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柴胡
    別名
    別名
    红柴胡、北柴胡、南柴胡、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主治
    主治
    傷寒邪熱,熱痰結實,虛勞肌熱,嘔吐心煩,諸瘧寒熱,頭眩目赤,胸痞脅痛(肝膽病變疾病),口苦耳聾,婦人熱入血室,胎產前後諸熱,小兒痘疹,五疳羸熱,脫肛,月經不調(月經失調)。
    功效與作用
    功效與作用
    宣暢氣血,散結調經,改善肺部濕熱,調理肺功能,抗炎,解熱,鎮靜,鎮痛,鎮咳,養肝,抗潰瘍,抗菌,抗病毒,抗腫瘤,抗驚厥。
    用途分類
    用途分類
    解表藥(辛涼解表藥)
    用法與用量
    用法與用量
    內服:3~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本草備要:外感生用,內傷升氣,酒炒用根,中及下降用梢,有汗欬者,蜜水炒。
    禁忌
    禁忌
    陰虛火炎,氣升者禁用。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可使用,感冒則依醫師指示使用。
    基原
    繖形科(Umbelliferae)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南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之乾燥根。
    拉丁生藥名
    Radix Bupleuri
    英文名
    Bupleurum Root
    性味與歸經
    味辛,味苦,性微寒,歸肝經,歸膽經,歸肺經
    化學成分
    柴胡皂苷a、c、d(Saikosaponin a、c、d)。
    性狀
    1. 銀川者根長尺餘,微白治勞疳良。北產者如前胡而軟並良,南產者強硬不可用。
    2. 北柴胡(柴胡):圓錐形或圓柱形,常有分歧,長6~15公分,直徑0.3~0.8公分,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斷面黃白色(外圈淺棕色)。氣微香,味微苦。粉末灰棕色。
    3. 南柴胡(狹葉柴胡):較細,多不分歧,長5~14公分,直徑0.2~0.6公分,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敗油氣味。粉末黃棕色。
    藥用部位
    乾燥根。
    儲藏法
    1. 採收加工:春、秋季採挖,去除莖葉及泥沙後乾燥。
    2. 儲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蟲蛀。
    產地
    生於沙質草原、沙丘草甸及陽坡疏林下。主產於湖北、四川、安徽。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