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 的最新新聞

更年期不再恐懼!4大關鍵方法助妳輕鬆度過身心轉變

更年期對女性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伴隨著荷爾蒙波動,許多生理與心理變化會出現。本文將介紹如何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調整生活習慣與維持社交活動來有效應對更...

失眠問題不容忽視!藥師教你如何安全使用安眠藥,避免成癮

如果你有長期失眠問題,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趙順榮藥師提醒,應該尋找失眠的根本原因並改善生活習慣。若症狀持續1個月以上,最好及早就醫。雖然安眠藥能短期改善睡眠,...

老年人用藥安全:六大常見用藥錯誤與預防方法

老年人用藥錯誤增加低血糖、低血壓風險,甚至可能導致跌倒!本文深入探討了老年人常見的六大用藥錯誤及如何避免,並提供有效的用藥管理建議,幫助長者安全用藥,減少藥物衝...

豆漿與牛奶營養大對決!營養師分享各自優勢

豆漿與牛奶各有其獨特營養價值。豆漿不含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能改善心血管健康,並透過大豆異黃酮與卵磷脂增強骨骼與大腦功能。而牛奶則以高鈣質著稱,能有效預防骨鬆,並...

甲亢困擾年輕女性!微創手術無疤痕重塑自信,告別“大脖子”

甲狀腺機能亢進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可能造成外觀困擾。本文介紹甲亢的常見症狀,如脖子腫大、焦慮及體重減輕,並介紹最新的微創手術治療方法,解決「大脖子」問題,無疤痕...

「喪屍菸彈」毒害社會!依托咪酯一吸成癮,如同行屍走肉!

近期,新興毒品「喪屍菸彈」(內含依托咪酯,Etomidate)在台灣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依托咪酯原為醫療領域中常用的短效靜脈麻醉劑,因其對神經系統的強烈抑制作用,...

真的有「聰明藥」嗎?藥師曝專注力不足與過動症的正確用藥觀念

所謂「聰明藥」的成分主要是一些中樞神經興奮劑,如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與莫待芬寧(Modafinil)。它們原本是用於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退休後憂鬱風險大增!如何預防老年憂鬱症,維持身心健康?

退休對許多人而言是人生重大轉折,若缺乏生活目標,會導致身心失落與老年憂鬱症的風險增加。透過「身動、腦動、互動」三大原則,可以有效預防憂鬱症,並減少退休後的健康風...

皮膚出現中心蒼白的環狀紅斑,當心萊姆病感染!

萊姆病是一種由蜱蟲傳播的疾病,病原為伯氏疏螺旋體,常見於北美、歐洲及部分亞洲地區。其臨床表現多樣,依病程分為早期局部感染、早期擴散及晚期階段,可能影響皮膚、關節...

職場霸凌不可忽視!學會有效應對壓力,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面對職場霸凌時,許多人可能無法立即察覺自己正受到壓力的傷害,甚至會自我懷疑。本文深入探討職場霸凌的四大應對風格,並提供實用建議幫助受害者有效應對。陳俊羽心理師...

B12補充劑的潛藏風險:過量補充可能提高癌症發生率!

B12補充劑的潛藏風險:過量補充可能提高癌症發生率!

