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0到3歲幼兒 輕鬆看牙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貝健康快樂長大,口腔健康是關鍵,如何輕鬆維持寶貝口腔健康,讓寶貝免於牙痛惡夢,是許多父母都很想知道的。牙醫師建議父母,可以在孩子一歲時,安排接受牙醫師口腔檢查,有助孩子擁有一口好牙。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牙科醫師林慧青說,0到3歲的幼兒,從肢體動作到認知、行為等許多發展都尚未成熟,很多基本生活技能都需要家長協助。對於幼兒口腔健康的維持,

父母正確觀念很重要,她提出以下幾點分享:

一、乳牙照顧好,恆牙才容易照顧得好。良好維持乳牙,可以讓幼兒有較佳的咀嚼、發音,美觀…等功能。乳牙齲齒,細菌也會傳染到恆牙,影響恆牙發育。在兒童時期,就讓幼兒養成重視牙齒保健的習慣,在恆牙長出以後,就容易保有恆牙健康。

二、0到3歲,一直到6歲,孩子口腔清潔主要來自於主要照顧者的幫助。這個階段的幼兒,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可以利用這個情況,教導幼兒正確口腔清潔習慣。但是,此時口腔清潔的責任,還是落在主要照顧者身上,建議作法為,白天可以讓幼兒模仿家長潔牙動作,但每日一次徹底的口腔清潔,由家長為孩子施行。

三、不要等到牙痛才帶孩子看牙醫。幼兒看牙觀念,更應該要像保養車子一樣,若每次就診時,只需要幫小朋友進行刷牙及塗氟等保健的處置,也代表幼兒口腔很健康。在牙痛時才看牙醫,容易讓孩子對牙痛與看牙醫產生連結,進而對看牙預先產生恐懼,而減少就醫時的配合程度。如果在牙痛就醫之前,幼兒對牙醫師及相關診察環境有印象,知道牙醫師可以幫忙自己,可稍稍減輕幼兒對陌生醫療的恐懼。而且,早期且定期檢查,也可在牙齒疾病的早期介入適合的口腔保健調整,減緩惡化速度。

四、平時不以看醫生來恐嚇孩子。若主要照顧者本身對看牙有恐懼感,應避免在孩子面前強化該恐懼感,改以較正向的心態表現。從另一方面來說,若家長自己的口腔保健做得愈好,幼兒齲齒情形也會愈少。
    
林慧青強調,正確就診觀念也很重要,家長可以選擇在孩子1歲左右,帶孩子前往牙醫診所進行口腔檢查。此時,牙醫師可以為父母檢視孩子的居家照顧習慣,如清潔習慣、飲食習慣等,是否需要調整。並視孩子的配合程度,為孩子進行口腔健康檢查,如萌牙順序、口腔不良習慣等。如果發現孩子已經出現齲齒或其他牙科疾病需要進一步的治療時,一些讓治療效果較好的正確觀念有:
一、約診在幼兒精神好時就醫。讓小朋友一早就進行看診,是個不錯的建議。牙科治療是需要小小患者配合的活動,肚子餓或想睡覺的幼兒,較容易鬧脾氣而不願意配合。慌亂而急迫的情境,也容易造成幼兒恐懼,而更難學習配合陌生指令。
二、家長與醫師合作,調整幼兒不良口腔習慣,有時比治療本身更有用。治療完成,能恢復幼兒牙齒在口腔的功能,但牙齒健康是需要維持的。必須找出牙齒生病原因,並試著改正。
三、牙醫師需要和幼兒建立良好關係及直接溝通。在0到3歲的幼兒,不一定可以了解大人在說些什麼,也太不懂什麼是正確的,此時牙醫師會用引導的方式,來讓小小朋友配合就醫,包括鼓勵手法和提高音量等。在相互認識後,家長可以試著給小小朋友和醫師一些空間,來進行直接溝通,讓小小朋友能直接配合醫師指令。
四、學習配合中的幼兒,也需要時間來減少對醫師、環境與治療的陌生感與恐懼感。0到3歲的幼兒在患病時,常常無法立即配合牙醫師指令接受完整治療,在就診時哭鬧,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幼兒需要時間認同讓陌生人為他刷牙,為他進行較長時間治療。家長可以視幼兒個性,與和醫師互動情形,了解孩子是否有能力在門診接受複雜治療。保護小朋友就診時的安全是重要的。
    
幼兒最常見的牙科問題為齲齒。與其面對孩子不適與繁複的就醫流程,預防相對來的簡單。林慧青表示,預防齲齒可從三大方向著手,包括確實潔牙、調整含糖食物攝取,以及合宜使用氟化物。她建議,協助幼兒清潔牙齒時,可讓幼兒斜躺在主要照顧者的腿上,除了方便讓家長為其刷牙,也讓幼兒習慣躺著看牙的姿勢。刷牙時,可使用水平前後的橫刷法,咬合面要加強。力道要輕柔,特別是不要把牙刷放太靠喉嚨處。幼兒熟悉前,不一定要使用牙膏。沒有明顯牙縫的幼兒,要使用牙線或牙線棒協助牙縫清潔。
    
林慧青最後強調,及時檢查是需要的,對於0到3歲的幼兒,初期牙科疾病比較容易在門診處理。如果問題比較複雜的牙科疾病,或是幼兒個性或配合能力在家長居家啟發、臨床醫師引導後,仍無法接受較長時間的治療時,約束板輔助治療或評估手術房治療將會被建議。面對齲齒風險高的幼兒,二到三個月的追蹤是需要的,直到齲齒風險評估落至低風險族群,才恢復到每半年定期追蹤。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中興院區 牙科 林慧青 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