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口腔問題∼口苦、口淡、口臭、嘴破、磨牙 中醫各個擊破

口腔的問題十分常見,像是口中老是有苦苦淡淡之感,以及嘴巴破、口臭、夜間磨牙等等。這些問題雖然都不是疾病,但會造成日常生活上的不適與困擾,往往也是身體出了狀況的前兆。一般人以為這些口腔問題一定是上火所致,因而自行吃些退火食品,其實這是以訛傳訛的錯誤觀念。中醫老祖宗早在一兩千年前對此就有詳細論述,本文從中醫觀點針對常見的口腔問題加以解答,並提出相關對策。  

俗話説:「鼻聞香臭,舌嘗五味」,如果有一天我們吃什麼東西都味同嚼蠟,生活將失去很多樂趣。相反的,如果口中經常感覺有異味,例如泛酸、口苦、口淡等等,也不可大意,因為這種現象常與疾病有關。中醫的口腔保健注重整體觀念,口齒是人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須重視先天之本和後天之本,辨證而後論治,方得周全。

口苦∼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現代人壓力大,常有門診病人抱怨口中苦苦的,輕微的是只有早上起來比較明顯,嚴重者則會持續一整天。口苦一詞,首見於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痿論》:「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靈樞.四時氣篇》:「膽液泄則口苦」;《靈樞.邪氣臟府病形篇》:「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意即口苦源於壓力,主要是肝熱造成膽汁上溢所致。

很多人以為此處所稱的「肝」是人體的肝臟,口苦代表肝臟發炎或肝臟不好,所以要求醫師幫忙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其實中醫所指的「肝」,大部分是涵蓋神經內分泌的範圍,而肝熱簡單來說,是神經功能太過亢進的意思。
                                                            

原因

•工作壓力大、精神情緒緊張,導致肝膽鬱火內蘊,疏泄失職,膽氣上溢而口苦。
•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常吃宵夜及辛辣食物,損傷腸胃功能,食物停留時間過長,產生濕熱而口苦。

臟腑歸經

肝膽
脾胃

治療

臨床常用疏肝利膽、清熱利濕法調治。方選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黃連溫膽湯。

食療

菊花薏米冬瓜糖水:
菊花15g,薏米30g,冬瓜100g,白糖15g,加水先煮菊花、薏米30分鐘,去二藥留汁,再放入冬瓜煮湯,湯成加入白糖。

保健

•保持心情平和愉快,不可急躁或過度抑鬱,是防治此病的關鍵。
•少吃辛辣、油煎、燒烤等燥熱之品,應以清涼為主,可多進食清涼湯水,並忌酒醇甘肥之物。


口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口淡是指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內發淡而嘗不出食物的味道,無論吃美味大餐還是清粥小菜,都覺得索然無味,甚至沒吃東西時也感口淡,一般還會伴隨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黃帝內經》提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榖矣」,中醫認為人的味覺與脾胃功能有關,口淡無味多因脾胃失調所致,有些人試圖藉由吃辛辣重口味的食物來提味,但反而會造成腸胃功能的負擔。
                                                           

原因

    •感冒、吃入不潔食物、大吐大瀉過後,或其 他慢性病等原因,致使脾胃氣虛,運化轉輸 失職而口淡。 
    •飲食不節制,長期吃冰或冷飲,損傷脾胃, 濕阻中焦而口淡。

臟腑歸經

脾胃

治療

•脾胃虛弱者,治宜益氣健脾和胃。方選六君子湯。
•濕阻中焦者,治宜芳香化濁,醒脾化濕。方選藿朴夏苓湯、三仁湯等。

食療

•多食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清淡食物,如白蘿蔔、蔥、薑、白果、紅豆、山藥、白扁豆等。
山藥大棗飲
將山藥、大棗各10g放在水中煮半小時,每天飲200c.c左右,口內無味、納穀不香的情況會漸漸改善。

保健

•遠離潮濕,多參加各種戶外活動,多聽輕鬆音樂,以動養神。
•少吃甜黏油膩之品,少喝啤酒、冷飲等助濕之品。


口臭∼不是病?臭起來要人命!