作者 / 張中維藥師維他命B12(又稱為鈷胺素)在人體健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過去研究強調它對多項生理功能的益處,包括協助紅血球生成、神經功能維持、DNA合成與細胞分裂等。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關於維他命B12的健康影響,尤其是過量攝取與疾病風險的關聯有越來越多的討論。補充維他命B12的健康益處維他命B12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素。過去,研究一致認為,缺乏維他命B12可能導致巨芽紅血球性貧血、神經系統障礙(如:四肢麻木、記憶力衰退)以及認知功能下降​​。補充維他命B12被認為有助於降低認知退化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除了神經與血液系統,維他命B12還對心血管健康有潛在影響。維他命B12能夠幫助將體內的同半胱胺酸轉換為甲硫胺酸,減少血液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而高濃度的同半胱胺酸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最新研究指出高劑量維他命B12與癌症存在關聯性然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過高的維他命B12濃度與癌症之間可能存在關聯性。多項國際研究指出,過高的血清維他命B12濃度(超過2,000 pg/mL)與多種癌症,尤其是血液系統疾病與肝癌,有顯著的正相關​​。根據丹麥一項大規模的世代研究,研究人員追蹤了超過33萬名未曾罹患癌症的個體,發現那些血清維他命B12濃度大於800 pmol/L的人,其在一年內罹患癌症的風險比普通人群高出數倍​。同樣的,法國的一項研究也指出,維他命B12濃度高於820 pg/mL的病人,罹患肝癌、淋巴瘤等腫瘤的風險顯著增加​。在台灣進行的一項初步研究也驗證了這一現象。研究顯示,血清維他命B12濃度高於2,000 pg/mL的患者,其癌症累積發生率顯著高於B12濃度較低者​。儘管目前尚無法完全確認維他命B12濃度升高是否為癌症的致因或結果,但這些數據強調了高B12濃度與癌症風險之間的潛在關聯,並引發了關於是否應將B12濃度作為癌症生物標記的討論​。高濃度維他命B12的其他健康影響除了癌症風險,其他疾病也可能與高維他命B12濃度有關。例如,一些研究指出,高B12濃度與肝臟疾病、腎病、酒精中毒、以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顯著相關​。當病患的血清維他命B12水平過高時,臨床醫師應考慮進一步檢查其是否存在潛在的器官功能異常或潛伏性癌症。對維他命B12補充的建議鑒於維他命B12過量與健康風險的潛在關聯,過度補充維他命B12應當謹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從正常飲食中攝取的維他命B12已足夠滿足身體需求,對素食者或吸收功能較弱的老年人群,補充B12則應在醫師與藥師的指導下進行。維他命B12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重要且無害的營養素,但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開始意識到過量攝取維他命B12可能帶來健康風險,特別是與癌症和其他系統性疾病的關聯。因此,臨床醫師在建議B12補充時應特別注意患者的血清濃度,以避免可能的健康風險。對於普通民眾而言,適量攝取、合理補充,並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才是維持長期健康的最佳策略。參考資料蔡孟吟, 施如亮, 王玉皎. 血清維生素B12濃度與癌症風險相關性之初探. 藥學雜誌電子報, 2024; 40(2): 1-10.Arendt JF, Pedersen L, Nexo E, Sørensen HT. Elevated Plasma Vitamin B12 Levels as a Marker for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J Natl Cancer Inst, 2013; 105(23): 1799-1805. doi:10.1093/jnci/djt315.Jammal M, Deneuville T, Mario N, et al. High Plasmatic Concentration of Vitamin B12: An Indicator of Hepatic Diseases or Tumors. La Revue de Médecine Interne, 2013; 34(5): 337-341. doi:10.1016/j.revmed.2012.10.006.

中年記憶力下滑?健腦飲食讓你重拾專注力

中年記憶力下滑?健腦飲食讓你重拾專注力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隨著現代生活壓力增加與人口老化趨勢加劇,台灣民眾愈來愈重視大腦健康。近年來,除了注重身體保養,腦部健康成為新興的健康焦點,因為大腦不僅掌控思考和情緒,還負責全身的協調與運作。美兆健康管理機構表示,飲食是提升大腦健康的重要方法,「健腦飲食」因此掀起了一股新潮流。腦健康的重要性:四大族群需特別留意大腦作為人體最複雜的器官之一,掌控思維、記憶、情緒和日常行為。如果大腦健康受損,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甚至引發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美兆健診專科醫師張家銘提醒,這些疾病不僅影響老年人,最新研究顯示,腦部退化的徵兆可能在中年時期就已悄然開始。美兆的健檢數據分析指出,以下四大族群特別需要提早採取保護大腦的措施:1. 高壓職場族群經常處於高壓工作環境中的上班族,特別是需要長時間集中精神的族群,容易受到壓力影響,導致大腦疲勞,進而影響情緒控制與工作表現。這類族群需重視腦部保養,以維持專注力和應變能力。2. 中年族群(40-60歲)此年齡段為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期,常出現記憶力減退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改善飲食與生活習慣、補充腦部必需的營養素,有助於延緩腦部退化。3. 銀髮族隨著年齡增長,腦功能逐漸退化,如記憶力減弱與學習能力下降尤為明顯。透過攝取適當的營養素,有助於減緩這些變化。4. ApoE4基因高風險族群根據研究,攜帶ApoE4基因的人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大幅提升。美兆健檢一項500人基因檢測顯示,18.6%受檢者帶有ApoE4基因,代表每5人中就有1人面臨較高的晚發型失智症風險。健腦飲食的三大營養素根據多項研究,攝取魚油、維生素B12和葉酸能顯著提升腦部健康,有助於維護腦部功能、延緩神經退化,並預防認知功能下降。1. 魚油(富含Omega-3)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並促進神經細胞修復,有助於提升記憶力與情緒穩定性。美兆健康指出,足量攝取魚油可降低失智症風險,同時增強專注力。鮭魚和鯖魚等深海魚是Omega-3的豐富來源。2. 維生素B12維生素B12有助於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維護大腦的正常運作。缺乏B12會引發神經損傷及記憶力衰退,尤其在銀髮族中B12缺乏情況普遍,因此需要特別注意補充。3. 葉酸葉酸參與細胞修復及神經功能維持,攝取足夠的葉酸不僅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也有助於促進整體腦部健康。全球飲食趨勢:延緩腦部退化,遠離疾病國際上,地中海飲食與MIND飲食被視為提升腦健康的有效模式。這些飲食強調多攝取水果、蔬菜、魚類及堅果,並限制紅肉與精製糖的攝取,不僅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能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美兆健康管理機構作為台灣健檢領域的領導者,積極推動腦健康飲食理念與營養補充方案,幫助民眾提升腦部營養的認知。諮詢專科醫師張家銘強調,早期預防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關鍵。透過改善飲食習慣和增加營養素攝取,能有效延緩甚至避免腦部疾病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健腦保健:打造未來更健康的生活隨著生活壓力加大及老化現象不可避免,維護腦部健康已成為現代人保健的重要一環。飲食不僅是提升腦健康的基礎,更是預防神經退化的有效策略。透過科學的飲食模式與營養補充,我們能夠更好地保護大腦,迎接健康、充實的未來。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分享,魚油、維生素B12和葉酸對腦部健康提升很有益處,吸引不同年齡層的民眾關注

