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胃部切除術後營養照顧

胃切除手術常用來治療胃癌及消化性潰瘍合併有出血、穿孔及阻塞時。常見手術方式有部分胃切除、全胃切除、迷走神經切斷及幽門成形術。依切除部位與胃腸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對胃部的功能有其特定的影響,形成不同的營養問題,影響病人的營養狀態。胃部手術後容易導致的營養相關併發症與營養照護簡介如下:

一、傾食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
是一種複雜的生理反應,在小腸近端因受到大量食物或液體的刺激而引發之症候群。此症狀可能發生在全胃或部分胃切除手術及幽門成形術後,發生率從部份胃切除約5%至全胃    切除術後可高達40%。

依症狀發生與進食時間的間隔,可分為三期:
1.初期:進食後10~20分鐘,患者感覺腹脹及噁心。此期可能是因為食物或液體進入小腸,小腸擴張後而引起,尤其是攝取高濃度的食物,水分更易由循環系統滲到小腸中,此時產生心跳加速、虛弱、眩暈、盜汗,需要坐下或躺下休息。
2.中期:進食後20~60分鐘,病人有腹部氣脹、腹絞痛、腹瀉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醣類及其他食物吸收不良,在腸道中發酵而引起。
3.後期:餐後1~3小時,和反應性低血糖有關,有時稱為消化性低血糖。症狀呈現焦慮、虛弱、出汗、顫抖、饑餓感、注意力無法集中。主因醣類快速水解及吸收,使胰島素分泌量急速增加,引起繼發性血糖降低。

二、傾食症候群飲食照護原則:
1.少量多餐、細嚼慢嚥:因為胃部容量變小,降低每餐的飲食量可避免食物快速進入小腸,產生體液的迅速改變。
2.建議高蛋白、適量脂肪並有充足熱量之飲食以維持體重或是增加體重所需。
3.醣類:以多醣為主要的醣類來源,飲食中應包含水溶性纖維食物,可以增加食物的稠度,減緩在上消化道通過的時間。
4.充足的水分攝取,液體食物最好在餐前或餐後1小時飲用,以減緩固體食物通過的時間。
5.高張性、濃縮甜食應避免攝取,例如:果汁、清涼飲料、西式派、蛋糕等。
6.由於常有乳糖不耐的現象,因此減少或避免使用含乳糖的食品,例如:牛乳、冰淇淋。
7.飲食應提供足夠的維生素及礦物質,須注意鈣的攝取量是否足夠,必要時可補充鈣片。
8.進餐時,可採半坐臥的姿勢,餐後平躺以及避免餐後1小時內活動,可減緩胃排空。

三、體重減輕
造成因素有飲食攝取不足、因情緒的恐懼或焦慮影響進食、上腹部不適症狀、容易飽脹、厭食等,使病人的食物攝取減少。全胃切除患者,體重的流失可達術前的25~30%。

四、吸收不良、脂肪瀉:
傾食症候群是造成吸收不良的主因。由於食物快速排空進入小腸,使得消化不完全,且快速通過腸道,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腸腔內的酵素及細胞接觸,而影響營養素的吸收。接受胃    部切除手術的病人,大約10%會發生脂肪瀉,可能是因胃切除後,迷走神經破壞、或因胃空腸吻合術使胃內容物直接進入空腸,致膽汁及胰液的分泌減少,直接影響脂肪消化而造成脂肪瀉。

因此,建議可採低油飲食,如果擔心熱量攝取不足,可增加主食類(如米飯、麵食、馬鈴    薯) ,水果類,脫脂奶,以補充因脂肪受限制而減少的熱量。

五、貧血
胃部手術後可能由於維生素B12、葉酸、鐵質缺乏導致發生貧血。胃切除後,由於缺乏內在因子,造成維生素B12吸收不良,加上腸道細菌過度繁殖和宿主競爭維生素B12,以致維生素B12缺乏引起惡性貧血,因此全胃切除的病人需要定期注射補充維生素B12。
飲食方面:應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蛋黃、瘦肉、貝類、海藻類、豆類、全穀類、葡萄乾、綠葉蔬菜等。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深綠及黃紅色蔬菜、水果等),可促進鐵的吸收。

不要偏食,每餐盡可能包括肉類、魚或家禽類食物。減少含草酸的食物,以避免與鐵形成不溶性複合物,而降低鐵的吸收。

六、代謝性骨骼疾病
代謝性骨骼疾病常見有骨軟化症、骨質疏鬆症。胃切除病人因傾食症候群造成吸收不良    導致長期脂肪或脂溶性維生素不足或攝食不夠、鈣攝取不足而發生代謝性骨病變,而全胃切除者骨質的流失又比部份胃切除者嚴重。

飲食方面:需注意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如魚肝油、蛋黃、乳酪、魚類、添加維生素D之牛奶與富含鈣質的食物如奶類、魚類(連骨進食)、黃綠色蔬菜、豆類及豆類製品,並有適    當日照,必要時經醫師或營養師評估後給予營養品補充。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