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增加心理韌性,兒童身心發展更健全

104年8月8日,蘇迪勒颱風來襲,吹落的招牌砸歪了臺北市龍江路口的兩個郵筒,因外型恰似彎腰動作因而被戲稱為「歪腰郵筒」。由於歪腰郵筒姿勢可愛,引發民眾熱議,紛紛到該地拍照,使「受災」郵筒意外有療癒功效,可說是臺灣民眾在天災及苦悶生活中所展現出的幽默感刻。

圖片來源:by stockimages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主治醫師黃彥勳說,在精神心理工作者的眼中,彎腰郵筒真可說是『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一詞的最佳代言人。心理韌性一詞起源於1970年代,最早是學者Norman Garmezy研究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危險因子時,發現有一群因子,可以保護危險族群,減少他們得到心理疾患的機率。同時代另一位學者Emmy Werner也引用類似概念,分析一群出生在精神疾患高風險家庭的兒童,因為具有足夠的心理韌性,因而可以減少生病機會,也減少了青春期的偏差行為,同時也比較容易在成人時期成功。

隨著更多專家投入研究的共識,心理韌性定義逐漸擴大,描述的不再只是單一正向因子或是保護力量,而是描述人在處於威脅、困難,或是災難之中,仍然能運用內外在資源,保持正常適應能力,面對問題的過程(process)。就如同彈簧具有彈性一般,受到壓力被擠縮後,能運用彈性對抗壓力,反彈後恢復原來狀態。心理韌性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壓力時,運用內外在資源來解決問題。

而心理韌性的組成來自生理、心理、與環境資源都有關係。黃彥勳進一步說明如下:

* 生理因素包涵與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活性有關,也和一些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serotonin)、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相關。

* 心理因素則包涵了自我規範的能力、自信、問題解決能力、計畫能力、面對焦慮的能力,和人合作的能力。

* 環境資源則包涵穩定的親情、友情與愛情關係,或是有力的社群連結,以上種種因素綜合起來,形成心理韌性。

民眾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巨大的心理壓力而有焦慮憂鬱等症狀時,建議可以諮詢精神心理專家,尋求心理韌性相關專業的協助。

至於民眾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韌性呢?美國心理學會有以下10點建議:

1. 維持良好的家人、朋友關係
2. 正視危機,勿簡化為單純問題
3. 接受有時周遭環境並非自己一人之力可改變
4. 設立合理可達成的目標
5. 面對困難時需要有決心的行動
6. 培養自信
7. 從長期的角度評估目前的困難
8. 保持樂觀、幽默,並且留意可能的契機
9. 照顧自己的心靈,也別忘記自己的身體,維持穩定的運動習慣。
10. 克服困難後,回顧過程,重新定義自我價值

至於家長如果想培養家中下一代的心理韌性,從現代兒童青少年心理醫學的角度來看,子女的心理韌性會和家長心理韌性息息相關,家長有穩定的心理韌性,子女也會透過言教身教而學習到適當地韌性,另外也會建議家長把握幾個關鍵時期:

1. 懷孕期:孕婦的身心平衡狀態就會影響胎兒的情緒發展,此時配偶、家庭、朋友與工作環境的支持都很重要。

2. 幼兒期:五歲前是基因作用與神經連結發展的重要階段,家長或是其他照顧者持續穩定的呵護、教導,對幼童的生理與心理都有重大的影響。

3. 兒童期與青春期:在父母陪同下,逐步幫助兒童青少年學會探索環境,面對困難,思考問題,並且嘗試解決,問題解決成功時建立自信,失敗時學會面對挫折,或是瞭解自己的極限,重新建立合適的目標。

去年彎腰郵筒風行時,中華郵政更推出特製郵戳「人生嘛,歪腰也無妨」等一系列主題式明信片,受到許多好評,彎腰郵筒更成為105年一月大學學測中,切合時事的作文題目。彎腰郵筒如此風行,除了外型討喜之外,也是因為其觸發了民眾的心聲:因為人生不會永遠是一條筆直的康莊大道,路上難免有風有雨,遇到困難時,發揮心理韌性,「人生嘛,歪腰也無妨」,知道方向在哪裡,能繼續前行就好!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 黃彥勳 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