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調理,幫助控制血糖免煩惱

62歲王女士被診斷糖尿病已有13年,目前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不過最近糖化血色素一直控制不好,西醫師開始建議她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王女士因害怕打針於是前來中醫門診治療,經中醫辨證論治以中藥調理後,糖化血色素從11慢慢下降至7,讓王女士可以繼續用口服藥控制血糖而不用注射胰島素。

隨著人口老化、生活型態及飲食方式的改變,近年來糖尿病已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四名,估計台灣糖尿病患人口已達二百萬。其中,九成以上屬於非胰島素依賴型,又稱第二型糖尿病;這些人當中又因為大多超過四十歲、常於五十五歲以後病發,故稱為成年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全身血管系統的問題,它會帶來慢性併發症包括小血管病變,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末梢神經病變;以及大血管病變,又稱動脈硬化症;因為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

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早期,大部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只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感覺。常見的症狀有1. 口渴且頻尿。2.易飢餓感。3.容易疲勞。4.體重發生變化:罹患了糖尿病,可能會日漸肥胖,可是糖尿病嚴重時,體重會迅即減輕。5.視力減退。6.末稍神經症狀:易有手?痲痺與陣痛感,也有人夜間小腿會抽筋。7.皮膚搔癢。8.傷口不易癒合。9.女性月經異常。10.男性陽萎症狀。當您發現前述的十個症狀已有多數出現時,表示體內糖尿病已有某程度的變化,應儘快就醫診斷與治療。

中醫認為糖尿病屬於消渴病範疇,早在2000多年以前,《黃帝內經》中就有了對本病的詳細記載,稱之為“消渴”或“消癉”。中醫認為消渴病因除體質因素外,有認為過食膏粱厚味、嗜酒、精神因素或房事不節,精虛腎燥誘發消渴。根據臨床觀察,糖尿病的發病因素是綜合的,尤其是嗜酒,喜食膏粱厚味和精神緊張過度三者綜合而發病者較多。

中醫對本病的辨證分型有以下5種,並根據這5個證型選方用藥,往往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1)氣陰兩虛型:症見“三多”症狀(吃多、喝多、尿多),倦怠、消瘦、抵抗力弱、易患感冒、舌質淡黯,治以益氣養陰,如玉泉丸加減。

(2)陰虛火旺型:症見口乾渴、饑餓感,心煩、眠差多夢,大便乾,舌紅,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

(3)燥熱入血型:症見三多症狀或口乾而飲水不多,自覺燥熱感,身癢,牙齦腫痛,唇紅,舌紅,治以清熱養血兼以益氣養陰,如溫清飲加減。

 (4)血瘀型:症見口乾渴、舌質紫暗或舌上有瘀斑、瘀點或身有刺痛,或胸腹內某處疼痛不移,治以降糖活血方加減。

(5)陰陽俱虛型:此型病人多見於晚期糖尿病人,無三多症狀,只有口乾、怕冷、或有浮腫、肢麻、腰酸腿軟、男子有陽痿、或視物不清,視網膜病變,眼底出血等,治以桂附八味地黃丸加減。

除了中藥治療外,針灸也可以緩解併發症。像周圍神經病變,如肢體麻木、疼痛,皮膚燒灼感,可取足三里、曲池、合谷、三陰交、陰陵泉等穴。視網膜病變,可取攢竹、承泣、絲竹空、風池、球後等穴;針灸1個療程共有6次,原則上1週2-3次,大多能收到不錯效果,但每個人達到緩解的時間長短並不相同。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讓人較擔心的是它的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末梢神經病變,讓人痛苦不堪,嚴重時更會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要控制飲食,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飲食方式,不過度操勞,不亂服藥,都有助於糖尿病的治療與預防。
本文作者:員林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陳稼洺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