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觀點論壓力

在現今社會中,幾乎常常需要面對壓力的存在,適度的壓力是進步的來源,但當身心承受過度的壓力時,所造成身體及情緒的反應,最後還是會反擊身體的。人有七情像是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造成生病。但當情緒影響過度時,便會造成身體相對應的反映,身體自然會有不適的現象,這也就是所說的「七情內傷」所致病甚而「七情能殺人」。


中醫認為生命的真諦在隨時保持生理或心理上的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絕」,適度的心情愉快,會使人氣血調和,全身通暢,但過度的情志會影響臟腑,導致臟腑氣機的混亂,由此而生疾病。當過度喜樂會使心氣渙散,甚則心神失常,輕則會出現身體心悸、失眠、精神不能集中,嚴重則會有喜笑不休,妄言、妄動等症狀出現,也就是「喜則氣緩」、「喜傷心」。當受到突然驚嚇,會使心氣紊亂,甚則神無所歸,所表現出來驚慌失措、心悸、失眠,重則驚恐不安、語無倫次、精神錯亂,也就是所謂的「驚則氣亂」。生氣時會使人性情變得急躁,有頭痛頭脹,面紅耳赤,甚至昏厥的現象出現,甚至還會影響脾胃的症狀,像是暖氣、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就是所謂的「怒則氣上」、「怒傷肝」。而當過度的思慮則會傷脾,影響脾胃的功能,造成腹脹、腹瀉、不欲飲食等,甚至有長期的思慮過度時,亦會影響到心,出現心神不安的現象,甚至月經的不調、白帶、陽萎、遺精等症,就是所謂的「思則氣結」、「思傷脾」。情緒過度悲傷會使人聲音變得低微,說話有氣無力,意志消沉等,而憂愁不解時,則會胸悶、氣短、悶悶不樂等,也就是「悲則氣消,憂則氣鬱」、「憂傷肺」。恐懼過度則會使人面色蒼白、頭昏,甚至昏倒,有的出現小便失禁、骨萎等症,就是所謂的「恐則氣下」、「恐傷腎」。


所以當發現自己的身體出現不舒服的現象時,適當的醫療檢查是必要的,但別忘了回歸自己內心的本質,聖經上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所以養生調精神,怡心為最先。平常可使用養心除煩作用的小麥粥、蓮子粥,益精養陰的芝麻粥,養陰固精的胡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精神疲乏、講話聲音低微,可使用黨參、太子參、黃耆、白朮、山藥、大棗等;頭暈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鳴、心悸,可使用阿膠、桂圓肉、當歸;生氣欲怒時可用合歡皮、玫瑰花,酸棗仁、熟地、白芍等來作為調養。適當的運動,適當的飲食,再加上平穩的情緒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本文作者:嘉義基督教醫院 中醫部 林美儀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