口臭會影響工作與人際關係,帶來無比困擾。口臭又分為單純性口臭和繼發性口臭,單純性口臭的病因較單純,檢查若無其他疾病,辨證論治即可;繼發性口臭多起因於某種疾病,一旦將原發疾病根除,口臭也會隨之好轉。口腔疾病(如:牙齦炎、牙周炎、蛀牙等)、鼻咽部疾病(如:萎縮性鼻炎、鼻竇炎、扁桃腺炎等),或某些全身性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部感染、腸胃疾病、糖尿病等),常會伴隨口臭。
                                                           

原因

•有溫熱病或口瘡、牙宣(牙周病)等,或愛吃辛辣厚味,致生內熱,火熱上蒸。
      • 飲食失節,腸胃失運,宿食停滯,遂成食積。
    • 多見於肺熱、肺癰,痰熱壅肺,灼傷氣血,瘀結成癰,血敗為膿。

臟腑歸經

脾胃

治療

•胃熱上蒸者,治宜清胃泄熱,可用清胃散;若兼便秘腑實,宜用涼膈散。
      •腸胃食積者,治宜消積導滯。方選保和丸、枳實導滯丸。
    •痰熱壅肺者,治宜清肺化痰。方選千金葦莖湯、瀉白散。

食療

•選用低脂、低糖食物,蛋白質不宜攝取過量。
      •動物性葷食需減少,應選擇富含纖維素的植物性食物,如:番薯、玉米、蘿蔔、黃瓜、南瓜、白菜等。
      •多食粗糧,少食精細食品。

保健

•有口臭者平時飲食宜清淡,應多喝水、多吃新鮮蔬菜和各種水果。忌菸酒及辛辣刺激、油炸食物,以及會產生異味的蔥蒜等。
      •保持口腔衛生,早晚正確刷牙。可咀嚼口香糖、用小蘇打水或茶水漱口。


口味異常看過來∼還要注意以下問題喔!

1.口味異常與年齡、情緒、飲食、口腔衛生等諸多因素有關,尤其是吸菸或過量飲酒的人更易如此。
2.一般人過度疲勞或睡眠品質不佳,也會有短暫而輕度的味覺異常,通常不需治療,休息後會自行消失。
3.服用某些藥物也會導致各種味覺異常,停藥後會消失。
4.單憑味覺異常不能瞭解疾病全貌,還要綜合其他症狀來辨證論治。
5.刺激性及過冷過熱的食物可能破壞舌面的味蕾,影響味覺神經,使口味越吃越重。可試著改變食物種類及烹調方式,從色、香來刺激食慾。另外,每餐不要吃得過飽,進食時充分咀嚼,增加食物與味蕾的接觸。
6.不良的飲食習慣除了混亂味覺,還會加速鋅的流失,而鋅是唾液中味覺素的成分之一,長期缺鋅會影響味蕾的生長,導致嘗不出飯菜的滋味。

方法:
每天補充鋅約15mg,可以預防味覺障礙。含鋅最多的食物是牡蠣,每100g含鋅40-70mg。小魚、綠茶、可可、芝麻、杏仁、海藻、黑米、蛋黃、動物肝臟等,也是含鋅量較高的食物。

嘴巴破洞∼未必是上火,別在傷口上散鹽

很多人都長過口瘡,口瘡即口腔潰瘍,除了局部非常疼痛、食不下嚥外,嘴唇也會紅腫乾裂,嚴重時還伴有全身的症狀,如低熱、局部淋巴結腫大等,一般要7天左右才會完全消失,嚴重者會多處齊發,甚至反覆發作。一般民眾會認為口瘡就是上火,猛喝青草茶來退火,其實口瘡原因很多,若一昧吃降火氣的東西,將會造成反效果。

誘發口瘡的因素很多,當感冒、消化不良、精神緊張鬱悶時,免疫力下降,就會導致口瘡發作。另外,缺乏微量元素如鋅、鐵、葉酸、維生素B12等,也會降低免疫功能,增加長口瘡的機率,所以口瘡和免疫力有很密切的關係。

清朝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一書寫到:「臟腑積熱則口糜。口糜者,口瘡糜爛也。心熱亦口糜,口瘡多赤;肺熱亦口糜,口瘡多白;膀胱移熱於小腸亦口糜;三焦火盛亦口糜;中焦氣不足,虛火上泛亦口穈;服涼藥不效,陰虧火泛亦口糜;內熱亦口糜。」可見在中醫觀點,不少原因都會引起口瘡,若是實火,要看在哪一個臟腑,而虛火也有可能,像氣虛、陰虛都會導致,不能一概用「上火」來解釋,治療對策也要隨病因而異。
                                                           

原因

•口瘡多在秋季及季節交替時易發作,主因為感受燥火兩邪。燥邪易傷津液,導致口乾舌燥;而火為陽邪、其性炎上,故局部會有灼熱刺痛感。
      •過食辛辣肥厚之品或偏食,致脾胃積熱,循經上攻,薰蒸口舌。
      •思考過度,心煩睡不著,鬱而化火,心火亢盛,上炎熏灼口舌;或長期抑鬱,無處發洩,肝鬱氣滯,鬱而化火,暗耗陰血。月經將行之時,氣鬱更甚,肝火旺盛,上灼口舌。
      •長期熬夜導致陰液不足,或久病陰損,虛火內生。
      •操勞過度或久病,脾氣虛損,水濕上漬口舌,而致口瘡;更有甚者,濕熱相結,亦可發為口瘡。
    •先天稟賦不足,或久服寒涼食物或藥物,寒濕內盛,致口舌生瘡。

