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親愛的,我把聲音變大了!

文: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洪朝明醫師

談骨固定式助聽器(BAHA)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六月底止,全台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中,聽障患者人數約有九萬三千多人。這些聽障者由於聽覺的障礙,在生活上造成種種的不便,也限制了許多能力的發展,例如語言能力和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的欣賞與創作。

聽障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基本上,聲音的傳導可經由空氣→外耳→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大腦。也可直接經由骨頭傳到耳蝸,再傳到大腦。但如果這些器官失去功能,就會導致嚴重的聽力障礙。一般來說,聽力障礙可分為傳導性聽力障礙(外耳、鼓膜及聽小骨失去功能)、感音性聽力障礙(耳蝸、聽神經失去功能)及混合性聽力障礙(表示傳導性及感音性聽力障礙皆有)。本文僅就傳導性聽力障礙來討論。

傳導器官常因先天性發育不全(小耳症、外耳道閉鎖、聽小骨缺損或硬化)、感染(外耳炎、中耳炎)、以及外傷,導致功能失常或缺損。其中有部分可以藉助手術加以矯正,但嚴重者則否,此時只好藉助助聽器來協助聽力。

上班族患者林小姐,自兩歲多時,因感染麻疹病毒,導致兩側慢性中耳炎併發膽脂瘤,兩耳接受手術後,雖然耳朵流膿現象已消失,但因聽小骨破壞太嚴重,所以聽力改善不佳,於是配戴傳統的助聽器矯正,雖然聽力有改善,但缺乏立體聲感,又因耳道長期塞緊,常有搔癢及分泌物的困擾,今年七月接受新式BAHA裝置,聽到的聲音更加清晰,且更能辨別聲音的方向來源,耳道也變得乾爽許多,上班心情變更好、也更有活力。

這種新式的BAHA助聽器是由瑞典的醫師在1977年時,開始研究直接植入耳朵旁邊的顳骨助聽器,其全名為骨固定式助聽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簡稱BAHA(與德國音樂家巴哈同音)。其手術方式為在耳道後上方做出2x3 cm的皮瓣,削除包括毛囊的皮下組織及軟組織,以避免感染,再以骨鑽出一個圓洞,再以鈦金屬製成的固定組(附有螺紋)鑲入圓洞內,固定組再旋上鈦金屬連接體(橋墩),穿出皮膚,暫以保護蓋蓋住。手術後2個月就可拔開保護蓋接上助聽器。再以頭髮覆蓋,達到隱形之效果。

BAHA歷經多年的研究改進,已成為傳導性及混合性聽障者的最佳選擇之一。兒童因為骨頭不夠硬,厚度也不足,常須分成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植入固定組,約6個月後長出足夠厚度的骨頭後,再裝上連接體及助聽器。
 
迄今全世界已有約15,000人接受BAHA的裝置,國內於今年6月衛生署才核准這種裝置及技術,本院也於今年7月開始實施這種手術,患者的滿意度相當高。BAHA雖然效果良好,但價格仍昂貴,一組約10餘萬新台幣。我們希望將來能隨著使用度增加,價格能降低,也希望有慈善基金及政府基金的補助,以嘉惠清寒的聽障者。
本文作者【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洪朝明醫師】
本文由【國泰綜合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