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下背痛之腰椎手術治療面面觀

下背痛在門急診很常見,在此將重點放在因脊椎病變所產生的下背痛上,進而討論脊椎手術的進展。下背痛有時會合併有神經根受到壓迫的症狀,亦即會有大腿、小腿和腳麻痛與下肢無力情形。文獻報告指出,國人約有60~80%的人一生中會經歷下背痛,其成因很多,此僅就神經外科門診最常見的提出討論,包括腰椎椎間盤突出、腰椎退化性關節病變合併神經根病變、腰椎滑脫合併神經根病變。

下背痛的處理首重正確診斷,這可從下面幾點著手,來作鑑別診斷:

病史:

下背痛發作之時間有多久?誘發因素為何?有無外傷或運動傷害?是否長期不良姿勢?疼痛時緩解之因素?工作或白天是否較痛?有無其他症狀,如血尿、腹痛、經期、懷孕或骨質疏鬆等?

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

疼痛位置在何處?疼痛是否往大腿、小腿、腳背延伸?疼痛之分布是否屬於腰椎神經根之支配範圍?神經根支配之肌肉力量是否減弱?肌腱反射是否正常?是否影響排尿或排便之自主神經系統?

肌電圖和神經傳導檢查:

提供功能性檢查,根據細針在肌肉內或神經間電位變化和傳導速率,了解神經或神經根之病變。

影像學檢查:

X光檢查:可評估脊椎骨之退化,有無脫位或鬆動,或是骨折;脊椎電腦斷層掃描:可提供脊椎骨之解剖結構;脊髓攝影:根據顯影劑在脊髓腔內之流動,觀察神經根之病變。

磁振共振造影:

對於軟組織之細節極為清晰,可說是目前診斷神經病變最佳工具,但容易受金屬之干擾。

根據詳細檢查後,要仔細判讀,然後下結論,做正確的診斷,與病人和家屬討論病情,選擇最好的治療模式。

接下來要談的是常見的腰部椎間盤突出症,由於椎間盤周邊的纖維環破裂,導致中間的髓核向後突出,刺激周圍的神經末梢,而產生局部下背痛,一開始多只有單側疼痛,若壓迫到神經根則會引起坐骨神經痛,此時疼痛或痠麻的感覺,往往會延伸到小腿或足部。在年輕人引起下背痛、甚至導致坐骨神經痛的疾病中,本病占很大比例。

剛開始時,多半是抬重物或每一特定動作突然發生背部劇痛,患者多認為是閃了腰,休息幾天就沒事,但疼痛卻慢慢地由下背部擴散到臀部,大腿外或後側,甚至延伸到小腿或足背或足底部。

對於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可先使用藥物與物理治療,但對保守性治療反應不良,或有大小便失禁等神經壓迫症狀,就應考慮脊椎外科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治療模式,有傳統腰椎間盤切除手術、顯微腰椎間盤切除手術、內視鏡腰椎間盤切除手術。腰椎間盤切除手術後的空間,可選擇人工椎間盤來填補或使用鈦金屬支撐物來填充。

內視鏡腰椎間盤切除手術是未來發展趨勢,是很不錯的另一種選擇,有以下優點:只需局部麻醉,免去全身麻醉的危險及不便,傷口僅約1公分,不必拆線,不必切開肌肉,不必做椎板骨切除,維持正常脊椎穩定性,手術時間短,不到一個小時,術後沒有劇烈疼痛,不必打止痛針或做嗎啡疼痛控制,術後可自行走下手術台立即行動,不必整日臥床或插尿管,不必穿背架,恢復時間明顯減少。可安排門診手術,不需住院,但這種手術方式也有其限制與缺點。本科也積極發展這項手術技術,並已有相當成果,為病患提供更好的選擇與治療品質。

再來談談年紀較大者較常罹患的腰椎退化性關節炎,因為老化過程、不當過度使用、或先前有外傷所造成,病患休息太久或運動太久都會加重症狀,往往一大早起床就會有明顯下背疼痛與僵硬感。

腰椎退化性關節炎,起因於脊椎的老化,俗稱長骨刺,關節周圍韌帶和脂肪層也因長期關節炎造成纖維化而變硬或增生,原本專司保護神經的神經孔構造,因為骨刺增生與黃韌帶肥厚,導致神經孔變狹窄,壓迫坐骨神經根造成坐骨神經痛。這時病患不但腰痛,還伴有下肢麻木感,嚴重者還會有下肢無力、抽筋或走不遠的現象,X光檢查可看到腰椎關節面及椎間盤旁骨刺增生的情形。

治療上通常可先使用消炎止痛藥、物理治療來控制或緩解症狀,若經積極保守治療無效,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在手術考量上,最重要的就是徹底的神經減壓,手術中若發現有脊椎穩定度受到破壞,可考慮以內固定物來重建,做融合手術。

最後談到腰椎滑脫合併神經根病變,常是因為韌帶或骨頭退化所造成椎體間的滑動與位移,因而壓迫到神經根,治療目標是神經的減壓與脊椎正常解剖結構的重建,常需要使用鈦金屬內固定器來幫忙達到椎體融合的目的。
本文作者:盧智賢醫師(神經外科)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