄)。因為藥理有效成分佔的比例比較小,古人一直認為山藥效緩力微,故當作藥使用時要比其他一般中藥的用量大很多。常用劑量是三錢到一兩。因為山藥無毒,故當作食物用時,不拘限量,每次可用半斤以上。

山藥能減緩腸的蠕動,可以用來止瀉,也因此炎症性的腹瀉、大便乾燥便秘與腹脹滿悶者,中醫是禁忌用山藥的。

自古以來,中醫治療糖尿病(消渴症),山藥是很重要的一味入藥。調節血糖的臨床效果不錯,但作用機轉尚不全明白,大概與內分泌成分有關吧!另外,中醫也常用山藥治療久咳清痰偏多的病患,機轉也是不十分清楚。這些都有待我們中國人進一步的開發與研究。

本文摘自長庚醫訊第二十卷第七期(88年7月)
本文作者:郭文華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