更年期不可怕!這些生活調整讓你輕鬆應對身心挑戰

更年期不可怕!這些生活調整讓你輕鬆應對身心挑戰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更年期是每位女性必經的生命階段,通常發生在45至55歲之間。當卵巢停止釋放卵子,女性月經週期停止12個月以上,即可定義為「進入更年期」。雖然這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但更年期也帶來了多種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甚至可能引發不適。更年期是女性生理過程中重要的轉折點,然而更年期並不是一個瞬間的變化,而是經歷一個逐步過渡的階段。這段過程通常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停經前期、停經和後更年期。停經前期(Perimenopause)停經前期是更年期過渡的開始階段,通常出現在40多歲左右,並持續4至8年不等。此時,卵巢功能逐漸減退,體內雌激素和黃體素等荷爾蒙的水平開始波動,導致女性的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則,間隔時間可能縮短或延長,月經量也會有所改變。除了月經不規則外,許多女性也會在此階段開始出現更年期症狀,如熱潮紅、夜間盜汗、情緒波動和睡眠問題等。停經(Menopause)當女性的月經停止達到連續12個月時,即可確定進入停經期。停經的平均年齡大約在51歲左右,但也可能因個人體質有所不同,範圍通常介於45至55歲之間。在此階段,卵巢停止釋放卵子,女性不再具生育能力,雌激素水平也降至最低。此時,女性可能會感受到更為明顯的更年期症狀,尤其是陰道乾澀和泌尿道症狀等,這些問題往往是在停經後期才變得明顯。後更年期(Postmenopause)後更年期指的是停經後的時期,這個階段會持續餘生。在後更年期,許多女性的更年期症狀會逐漸緩解或消失,但因為雌激素水平長期處於低位,健康風險也隨之改變。例如,女性可能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等與低雌激素相關的健康問題。因此,在後更年期階段,維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定期健康檢查顯得尤為重要。更年期常見症狀更年期最明顯的變化來自於雌激素水平的降低,這不僅影響會月經週期,也會導致其他身體症狀。熱潮紅與夜間盜汗:約有80%的女性會經歷熱潮紅,這是更年期最典型的症狀之一。突然的體溫上升,常伴隨面部潮紅及出汗,夜間發作則稱為夜間盜汗。這些症狀可能影響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睡眠品質。睡眠障礙:由於夜間盜汗或荷爾蒙波動,許多女性在更年期過程中面臨睡眠困難,進而造成白天的疲憊和情緒低落。陰道乾澀與泌尿道問題:更年期後期,隨著雌激素的減少,陰道壁會變薄,導致乾澀不適,尤其在性交時。此外,泌尿道也可能出現感染或尿頻等問題,統稱為「更年期泌尿生殖綜合症」。情緒波動:情緒不穩、煩躁甚至憂鬱症狀也是常見的問題。荷爾蒙變化使得一些女性容易出現焦慮和情緒低落,特別是有憂鬱症病史的女性,更可能在更年期再度發病。其他症狀:還有一些女性可能會經歷關節疼痛、記憶力下降、皮膚乾燥或體重增加等問題。更年期的處理方式雖然更年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一定需要治療,但對於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女性,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來緩解不適。荷爾蒙療法(Hormone Therapy,HT):對於有嚴重熱潮紅或夜間盜汗的女性,荷爾蒙療法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這類療法補充雌激素,能顯著減少更年期症狀。不過,這種治療應在專業醫師的評估後進行,特別是對於有乳癌、心臟病或中風病史的女性。非荷爾蒙治療:若無法使用荷爾蒙療法,可選擇非荷爾蒙藥物,如抗憂鬱藥(SSRI/SNRI)來緩解熱潮紅。這類藥物不僅能幫助情緒穩定,還對睡眠障礙有幫助。陰道局部治療:對於陰道乾澀的女性,使用低劑量的局部雌激素是有效且安全的選擇,能夠改善陰道健康,減少泌尿道感染風險。生活方式調整:保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及適當的壓力管理對緩解更年期症狀有顯著效果。減少酒精、咖啡因攝取及戒菸也有助於緩解熱潮紅及夜間盜汗。更年期的心理調適更年期不僅帶來生理變化,也可能影響女性的心理健康。隨著子女長大、職場壓力或照顧長輩的責任加重,許多女性在這一階段感到迷茫和壓力。這時,心理上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尋求支持:與朋友、家人或專業心理醫生討論內心的感受,參加聚會或心理輔導,都能幫助女性度過更年期的心理挑戰。保持積極心態:面對更年期的變化,適當調整生活目標,將這一階段視為重新定義自我和增進健康的機會,有助於心理健康。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的自然轉折點,雖然它帶來了身體和情緒上的挑戰,但透過適當的治療和生活調整,大多數女性都能順利度過這一階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尋求專業醫療建議及積極面對心理壓力,能幫助女性在更年期中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頭暈、手腳麻木恐是中風警訊!中醫分享日常保健預防秋季小中風

