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附子--一線之隔藥與毒

拜電視所賜,帶動了一片藥膳熱。一些向有盛名的中藥當然被人經常掛在口邊,連以前不見經傳的中藥材,也因而得到垂青,就好像附子。附子因為身載劇毒,所以在古時經常被用作殺人工具。那附子的身分,究竟是毒還是藥? 

一如其他帶有毒性的中藥,附子是一種含有劇毒的藥物。如果說凡藥三分毒,那附子之毒,則不止三分。
附子,為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塊根上所附生的塊狀子根,形態宛如兒子附著母親,因而得附子之名。

毛莨科烏頭屬多年生草本,塊根可以藥用,其花色甚美,可供觀賞,在中國分布極廣。烏頭的塊根呈倒圓錐形,常側生一至幾個同形子根,在夏秋天時開花,花瓣呈紫色,因花形呈僧鞋狀,有僧鞋菊之稱,串串垂掛,非常美麗,唯莖葉有毒,根多肉,亦含劇毒。據《國語》載,早在春秋時期,烏頭已有用作毒藥。

烏頭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和充足的陽光,中國的四川    為主產區,湖北及陝西    一帶也有栽種。烏頭多為野生或半野生,也有人工培植,於12月中旬種植,翌年二月左右出苗,七月便有收成,主根入藥稱川烏或是烏頭,側根(子根)入藥稱附子。

附子雖然是中國一種名貴藥材,卻也名列第一類毒藥。中國內地常有人因為服藥不正確或是誤將附子作別種藥材使用而中毒。炒熟了的附子有強身健體之效,但是生附子卻有劇毒,誤服足以致命。使用附子,必須深明陰陽至理及藥物特性。

附子毒從何來?
附子是烏頭的子根,烏頭的塊根含烏頭鹼、次烏頭鹼、新烏頭鹼,這些物質都是毒性很強的雙脂類生物鹼,因此,烏頭和附子作藥用時必須經過炮製,減少總生物鹼及雙脂類生物鹼的含量,降低毒性。因為附子必須經過炮製,所以有不同加工而成的鹽附子、黑附子和白附子。

鹽附子
呈圓錐形,長4-7cm,表面灰黑色,以鹽浸泡,每日取出曬晾,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霜,體質變硬。橫切面為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層環紋,環紋內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鹹而麻。

黑附子
又稱黑順片,先以水溶液浸泡數日,再連同浸液煮至透心,以縱紋切片,再用水浸漂,以調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然後蒸至出現油面,烘至半乾後曬乾,再烘乾。氣微而淡。

白附子
又稱白順片。浸水數日,連同浸液煮透,除去外皮,縱切成厚片,以水浸漂,蒸透後曬至半乾,以硫磺熏後再曬乾。

性味歸經與功能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純陽無陰,燥烈有毒。歸心、腎、脾經。功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用於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痺痛。具有溫補脾腎,助陽引水,逐寒袪濕,溫經止痛的功效。

附子是臨床上的常用藥,生附子是極毒藥,常用量與中用量相當接近,必須嚴格掌握。東漢的張仲景可說是應用附子的專家,在他的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附子方多達30多個,其中有四逆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附子湯、附子瀉心湯、大黃附子湯等。張仲景以生附子回陽救逆,以炮附子用於溫經扶陽、散寒除濕。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創溫脾湯,將附子、大黃、人參、乾薑、甘草共組一方,功在溫補脾陽,攻下冷積。宋代陳自明《婦人良方大全》中的參附湯,為回陽固脫的代表方劑,是搶救心力衰竭的主方。另外,以生附子、生川烏、生南星、木香等組成的三生飲,則是治療中風偏癱的名方。

明代陶華在《傷寒六書》中立回陽救逆湯,方中既有回陽救逆的附子、乾薑、肉桂,又有益氣生脈的人參、五味子及炙甘草,另加麝香以增強附子的溫通開竅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附子附方下記錄了可以治療的104種病證。附子藥用價值之廣,可想而知。

附子含有烏頭鹼等生物鹼,這些物質有強心、利尿、興奮迷走神經中樞及消炎鎮痛的作用,但毒性大,且主要是對神經與心臟的損害。中毒的原因是生用、過量及飲用附子。中毒徵狀多見唇、舌及肢體麻痺,繼而是惡心嘔吐,煩躁不安,進而昏迷,四肢及頸肌肉痙攣,呼吸急促,肢冷脈弱,血壓及體溫下降,嚴重者可致死。

中醫方劑的解附子毒方以金銀花、綠豆、生甘草,水煎內服。不過,若是在現今醫療方便的社會,附子中毒時必須送院,不要自己嘗試解毒。

避免附子中毒

必須使用經過炮製的附子,不要用生品。
不要隨便食用含有附子的藥方,特別是含有烏頭的中成藥。
切勿過量用藥。張仲景用附子時大約分為三等用量:取附子溫經散寒止痛時,用量較多;溫補腎陽時,用量較少,而用於寒熱夾雜,蟲積寒聚時,用量可輕可重。所以,用附子除了因人還須因病,萬不能一條藥方給予所有病人。
大劑量用附子時,必須先以水煎1-3小時以上,再入其他藥物同煎。因為附子經長時間煎煮後,烏頭鹼水解為烏頭原鹼,毒性顯著降低,但其強心成分經煎煮後卻不會被破壞。
附子與乾薑、甘草同煎,生物鹼發生化學變化,毒性大大減低。
誰不能用?

中醫對使用附子十分小心,不是隨便可用,以下是用附子十禁:

1.臉紅赤者不用
2.舌質紅、苔黃不用。
3.譫語煩躁者不用
4.尿少色赤不用
5.脈數有力不用
6.有嚴重肝腎疾患及心肌疾患病人勿用
7.體質衰弱、陰虛內熱者勿用。
8.妊娠女性勿用
9.心房室傳導阻滯者勿用
10.不能與半夏、白及、貝母同用。
本文作者:撰文:潘君亮 鳴謝:高錦明教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