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皮膚的違章建築 皮膚息肉

皮膚科門診時常遇到產後婦女主述懷孕時脖子開始出現一顆顆的肉芽,呈現膚色或黑褐色,病人總是很擔心,問我這是甚麼?會不會傳染?是不是洗澡洗不乾淨造成的?這些小突起大部分沒有症狀,不痛不癢,常是意外發現的。也有病人是太太幫先生打領帶時無意間發現而帶先生來求診,少部分則是皮膚息肉不小心扭轉或摩擦出血而求診。

這些突出皮膚的小肉芽,我們稱做皮膚息肉,其實並不是懷孕婦女的專利。

皮膚息肉:有些人把它稱作「猴子」、台語俗稱「懶散肉」。醫學學名是「皮膚贅疣」或「軟纖維瘤」, 它是因為真皮層的纖維組織過度增生的結果,其實就是贅生的皮膚突出,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疾病,算皮膚良性增生,並沒有惡性變化傾向,這一點和大腸息肉不同,同時也沒有傳染性。

古老阿嬤流傳的處理方法, 會用頭髮綁住這些小息肉想讓它死掉脫落,但通常沒有效,不但病灶發炎,紅腫熱痛,嚴重的甚至會引發細菌感染。有些人則嘗試用手直接扭下這些病灶,但常血流不止,或不小心連皮也撕破,留下疤痕。

皮膚息肉

外觀:呈膚色、棕黃色或黑褐色、小至針尖大,大至花生米大小的柔軟腫瘤。數量從一顆到數百顆都有可能。會隨著年紀會慢慢變大, 數目變多。有的息肉會有長柄連接到皮膚,形似香菇, 有的則沒有柄,貼附在皮膚表面上。
通常單一顆多有柄,體積較大,多發性通常較小顆。

好發區域:息肉最好發的位置在頸部和腋下,其他較常發生的地方如鼠蹊部皺摺,上下眼皮,胸前,尤其女性乳房下方,整個來說,息肉好發於容易摩擦的鬆弛皮膚。

好發族群:大多數好發年紀為中年到老年,懷孕婦女,肥胖的人,但有時小孩子也會有。

原因:原因不明,與個人體質(家族遺傳體質因素) 有很大的關係、肥胖、荷爾蒙(懷孕時容易長)、易摩擦之部位等有關。目前大多數醫師觀察到很多病患體重迅速增加或糖尿病新陳代謝疾患者等等,比較會長皮膚息肉。還有一些患有黑色棘皮病的病人,也會在黑色絨毛樣皮膚上長出皮膚贅疣物。

治療方式

息肉的治療和息肉形態有關,處理方法也不同,需給醫師做專業的評估。大顆的息肉(可以像鴿蛋一樣大),我們建議以手術切除,因為大顆息肉大多有柄,可能因為扭轉造成血管突然阻塞,疼痛不已,甚至壞死。小息肉可以只是單純美觀問題,不治療,觀察即可,並不會有惡性變化的趨向。但因突出皮膚表面易受摩擦, 或是戴項鍊、穿衣服會勾到,治療可以手術剪、液態氮冷凍治療、或電燒,就可以馬上去除,冷凍治療和電燒常留下色素沉澱, 要假以時日才能慢慢淡掉。

現代治療可依據不同息肉種類, 施以不同汽化式磨皮性雷射,如鉺雅克雷射或二氧化碳雷射,可以精準去除病灶,術後恢復較迅速與美觀。

去除病灶後,該處再長的機率不高,但有此種體質的人會在其他皮膚處再長新的息肉,如同大樓建築需定期清洗外牆,有皮膚息肉體質的病人可每一至兩年定期清理,建議加上運動、飲食,控制體重於正常範圍內,也會減少新生皮膚贅疣物的機率。

如果是單純的皮膚息肉並沒有危害,但民眾可能無法自行判斷這是不是息肉,難就難在有些皮膚病,像是脂漏性角化症,尋常疣、扁平疣或皮膚惡性腫瘤,有時候也長得很像皮膚息肉。皮膚上出現不明增生,建議還是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經過臨床仔細檢查,才能獲得正確診斷與治療,以免延誤就診時機,得不償失。
本文作者:臺安醫院皮膚科主任 陳眉穎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