頭暈、手腳麻木恐是中風警訊!中醫分享日常保健預防秋季小中風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隨著秋天的來臨,天氣變化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升,特別是小中風的徵兆更需警惕。本文深入探討小中風的症狀及其與中醫調理的關聯,並分享天麻藥膳的做法,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隨著秋天的到來,變化頻繁的天氣常常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許多中風患者在中風之前其實就發生過「小中風」徵兆,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表示,小中風可能的症狀包含突然出現單側手腳麻木無力、頭暈、耳鳴、視力模糊、口齒不清或突然失去平衡感持續時間僅數分鐘至1小時左右,大部分的人在24小時內會完全恢復正常。因為症狀短暫,許多人會忽略這些警訊,但其實這些症況很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未來中風的機率會比一般人要高上許多倍。 頭暈、手腳麻木可能是警訊!中醫調理有助預防中風風險 如果本身已經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子,更要提高警覺,賴睿昕中醫師建議,如果能儘早進行中醫調理,可以有效避免未來中風的發生。他常使用天麻來改善短暫性腦缺血的情況,由於天麻有鎮靜和增加腦部血流量的作用,對於舒緩手腳麻木、頭暈耳鳴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由於小中風患者的血液循環系統常出現神經抽搐、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障礙,天麻可以幫助調節,並延緩中風的發生。 天麻入藥膳 中醫日常保健預防秋季小中風 此外,天麻還可以入菜,成為日常保健的一部分。賴中醫師分享了一道簡單的天麻杏鮑菇雞湯,不僅美味,還能幫助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有效保護大腦。特別適合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或肥胖問題的族群。 材料:天麻10克,杏鮑菇500g,黑木耳50克老母雞一隻,水4000cc,薑片蔥段適量,胡椒粉,鹽8克。 做法: 1. 天麻提前用清水浸泡半小時,備用 2. 杏鮑菇,黑木耳沖洗乾淨,切片備用;老母雞切塊 3. 加入4000cc水,下杏鮑菇、黑木耳、老母雞、薑片蔥段大火煮到滾,開蓋沸騰5分鐘 4. 因為天麻久煎則無力,所以轉文火候再下天麻,燉1個小時,加鹽和胡椒調味就可以喝了。 除了藥膳,賴睿昕中醫師還建議,平時常按揉百會穴與四神聰穴也能有助於預防小中風的發生;從頭部鼻尖往上和耳尖往上至頭頂的交會點,有一微現凹形處的百會穴,與分別在百會穴的前、後、左、右一寸處的四神聰穴,各用雙手指按壓七秒、鬆手,連續七次,對於預防記憶力損害與短暫性腦缺血具有積極的效果。 查看原文

15%國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持續使用正壓呼吸器,降低失智風險!