臟腑歸經





治療

•胃火者,治宜清瀉胃火。方選涼膈散、瀉黃散。
      •肝火者,治宜疏肝瀉火。方選加味逍遙散。
      •陰虛火旺者,治宜滋陰清火。方選甘露飲、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知柏地黃湯。
      •脾胃虛弱者,治宜益氣健脾和胃。方選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或黃耆建中湯。
    •濕阻中焦者,治宜芳香化濁健脾益氣。方選藿朴夏苓湯、三仁湯、甘露消毒丹。

食療

•營養要均衡,尤其是維生素B群、維生素C以及鋅、鐵等微量元素不能少。
      •實火者可多食用水果如梨、荸薺、芹菜、菊花茶等。
      •大便秘結者,每天早晨飲用淡鹽水或蜂蜜水1杯,有助於通便瀉火
      •濕阻中焦者,飲用淡茶,可利濕清熱。

保健

•良好的情緒狀態和生活習慣對於預防口瘡很重要。首先要忌酒、溫熱、辛辣、油膩之品。二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機械性磨擦,如假牙或魚蝦蟹等粗糙食物會損傷黏膜。工作壓力過大、生活不規律、心情鬱悶者,需避免過度疲勞或熬夜而傷神動火,應保持心情舒暢以防鬱而化火,調整好睡眠,避免失眠而引動心火,對口瘡的復原均有益處。
      •「日行8000步,夜眠8小時,三餐8種菜,不少8杯水」,不僅能遠離口瘡,還會遠離其它疾病,永保健康。


磨牙∼睡得咬牙切齒,夜夜驚醒枕邊人

磨牙是睡眠時咀嚼肌節律性收縮,引起牙齒上下相磨切並發出聲響的症狀,往往只有一起睡覺的人才會察覺,本人則對自己磨牙狀況一無所知,但有時隔日會出現下頷疼痛難張口、頭痛,甚至牙齒損傷等症狀。隋朝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到:「囓齒者,是睡眠而相磨切也。此由血虛,風邪客於牙車筋脈之間,故因睡眠氣息喘而邪動,引其筋脈,故上下齒相磨切有聲,謂之囓齒。」
                                                           

原因

•白天壓力大或精神受刺激,大腦皮質過度興奮,產生肝火,循經上擾心神而磨牙。
      •宵夜吃太飽或嗜食烤炸辣等食物,產生胃火,或脾胃停滯不化,引起磨牙。
      •小兒蛔蟲病,因體內蛔蟲產生的代謝廢物,引起神經症狀而磨牙。

臟腑歸經


      脾胃
      心

治療

•肝火者,治宜清泄肝火。方選四逆散或加味逍遙散。
      •胃火者,治宜清泄胃火。方選清胃散。
    •飲食積滯者,治宜消食導滯和中法。方選保和丸加胡黃連內服,或枳實導滯丸加減。

食療

試著每晚睡前吃1片陳皮,或陳皮泡水喝,連吃2-3天,可治小兒及成人夜間磨牙,早期剛剛發生時尤其有效。

保健

•睡前盡量放鬆,少看電視,避免吸菸和興奮性食品(如:咖啡、巧克力、可樂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或食物)。可適當的做做體操、泡熱水澡、聽輕音樂等。
      •熱敷上下顎,鬆弛咬合肌肉,可減少頭痛發生率。
      •保持正確姿勢,因彎腰駝背也會導致磨牙。
      •晚餐不要吃得過飽,睡前一定要刷牙。


健牙有道∼清晨叩齒36,到老牙齒不會落

「叩齒吞津保健法」是中國古代養生術之一。古人說:「齒為筋骨之余,宜常叩擊,使筋骨活動,心神清爽。」意即齒健則身健長壽。東晉醫家葛洪在《抱樸子•雜應》提出:「或問堅齒之道……清晨建齒三百過者,永不搖動。」南北朝文學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說:「吾嘗患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樸子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

從葛洪到顏之推,中間已隔兩百多年,此法能流傳下來並被名人驗證,可見確有療效,之後的蘇東坡及乾隆皇帝也力行叩齒法。

方法:
1.每天早上剛醒來和臨睡前,精神放鬆,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默念叩擊。
2.先叩臼齒,再叩門牙;輕重交替,節奏有致。
3.終結時,再輔以「赤龍(舌頭)攪海,漱津勻吞」則效果更佳。
4.剛開始時輕叩十幾下,之後逐漸增加叩擊次數和力量,達到每次叩擊50次左右。
此法能增強牙周組織纖維結構的堅固,促進牙齦及臉部血液循環,使牙齒保持堅固。叩齒後咽下唾液也有利於養生。
本文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 李湘萍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