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認識公眾電擊器(PUBLICAED)

台灣每年約有2萬人到院前心跳停止,存活率卻僅有1%,若能在心臟病發時,施行心肺復甦術(CPR)急救外,即時給予「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電擊,將可望提高急救成功率,救回更多性命。心臟猝死會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身上;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心室顫動,這就像游泳選手在泳池內突然出現腳抽筋一樣,選手可能無法打水前進,心臟抽筋則是心臟無法打出血液到全身,此時病患就會很快的邁入死亡。而這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電擊除顫。

有鑒於社會上時有所聞有人運動時猝死、海水浴場溺死及公眾場合突然倒下的新聞事件,立法院去年通過了緊急醫療救護法,公共場所須強制設置「自動體外心臟電擊除顫器(AED)」,今年被視為「公眾AED裝置元年」。對心臟停止的病患,「時間就是搶救關鍵」,台灣若能廣泛鋪設AED,應能提高心臟猝死病患的存活機率。國外資料也顯示,發生心臟猝死狀況時,若能在一分鐘內給予電擊,心臟恢復正常節律的成功機率高達九成;但每延遲一分鐘,生存機率就減少百分之七到十。

設置公眾AED可遵循「三高一遠」原則,即在「高密度、高風險、高效益、醫療偏遠」的地方裝置。公共場所人潮多,是裝置AED最迫切的地方,例如機場、捷運站、高鐵站、火車站、學校等地;裝置AED的公共場所目前包括桃園機場裝置五十二台,松山機場十六台、高雄機場八台,高鐵八個車站各配置一台,高速公路十四個休息區、台北車站也都裝了公眾AED。司馬庫斯等偏鄉都能看到AED的影子。在各級學校中,台灣大學已裝置六十多台AED,數目最多,成功大學裝了九台,清華大學八台。其中,台大是目前全台AED「密度」最高的場所。

鑒於一般民眾對於口對口人工呼吸皆有排斥及疑慮是否有傳染病可能的原因,衛生署緊急醫療諮議小組將原來的急救流程「叫叫CABD」去除了呼吸的部分,精簡為「叫叫CD」(叫喚患者、呼叫119、施行CPR、使用AED電擊)的「民眾簡易版急救課程」,並廣為推廣。希望透過人人都敢於「叫叫CD」,讓拯救生命不再留下遺憾。

但非醫護人員為了救人使用AED等緊急救護設備,一旦不慎造成傷害甚至死亡,是否能因其動機良善而免除相關刑責及賠償責任呢?民法第150條早有規定,「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上急迫之危險所為之行為,不負損害賠償之責。」;刑法第24條規定,「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緊急醫療救護法》第14條之2,通過非醫護人員基於必要使用AED等緊急救護設備救人「除罪化」(醫護人員於非工作時間亦適用)的立法,都鼓勵民眾可以使用適合的急救設備並勇於伸出援手。

說了這麼多,當然還是要來介紹AED的使用方法,「蘋果公司的平板電腦叫『iPad』,操作AED口訣則是『oPad』!」這四個英文字母分別是: 

一、「open(開機)」:打開AED外袋並取出主機,按下開機按鈕。

二、「patch(貼電擊片)」:將電擊片取出,參照電擊片上的圖示,分別貼在右邊鎖骨下方、以及左邊心尖(腰部以上肋骨的位置),並確認電擊片接上AED主機;建議由旁人協助貼電擊片,急救者仍必須繼續為病患進行心肺復甦術。 

三、「analysis(分析)」:電擊片貼妥、接上主機後,AED會自動分析患者心律,測得心室纖維顫動或無脈搏的心室頻脈才能電擊,如果患者心律穩定或已確定死亡,AED都不會電擊。

四、「defibrillator(開始電擊)」:如果主機判斷可電擊,會發出語音指示急救者停止CPR,這時即可按壓主機上發亮的電擊鈕;電擊後還要持續為患者CPR,每兩分鐘AED會自動重新分析,研判是否需要再電擊。

AED又叫『傻瓜電擊器』,不怕你不會用,只怕你不敢拿出來用!AED操作步驟非常簡單,有清楚圖示及中文語音,一般人只要照著做就好,還會自動判斷病患狀況能否電擊,根本不必擔心「電錯人」,因此急救時刻別想太多,拿AED出來用就對了。不過要請注意幾個小地方,使用AED須避開病患皮下的心律調整器,電擊片也要直接黏在皮膚上,不能有膏藥或酸痛貼布阻隔,遇到溺水或大雨造成病患皮膚潮濕的話,最好先將貼電擊片的部位稍微擦乾再貼,如果體毛太濃密,則建議先刮除體毛後再貼片。

急救實例:桃園機場裝置AED後,去年九月中旬就曾成功搶救旅客生命,一位六十歲的大陸籍女姓旅客,在第二航廈登機前突然心臟病發作,透過利用AED急救,幸運地及時恢復生命跡象,後轉送醫院治療。

台灣高鐵台中站,該站在民國100百年6月就購置AED設於2樓大廳,其間動用過2次,一次透過機器偵測患者沒有電擊的需要,另一次成功出擊,救了一名青壯年男性,經送醫後這名男子康復出院。
本文作者:三軍總醫院 急診部 林清翔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