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換個角度想,世界大不同

你是否曾在忙碌的生活中,暫時停下腳步,聽聽看你最常對自己說的話是什麼?幼年我們即會發展出自我引導的語言,例如:小朋友跌倒了,會告訴自己,「沒關係,我可以自己爬起來,再去找媽媽」,自我語言可以自我安慰,引導我們下一步驟,面對生活壓力。 

生活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逐漸形成一套自動化的語言面對生活中種種壓力事件,而且我們對腦中的想法深信不疑,這些信念直接影響了我們的情緒以及行為。舉例來說,當主管分配工作給你,你腦中想法是「完蛋了,我一定無法完成!」,可能會導致心情緊張,選擇逃避工作或是拖延工作,若一樣的情境,腦中想法是「太好了,我可以好好表現!」或是「雖然這工作我有些不熟悉,但我可以尋求資源,對我來說真是個不錯的學習機會!」,這樣的想法,較不會產生焦慮情緒,同時也可以激勵自己把握學習機會。相同的情境,不同的想法會帶來極不同的情緒與結果。

當我們陷入憂鬱、焦慮或沮喪情緒中,常常與我們如何思考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讓我們一同來檢視看看是否你也會出現一些讓自己陷入憂鬱的思考模式,而這些思考模式其實與現實環境大不相同。以下列出一些常見思考的偏誤:

1.全有全無的思考:極端的思考方式,眼中所見不是全部都好的,就是全部都很糟,例如:你不陪我逛街,就是不在乎我。
2.貼標籤:不分析與思考問題癥結,就對自己或他人貼上全面、負向的標籤,例如:考試考不好就認為自己是失敗者。 
3.讀心術:你知道別人在想什麼,而且是想和你有關,而且是不好的事情,忽略其他可能性,例如:他一定覺得我工作能力很差勁。
4.負向預言:儘管未來還沒發生,預言自己會很悲慘。例如:上台報告前,預言自己會表現得很糟糕。
5.輕忽或低估自己:正向事情若發生,就認定只是運氣好,或是他人的功勞,永遠和自己的努力和聰慧無關,例如,這個案子我雖然做的不錯,但不代表我是有能力的,只是剛好幸運罷了。
6.以偏概全:將單一事件視為全面的失敗,例如:失戀認為全世界不會有人愛我。 
7.「必須」主義:告訴自己我必須、應該做某些事,使自己感覺被逼迫。「必須」有如一顆大石,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例如:我應該盡全力,我必須當個好人。 

以上簡列了一些常見的認知扭曲,這些思考的偏誤會無聲的出現在我們腦海中,默默影響情緒而不自知,因此仔細的觀察一下,當生活中壓力事件發生時,你怎麼去解釋與思考事件的意義呢? 
你腦中閃過哪些想法?這些想法是否讓你更緊張或沮喪了呢?這想法符合現實嗎?並非要我們完全忽略負面事件,或是逼自己去想,一切都很美好,不需要勉強自己覺得很棒,但我們可以更精準的去思考發生的事件,更中立的去判斷事實,了解自己有許多選擇或方向來處理事件,像偵探或警察般,仔細的留意腦中的想法,並檢視是否這個想法可能過於全有全無,或是輕忽低估了自己,或是無來由的給自己或他人貼上了負面的標籤,讓自己的情緒更加緊張、難過? 
例如:「兒子考試有兩科不及格,他這輩子一定完蛋了」這樣的思考的方式帶來許多焦慮與憤怒,你也可以學習全面的思考「兒子雖然兩科考試不及格,但他平日個性認真,也許他也對考試結果很疑惑,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如何處理,再說就算他不適合唸書,但音樂是他的專長。」,留意自己的認知偏誤與思考方式,避免引發更多的焦慮與憤怒,讓我們可以更中立的判斷與思考,也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多的選擇,掌握情緒。 

「事情沒有好壞,是想法決定了好壞。」 

∼∼莎士比亞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