15%國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持續使用正壓呼吸器,降低失智風險!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經常感到記憶力下降或反應遲鈍?可能不是失智症,而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的認知障礙!了解如何透過專業診斷和正壓呼吸器治療改善睡眠品質,防範認知退化。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大腦健康,國內約15%的成年人受影響,若有夜間呼吸困難或白天嗜睡,別忽視!可通過睡眠檢測及治療,重獲清晰記憶與健康生活。記憶力變差、反應遲鈍,小心可能不是失智症惹的禍,而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一名六十多歲、體態正常的婦人日前因為經常健忘、頭暈、頭痛而反覆就醫,但做遍各種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吃了數種藥物仍效果不佳,直到前往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尋求官怡君醫師診治,並在醫師的建議下做了睡眠檢查以後,才確診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幸透過持續配戴正壓呼吸器治療,不僅終於一覺到天明,頭暈及頭痛不藥而癒,記憶力減退的症狀也明顯改善! 15%的國人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事實上,門診類似案例並不在少數!衛福部雙和醫院神經內科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官怡君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失智症的作用機轉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其一是患者因睡覺時,上呼吸道因結構狹窄或因反覆塌陷,呼吸道受阻,導致間歇性缺氧,這會增加氧化壓力與炎症反應,進一步損傷大腦微血管系統,導致神經元損傷和腦細胞退化,最終影響認知功能。 其次則是因為夜間頻繁的睡眠中斷,破壞了深層睡眠(慢波睡眠)與快速眼動(REM)睡眠,而這些睡眠階段對大腦的恢復與記憶鞏固至關重要。尤其是深層睡眠,是大腦清除廢物的主要時間。當人體進入深度睡眠後,膠淋巴系統會像垃圾車一樣定時巡迴大腦社區,清運白天生成的代謝廢物,包括造成阿茲海默症的β類澱粉蛋白。如果這個過程被睡眠中斷或低氧狀態影響,廢物無法及時清除,便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官怡君醫師補充,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足、內皮功能障礙和血腦屏障損傷,這些問題都有可能進一步影響神經元的健康,並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理改變(如β-類澱粉蛋白和Tau蛋白的堆積)有關。 此外,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關,這些疾病也會損害大腦血管健康,進而導致腦功能退化,增加失智風險。根據統計,國內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15%,但60歲以上則有70%男性和56%女性罹患。 持續使用正壓呼吸器,遠離失智威脅! 官怡君醫師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中斷睡眠與夜間低血氧,可能干擾睡眠時身體的復原作用,導致患者出現輕微認知功能障礙,但只要能及時診治呼吸中止,如使用正壓呼吸器就有機會可以改善。 雙和醫院睡眠團隊研究顯示,持續使用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的患者,其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神經生化標誌物(如Tau蛋白和β類澱粉蛋白)明顯減少,且睡眠品質和白天嗜睡程度改善;反之,未使用CPAP的患者這些標誌物有所增加。顯見針對有OSA的患者,使用CPAP不僅可以改善睡眠,還可能有助於保護大腦,減少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的風險。定期使用CPAP治療對於維持大腦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正壓呼吸器可在入睡後,依患者呼吸頻率提供氣道壓力,把呼吸道撐開,維持順暢呼吸,解決呼吸中止的問題,是目前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安全有效的主流治療方式。官怡君醫師提到,雖然有些患者反應睡覺戴著呼吸器很不習慣,但仍有不少病人一試成主顧,甚至表示從沒睡得這麼安穩,建議有顧慮的民眾可先至醫院做睡眠檢測,再以租借的方式回家試戴。若擔心有認床問題,現在也有居家睡眠檢測可供選擇,不用住院就能獲得精準睡眠生理資訊。 瘦子也會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非肥胖者專利 以往民眾常有錯誤迷思,以為只有體態豐腴的人才會打呼、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官怡君醫師澄清,亞洲人因呼吸道空間狹窄,因此臨床上不乏體型瘦小、非肥胖體型者,患有中、重度以上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官怡君醫師提醒民眾,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的症狀可大可小,嚴重甚至會猝死,建議白天總是疲勞睡不飽、精神不濟、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或是晚上經常夜尿、多夢、淺眠、連吃安眠藥都睡不好的民眾,盡快就醫,尋求專業診治!查看原文

老年憂鬱與記憶力衰退有關!年長者自殺率高 應及時就醫治療

老年憂鬱與記憶力衰退有關!年長者自殺率高 應及時就醫治療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JAMA Network Open)》發表的研究揭示,憂鬱症狀與老年記憶力衰退之間有高度雙向關聯。現今每五名長者中就有一人面臨這一挑戰,社會孤立、生活重心丟失等因素,都可能提升憂鬱症風險。了解憂鬱症如何影響記憶力,及早尋求醫療協助對抗老年憂鬱和認知障礙至關重要。探索如何預防和處理這些健康問題,守護長者的生活品質。2024年6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指出,憂鬱症狀與老年人之後的記憶力衰退狀況有高度雙向關聯。全台現今每5個人中就有1名長者,老年人會面臨身體機能衰退、記憶力開始變差,與社會逐漸疏離,甚至失去生活重心及面對子女離家空巢期,容易產生失落感,這些都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憂鬱症狀與記憶力衰退呈現高度雙向關聯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兼任教授賴德仁說明,人類在應對壓力時會分泌皮質醇,適量分泌對身體有益,但若持續分泌過量恐會傷害大腦,造成海馬迴、前額葉萎縮。憂鬱症患者大腦中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減少,會造成海馬迴萎縮變小,而影響記憶,特別在中老年族群中,患者有更多的記憶障礙,未來較容易有失智的風險。至於腦部退化產生的記憶障礙,未來也有可能會引發憂鬱,所以老年憂鬱症與記憶力衰退兩者間的確有所關聯。 老年憂鬱非正常老化 認知功能障礙恐導致失智症 賴德仁表示,與一般老年人相比,老年憂鬱症患者更容易失智,醫師須特別留意兩者的症狀,了解先後順序、原因。老年憂鬱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但老年憂鬱症患者自殺率高、會導致原來的身體疾病更惡化,且併發的認知功能障礙(尤其是記憶障礙)更會導致失智症,所以需特別留意長者的身心狀態,如果有需要時,則要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年長者自殺率高 應及時就醫治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台灣年長者的自殺率一直是所有年齡層最高,主要是高齡者就醫率不高,缺乏病識感,容易與失智症混淆,上述的研究中提到監測記憶變化,有助於辨識及預防憂鬱與失智症。 家中有年長者的家人需認識老年憂鬱症,可從長輩的生活狀況留意,像吃得過多或少、嗜睡或睡得少、對原來喜歡做的事情起勁程度,主要與他自己之前相比是否有差異。同時家人避免小題大作,隨著年齡增長,在睡眠、食量及活動量上會漸漸減少,如果是憂鬱症疾病而導致,應在兩個禮拜到一個月間會明顯察覺到。此外有不適的狀況需想辦法就醫,如果長輩對看精神科有忌諱,不妨先找家醫科讓醫師做確認。查看原文

