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皮膚出現中心蒼白的環狀紅斑,當心萊姆病感染!

作者 / 張中維藥師

萊姆病是一種由伯氏疏螺旋體感染所引起的蜱蟲(俗稱:壁蝨)傳染疾病,是北美、歐洲及部分亞洲地區最常見的蜱媒傳染病。這種疾病臨床表現多樣,且可能導致慢性症狀。

什麼是萊姆病?

萊姆病最初於1975年在美國康乃狄克州萊姆鎮被發現,當地出現了一群患有類似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的患者。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並非傳染性疾病,這一異常現象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視。

經過深入調查,科學家確認了這種疾病的病因為蜱叮咬所傳播的伯氏疏螺旋體,並將這種疾病根據地名命名為「萊姆病」。

萊姆病的影響範圍廣泛,其病菌會侵襲人體多個系統,包括皮膚、關節、神經系統及心臟,進而引發一系列多樣化的臨床症狀。如果未能及時診斷並治療,病情可能進一步發展,導致慢性或不可逆的健康損害,例如慢性關節炎、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或心臟併發症。

萊姆病的傳播途徑及高危險族群

萊姆病的病媒為蜱蟲(俗稱:壁蝨),常見於鹿、野鼠及其他哺乳動物身上。當感染伯氏疏螺旋體的蜱蟲叮咬人類時,病菌變可能透過叮咬傷口進入人體​。

萊姆病的感染風險主要與接觸蜱蟲叮咬的機率有關,經常進行戶外活動的民眾,如農林工作者、軍人、露營愛好者以及喜歡登山或遠足的戶外運動者,因頻繁進入蜱蟲棲息的草地或森林地區,屬於感染萊姆病的高風險族群。此外,熱愛園藝或戶外居家修繕的家庭主婦,也可能在家中庭院與蜱蟲接觸。

飼養寵物的民眾亦須特別注意,蜱蟲常附著於犬貓等家養動物的毛髮中,若這些寵物進入室內,蜱蟲可能轉移至人類身上並進行叮咬。

萊姆病的三階段症狀和應對策略

萊姆病的臨床表現多樣且具有階段性,根據病情的進展分為早期局部感染、早期擴散及晚期階段,每個階段的症狀特徵不同。

早期局部感染階段

早期局部感染階段的典型症狀是出現「遊走性紅斑」,通常出現在蜱叮咬的部位。該紅斑初期呈現紅色環狀丘疹,中央呈現蒼白,形成類似「靶心狀」的外觀。紅斑逐漸向外擴展,直徑可達數公分,並可能伴隨輕微的灼熱或癢感,但通常並不會感到疼痛。

在此階段,患者還可能出現類似流感的全身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疲勞及淋巴結腫大等。這些症狀通常發生於被叮咬後3至30天內,且常隨紅斑一同出現​​。

早期擴散階段

若未及時治療,伯氏疏螺旋體可能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至全身,進一步侵襲其他組織和器官,進入早期擴散階段。

這一階段的臨床表現包括多處遊走性紅斑,這些紅斑的形成並非因多次蜱叮咬所導致,而是病菌經血液擴散至遠端皮膚所誘發。

此外,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相關症狀,如顏面神經麻痺及腦膜炎(表現為頭痛、頸部僵硬)。心臟方面,發炎反應可能導致心臟傳導阻滯,引發心悸、胸痛、頭暈甚至昏厥等症狀。這些問題若未處理,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併發症​​。

晚期階段

如果疾病持續進展,會進入晚期階段。此階段的常見表現是慢性關節炎,特別容易影響膝關節,患者可能出現反覆性關節腫脹及劇烈疼痛。關節炎通常伴隨關節活動受限,若未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關節損傷。

少部分患者還可能表現出慢性神經系統症狀,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慢性頭痛。此外,部分病例可能出現與心臟或皮膚相關的晚期併發症​​。

萊姆病的診斷方法

萊姆病的診斷主要基於病史、症狀及檢驗學檢查。醫師首先會根據患者的病史進行初步評估,包括最近是否有蜱蟲叮咬史、是否進行過戶外活動以及是否曾到過萊姆病流行地區。此外,臨床症狀的出現順序和特徵也至關重要,例如遊走性紅斑的出現、類流感症狀或神經系統異常等。這些臨床特徵在早期階段即可幫助診斷​​。

常見的檢驗學檢查包括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與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這些檢測可確認是否存在伯氏疏螺旋體的抗體​​。

萊姆病感染的治療選擇有哪些?

萊姆病的治療主要基於患者的病情階段和症狀的嚴重程度,採用針對性的抗生素療法。早期治療通常能有效消除感染,並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而對於進展到神經或心臟併發症的患者,則需要更積極的介入措施。

早期感染的治療

對於局部感染或早期擴散階段的萊姆病患者,口服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療選擇。常用藥物包括:
  • 多西環素(Doxycycline):成人劑量為每天兩次,每次100毫克,為非孕婦成人的首選用藥。
  • 阿莫西林(Amoxicillin):適用於懷孕婦女或對多西環素過敏的患者,成人劑量為500毫克,每日三次。
  • 頭孢呋辛(Cefuroxime):替代選項,用於對其他藥物過敏或耐受性差的患者。成人劑量為每天兩次,每次500毫克。

療程通常為10至21天,根據病情和患者反應進行調整​​。

神經系統或心臟相關併發症的治療

對於已發展為神經性萊姆病(如:腦膜炎、顏面神經麻痺)或心臟併發症(如:心傳導阻滯)的患者,可能需採用靜脈注射抗生素以確保藥效滲透至受影響的組織,或進行較長時間的口服抗生素治療。

後續管理與支持性治療

部分患者在完成抗生素治療後,可能仍然感覺疲憊、關節疼痛或有其他非特異性症狀,這被稱為「治療後萊姆病症候群」。目前,對於這類患者,建議採用支持性療法,如物理治療、疼痛管理及心理支持。

如何預防萊姆病?

萊姆病的預防策略包括:
  • 個人防護:穿著長袖衣物、使用含DEET的防蜱驅蟲劑。
  • 環境控制:清理住家周圍的灌木叢及草地,避免蜱蟲的棲息環境。
  • 快速檢查與移除蜱:蜱蟲需叮咬超過24小時才能傳播病菌,因此戶外活動後應快速檢查身體並移除蜱​​蟲。

萊姆病是一種需高度警惕的蜱媒傳染病,其多樣化的臨床表現可能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然而,透過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及有效預防措施,多數患者能成功康復並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對於經常接觸蜱蟲的高風險族群,提升健康意識並採取防護行動尤為重要,以降低感染風險並維護個人及家庭的健康安全。
藥師_張中維
張中維
藥師
簡介
•臺大醫院藥劑部院聘藥師、愛仁醫療社團法人愛仁醫院藥師、台灣年輕藥師協會理事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