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再談血管內支架

隨台灣經濟起飛,國人飲食習慣日趨精緻化及西化,冠狀動脈心臟疾病近年來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而且病人數更是逐年成長。而冠狀動脈疾病的治療包括內科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其實,如可早期發現冠狀動脈心血管疾病,可不需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而以置放血管支架這種侵襲性較小的治療方式來治療。

在目前心血管疾病醫學研究領域中,血管支架置放術更是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但是每當心臟科醫師在心導管室,告知病人及家屬,病人因為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或是周邊血管阻塞,必須接受經皮氣球擴張術及血管內支架置放術時,最常聽到的問題是「甚麼是支架?」、「要開刀嗎?」、「可以用多久?」、「多久要換?」等等。

甚麼是血管內支架,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放在血管內的網狀結構物,主要成份為不鏽鋼或是其它合金,而由醫師透過心導管的方式,經由導線的引導下,放入人體血管中,來治療血管阻塞,而支架是沒有使用年限的,不須要更換也無法更換的,但是支架內還是會發生支架內再狹窄而造成血管阻塞,依據所放入血管的位置,血管內支架可分為冠狀動脈及周邊血管用支架,一般而言,周邊血管所用的支架管徑較大也較長,周邊血管包括頸動脈、顱內動脈、腎動脈、鎖骨下動脈、椎動脈、腸骨內動脈、股動脈、均可使用周邊血管支架來治療血管狹窄,當然最重要也是使用最多的還是冠狀動脈支架。

冠狀動脈支架用來治療冠狀動脈狹窄已十年,全世界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次,而臺灣每年也有超過2萬人次,接受冠狀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目前全世界上市的冠狀動脈支架超過50種,而臺灣目前醫師常用者也不下10種,其管徑由最小的2mm到最大的5mm,最短的由7mm到最長的38mm,由操作的醫師根據患者血管病灶的特性而置入不同的支架。

支架設計大體上均為網狀結構,但也有為特殊目的而設計的包覆式支架,當然也有目前全世界最熱烈討論的塗藥式支架,支架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血管經過氣球擴張後發生再狹窄的機率,一般而言支架內再狹窄的機率,大約為20%,但是和病人本身潛在的疾病如糖尿病、病灶位置、血管病灶長度、所置放支架長度有關,通常愈長愈細的支架有較高的再狹窄機會。

而支架內再狹窄的處理,卻是臨床醫師的夢靨,如何擁有不會發生支架內再狹窄的支架,便成為醫師也是病人的夢想。而發生支架內再狹窄的主要原因,便是血管內膜增生,一般認為只要能減少血管內膜增生,便可減少發生支架內再狹窄,而塗藥式支架便是依據此原則而設計,支架上所塗抹的藥物,便是用來抑制血管內膜增生。如此便可減少血管狹窄。而塗藥式支架的發明也被認為心臟科介入性治療的重要里程碑,目前的臨床報告也的確令人振奮,只不過使用及追蹤時間仍短,仍須要更長時間的追蹤,來確定其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目前台灣及美國都只有兩家塗藥式支架上市,但是不久一定會有更多塗藥式支架上市,來幫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療。
本文作者: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啟宏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