每日服用維他命補充劑是否真的有益?最新研究與專家建議讓你重新思考!

每日服用維他命補充劑是否真的有益?最新研究與專家建議讓你重新思考!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在現今的社會中,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許多人選擇每天服用多種維他命補充劑,希望能增強免疫力、提升健康狀況,甚至延年益壽。然而,這些補充劑的真實效益究竟如何?最新的研究結果或許會讓你重新思考是否有必要每日攝取這些額外的營養素!多種維他命真的能降低死亡風險嗎?最新研究揭示驚人結果根據統計,美國有約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會服用多種維他命補充劑。這些補充劑通常包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希望藉此補充日常飲食中可能缺乏的微量營養素。然而,這些補充劑是否能實際減少死亡率或預防慢性疾病,科學界仍一直沒有定論。近期的一項大規模研究,追蹤了超過39萬名參與者長達20年的健康數據,並探討了多種維他命的使用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結果顯示,服用多種維他命並未顯著降低死亡風險。相反地,在研究的初期階段,服用多種維他命者的死亡風險甚至比未服用者高出4%!維他命補充劑真的有用嗎?揭示早期發現與現代研究的矛盾早期的營養學發現,某些維他命在預防營養缺乏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維他命C能夠幫助治療敗血症以及維他命B1能夠幫助預防腳氣病。然而,這些維他命最初是透過食物攝取而非補充劑來獲取的。隨著時間推移,多種維他命補充劑逐漸進入市場,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儘管如此,多數觀察性研究和臨床試驗並未證明這些補充劑與降低死亡率有顯著關聯。雖然多種維他命並未展現出降低死亡率的明顯效果,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可能仍具有一定的益處。例如,研究發現,補充β-胡蘿蔔素、維他命C、維他命E以及鋅有助於延緩老年黃斑部病變的進展。此外,多種維他命對於老年人的記憶力改善和認知衰退的減緩也有幫助。補充劑未必無害!這些風險你需要知道,專家教你健康均衡飲食的關鍵然而,這些補充劑並非完全無害。過量的β-胡蘿蔔素在某些高風險人群(如吸菸者)中,甚至可能增加肺癌的風險。此外,某些補充劑中的成分如維他命K,可能會降低抗凝血劑(如:華法林)的效果;鐵的過量攝取則可能導致鐵超載,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老年癡呆的風險。基於目前的研究證據,多數專家建議應該優先從食物中獲取必要的微量營養素,而非依賴補充劑。富含蔬菜、水果、豆類和全穀類的均衡飲食,不僅能提供足夠的微量營養素,還能提供健康的巨量營養素和纖維,並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除非在特定情況下(如:孕婦補充葉酸以預防神經管缺陷)有明確的醫學建議,否則一般人不應依賴多種維他命補充劑來改善健康。取而代之的是著重於建立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這才是實現長期健康的關鍵!參考資料Barnard ND, Kahleova H, Becker R. The Limited Value of Multivitamin Supplements. JAMA Netw Open. 2024;7(6):e2418965.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18965

午睡片刻卻越睡越累?醫曝:小睡20-30分鐘為佳,超過60分鐘更充沛!

