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久病不厭世

久病不厭世_圖1

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鐘國軒

我把椅子轉個方向,看著魏老太太。

「怎麼了?」我關心地問。

她的短暫沉默,很快地讓她的女兒迫不及待地替她說明病情:「我媽媽就是久病厭世,你看,就是受不了了,所以才趁我爸爸不在家的時候,拿菜刀砍了自己的手

近年來,雖然全國的自殺率微幅下降,然而老年人口的自殺率始終居高不下,當然這與老人家的各樣身心狀況、家庭及社會資源的充足與否等都有相關,而針對這群人口找出有效的自殺防治策略,確有刻不容緩的必要。

魏老太太的家人支持度佳,也無過往精神科病史,但是罹患二十多年糖尿病、高血壓的她,在年前中風後,生活上就開始受到了限制。但真正壓跨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去年的二度中風,讓她幾乎對人生失去了希望,因此,最後選擇了自殺一途。所幸,家人不久就在血泊當中將她送醫,即時挽救了她的性命。

某些憂鬱症狀,可能單純來自外在環境的改變,造成對生活品質的影響,而間接引起環境適應性的憂鬱情緒;然而,卻有許多會導致大腦情緒中樞障礙的生理疾病,也有可能誘發憂鬱的症狀。就如魏老太太的狀況:糖尿病、高血壓等生理疾病,會對腦血管造成傷害;反覆的中風,也會造成腦功能異常。

經過了幾週的藥物治療及門診心理治療,狀況逐漸改善,我也明確的告知她及她的家人,好好的控制血糖、血壓、就可以減少再度中風的機會;至於已經損傷的情緒中樞,也可以靠著藥物的調整而慢慢恢復。最近,雖然魏老太太仍然行動不便,但她出現在門診時的笑容,幾乎會讓我忘了她曾經絕望到要離開這個世界。

「謝謝醫師,自從她吃了保護大腦的藥物後,現在我媽媽都好很多了。」她的女兒滿懷感激。

「很榮幸有機會幫到你們的忙,」我為魏老太太感到高興,也再次強化家人在自殺防治的角色,「還好是你們對媽媽照顧的那麼周全,才讓媽媽可以用笑容面對每一天啊。」

憂鬱症患者身上看到的絕望與無助,除了外在環境與心理因素外,應該看作是大腦的疾病,而這個病,是可以靠著治療而改善的。只要就各個身心環境等因素作好足夠的評估與處置,自殺防治的工作就有機會看到成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