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乳癌調理的中醫觀 講究術後調理與輔助治療!

文�署立豐原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 林佩澐
  (自95年5月10日更名為:林襄穎)
近來門診一位乳癌病患,主訴現階段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倦怠、面色蒼白、皮膚乾燥、頭暈無力、腰膝痠軟、煩熱、消瘦、白血球下降、嚴重時血紅素亦下降。把脈後發現患者脈象十分虛弱,診斷她是屬於胃腸功能紊亂以及骨髓功能受到抑制,乃是中醫所說的氣虛、血虛、陰虛的綜合型態。於是處方用旋覆代赭石湯與六味地黃丸,再加入炒白芍、黃耆、鹿角膠、仙鶴草等等。經過三個月治療,症狀有所改善,噁心嘔吐消失,不再腹瀉,氣色較好,血紅素與白血球恢復正常值,也較少頭暈了。

乳癌患者最擔心的應該就是轉移了。但是根據美國國家外科乳癌臨床試驗的研究報告指出:乳癌患者不論有無腋下淋巴腺轉移,其10年後的復發率都不算低。因此,現階段的乳癌治療,如何防範癌細胞的轉移,便是一個重要課題。而防範癌細胞的轉移,中醫藥能夠為此出一份力量。

中醫藥能夠為乳癌患者提供哪些幫助呢?中醫藥對乳癌的調理目的,就在於兩大重點:

一、輔助治療(指未開刀而直接先接受化療與放療者)。
二、術後調理(指已開刀正在接受化療與放療者)。


由於中藥具有提高免疫機能、促進細胞吞噬作用、保護骨髓造血功能、抗病毒感染、改善循環系統等,能夠提昇病患接受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的療效。更重要者,是延長癌症病人生存期,並且提高生命品質與尊嚴。另一方面,也能降低癌細胞轉移的機會。

治療方面,中醫對於放化療或手術後的調理,主要是採〝辨證論治〞,方法有清熱毒、抗腫瘤、養陰氣、健脾胃、滋肝腎、扶元氣、培陽補陰、調理營衛等等。至於化療後發生的掉髮、皮膚色素沉著、以及放療後發生的皮膚乾燥、癢而難忍、或是咳嗽、痰多、痰咳不出、痰中帶血或咳血、口干舌燥、口腔黏膜潰瘍、食道燒灼感等等,中醫藥能改善這些症狀,減少病人的痛苦。

至於人參、黃耆、靈芝等等,許多門診患者都對於這些藥材究竟何時可以服用的問題感到疑惑。其實,因為現今不少研究文獻認為進補可能會使腫瘤變大或轉移,所以癌症患者不適合服用太多補藥。但是,若病人身體極為虛弱,免疫力極差,則服用補藥並不為過,而且還能提升免疫力以便對抗癌腫。不過,因為病患自己是無法正確評估自身體質為何為因此是否服用補藥仍然必須由專業醫師作評估,並且作藥材適當搭配,以免誤判體質而誤服補藥。所以,請教專業醫師,才是為身體健康把關的正確之道。



林佩澐醫師小檔案
現任:署立豐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中醫婦兒科駐院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碩士
經歷: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專長:中醫婦兒科、中醫內科、中醫腫瘤科
網址:林佩澐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林佩澐(林襄穎)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