午睡片刻卻越睡越累?醫曝:小睡20-30分鐘為佳,超過60分鐘更充沛!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你是否常感到午睡後更加疲倦?這可能與「睡眠週期」有關。文章揭示了如何根據90分鐘的睡眠週期安排理想的午睡時間,從而提升午後精神和工作效率。了解科學的四階段睡眠結構,掌握最佳小睡時長,讓你每次午休後都能精力充沛。為了消除疲倦感,不論是上班族還是學生,許多人會選擇在中午休息時間小睡片刻,以提振下午精神。不過,許多人在短暫入眠後反而感覺更加疲憊,導致精神不濟、昏昏欲睡。其實,該現象與「睡眠週期」有很大的關聯,了解適當的睡眠時長,有助於我們在真正補充睡眠後,重拾更好的精神能量,提升每天下半場的工作與學習效率。 90分鐘為理想睡眠週期 掌握科學睡眠四階段 醫師葉宗儒曾在其個人社群「一葉草的白袍手札 - 帶你貼近醫學」中分享越睡越累的經驗。他指出,一般人的睡眠週期約為90分鐘,但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睡眠週期,作為估算晚上睡眠時長的指標。而理想的睡眠時間應該是睡眠週期的整數倍,以確保最佳的睡眠品質。以90分鐘(1.5小時)為例,較佳的睡眠時間是1.5小時、3小時、4.5小時、6小時、7.5小時,以此類推。 醫師葉宗儒進一步分析,睡眠週期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睡眠的開始階段,持續約2-5分鐘。在這個階段,我們開始進入睡眠狀態,身體逐漸放鬆。第二階段為入眠後的第5-35分鐘,是較淺的睡眠階段。該階段會出現不定時的紡錘波神經脈衝,能強化神經突觸間的連結,幫助我們學習和提升記憶力。第三階段則為慢波睡眠,約於入睡後的第35-65分鐘。此時腦波逐漸加大,大腦開始將短期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的儲存區,是深度睡眠的開始。最後一階段是入眠後的第65-85分鐘左右,大腦進入快速動眼期,又稱為REM期。大腦在這個階段變得更加活躍,與清醒狀態相似,這也是作夢的階段。 小睡20-30分鐘為最佳 超過60分鐘更充沛 綜上所述,可以理解倘若我們在深層睡眠的階段強迫大腦開機,會導致醒來後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因此,了解這些階段對於安排午睡時間尤為重要。醫師葉宗儒也簡單整理了不同時長的小睡對精神狀態的影響。小睡20-30分鐘,因為在第三階段的深度睡眠前就止步,相對容易醒來,且能感受到短暫的休息和恢復。小睡30-60分鐘,由於進入了深層睡眠,最難從中醒來,會有較大的睡眠慣性,醒來時常感覺更加疲憊。至於小睡60-90分鐘,已經進入快速動眼期,大腦活動與清醒時相似,因此比較容易醒來,且感覺精神更加充沛。 合理安排午睡時間,不僅能提升午後的精力,還能改善整體睡眠品質。對於需要短暫休息的人來說,小睡20-30分鐘是最佳選擇。而如果有充裕時間進行午睡,則建議嘗試60-90分鐘的睡眠,以獲得更好的休息效果。 無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了解自己的睡眠週期,調整作息時間,才能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從今天開始起,運用科學的方法安排午睡時間,提升睡眠品質,神采奕奕地度過每一天!查看原文

過動症與妥瑞症如何區分?透過早期治療 幫助孩子解決社交問題

過動症與妥瑞症如何區分?透過早期治療 幫助孩子解決社交問題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當孩子展現調皮搗蛋或無法靜下來的行為時,如何區分過動症和妥瑞症?袁瑋醫師詳解兩者的主要症狀及治療方法,並強調早期介入的重要性。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家長和教師提供適當的支持與治療,改善孩子的學習和社交能力。許多家長看到孩子表現出調皮搗蛋、躁動不安,甚至會故意發出聲音或有擠眉弄眼等動作,往往會困惑孩子靜不下來究竟是過動症還是妥瑞症,這兩種疾病症狀雖有些重疊,但診斷和治療卻大不相同。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的袁瑋醫師指出,過動症與一般調皮行為在小時候不易區分,但到了上學階段,差異會變得明顯。過動症的孩子即使經過訓練,仍難以遵守規則,而調皮的孩子較容易透過訓練改善。袁醫師表示,過動症的症狀包括過動、衝動控制困難和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小孩,即使記得規則,但就是做不到,這是一種神經發展狀況。」過動或衝動控制困難的孩子在教室裡會不停地動來動去、插嘴或亂碰東西,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能上課時難以集中注意力,甚至忘記老師講過的內容,但沒有過動症狀。 妥瑞症主要表現為聲音或動作的抽搐,例如會不自主的咳嗽、發出怪聲或做出怪異的動作,甚至會不由自主罵髒話。袁醫師強調,這些行為並非孩子故意所為,而是神經系統發展異常所導致。「常見的妥瑞症狀有清喉嚨聲、揉鼻子、做鬼臉等。」 透過早期治療 幫助孩子減少學習和社交上的困難 袁醫師強調,早期療育對過動症和妥瑞症的孩子非常重要。過動症的早期療育結合藥物和行為治療,可以減少孩子在學習和社交上的困難。「在副作用可接受的情況下,藥物治療能減少孩子的負擔,幫助穩定情緒,減少未來出現情緒障礙、藥物成癮或犯罪的風險。」行為訓練則包括自我控制的方法,幫助孩子在學校和社交場合中更好地適應。妥瑞症的早療策略也重在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的結合,透過逆轉行為治療方法,孩子可在意識到即將發作時,用其他行為中和抽搐的衝動,減少抽搐的頻率和強度。 家庭支持配合與學校協助的重要性 袁醫師強調,早療不僅針對孩子本身,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同樣重要。家長需了解疾病特性,學習如何與孩子有效互動,並在困難時提供支持。「家長若能了解病情,對孩子的幫助會更大。」此外,學校老師應了解孩子的情況,並提供適當協助,例如在情緒高漲時允許孩子暫時離開教室冷靜。台灣有多個協會和資源可以支持過動症和妥瑞症的家庭,例如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及台灣妥瑞症協會,這些協會舉辦的家長團體課程可以幫助父母更了解並應對孩子的情況。 儘管治療過程辛苦 最終情緒與社交能力都得到改善 袁醫師分享,有位同時患有過動症和妥瑞症的11歲男孩,在經過藥物和行為治療後,情緒控制與社交能力都有所改善。「這個孩子因為人際問題拒學,經過藥物和行為治療,他的情緒和人際關係都有改善。」 男孩的母親也在孩子的治療過程中接受了心理治療,逐漸學會如何更有效地與孩子互動,並改善了家庭環境。「家長的配合非常重要,他們需要了解疾病,並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經過一年多的治療,男孩的學業和人際關係都有明顯進步,情緒也變得穩定,最終順利進入國中;儘管治療過程耗時費力,但最終孩子的學習與社交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重視孩子的行為異常 及早尋求專業幫助 袁醫師呼籲家長重視孩子的行為異常,及早尋求專業幫助。「過動症和妥瑞症都可透過早療改善,家長不應對藥物治療抱有偏見。」她建議家長在幫助孩子前先調節自己的情緒,才能更有效地支持孩子的成長。許多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因為沒有明顯過動或衝動行為容易被忽略,這類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出記憶力差、容易分心、物品常遺失等問題,「很多人會覺得這些孩子只是比較迷糊,但其實他們也需要幫助。」 在過動症和妥瑞症的治療道路上,早期療育和家庭支持是關鍵。希望更多家長意識到這一點,及早採取行動,給孩子更美好的未來。袁醫師呼籲社會大眾理解並包容這些孩子,避免負面標籤,教育工作者和同學應學會如何與這些孩子相處,給予支持和幫助。「希望社會能對這些孩子更加包容,讓他們在理解和支持中成長。」 查看原文

缺鐵可以吃什麼?營養師:這些食物富含鐵質,可適量補充

缺鐵可以吃什麼?營養師:這些食物富含鐵質,可適量補充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貧血治療關鍵在於找出病因並針對治療,缺鐵性貧血可透過飲食補充鐵質。肉類海鮮如豬血、鴨血含鐵量高,蔬菜如紫菜也富含鐵。搭配維生素C助吸收效果更佳。避免高鈣食物與高鐵食物同食,提升健康,避免疲勞。貧血治療最重要是找出造成貧血的原因並針對原因治療!以缺鐵性貧血為例,根據病史、理學檢查再搭配抽血檢驗,便可以診斷並判斷嚴重程度,平日飲食也可以吃些含有鐵質的食物。營養師高敏敏特別整理肉類、海鮮和蔬菜植物的含鐵量。以下為每100克之鐵質含量肉類海鮮含鐵量速查動物性食物中富含的鐵為「血基質鐵」是屬於人體吸收率較好的鐵質。1.豬血 28 mg2.西施舌 25.7 mg3.鴨血 15.6 mg4.九孔 11.4 mg5.豬肝 10.2 mg6.文蛤 8.2 mg7.章魚 6.1 mg8.牛腱 3.0 mg蔬菜植物含鐵量速查雖然植物中的鐵屬於「非血基質鐵」,但有研究發現酸性環境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所以吃補鐵蔬菜時搭配維生素C(例如芭樂、木瓜、奇異果,可以增加鐵43%~63%的吸收率!人體在吸收上當然沒有肉類的血基質鐵好吸收。1.生紫菜 56.2 mg2.熟海苔 37.9 mg3.紅莧菜 11.8 mg4.紅鳳菜 6.0 mg5.水蓮 3.7 mg6.空心菜 3.1 mg衛福部建議:男性一天應攝取10毫克的鐵女性一天應攝取15毫克的鐵缺乏鐵會導致你身心疲累、做什麼事都感到沒精神,甚至可能影響學習和大腦的記憶力。高敏敏特別提醒,高鈣和高鐵 兩者具有拮抗作用、彼此會競爭吸收,因此不建議一起食用。資料來源:高敏敏營養師臉書查看原文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