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對健康有負面影響,也能激發個人潛能,正確認識、正向面對,才能化壓力為助力。
現代人因為競爭激烈、生活緊湊,對於壓力一詞,彷彿家常便飯般並不陌生,然而壓力到底是甚麼?對我們有哪些影響?該如何因應?大家卻不一定有足夠的認知。
適當壓力激發潛能
壓力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例如引發心血管疾病、降低免疫力等,已得到許多研究證實,然而心理學家同樣發現,適度的壓力有助於激勵內在潛能發展,反而能增進學習能力、提升工作表現,因此壓力並非百害無一利,全看我們如何詮釋與應對。
心理學對壓力的定義是,人面對外在環境或事件的刺激,在生理或心理感受到威脅時的緊張狀態,為了恢復原有的平衡與適應,我們會啟動一連串生理、心理與行為的相關反應來因應和處理;換句話說,除非我們活在一個完全沒有變動的狀態,壓力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挑戰,既然如此,如果能像孫子兵法所揭示:知彼知己、勝乃不殆,對壓力有充分的瞭解,就有能力轉危為安。
檢視生活中的壓力源
想消除壓力的負面影響,就要先瞭解哪些事物容易引發壓力,一般人生活中常見的壓力源有哪些:
(1)生理變化:小至身體外觀的轉變,例如長痘痘、變胖或變瘦,大至嚴重的疾病,像是得到癌症、身體癱瘓等,都會對我們的自我知覺產生衝擊,進而引發壓力。
(2)生活隨發展階段而產生的變動或挑戰:
例如居住、就學與就業環境的轉換、職務升遷、工作內容更動等,這些改變將個人從熟悉推向未知、陌生的情境,就有重新適應的壓力。除此之外,一些具有競爭性或需要表現自我的情境,如參加考試、應徵工作、上台表演、競賽等,也會因為個人感受到被評價或威脅而覺得有壓力。
(3)家人關係:
家庭是我們最終的歸屬,但因為家人間關係緊密,在彼此身上投注大量情緒與關注,因此更容易帶來相處的壓力。另外,家人健康狀況的變化、家庭成員的增減、彼此互動的疏離或衝突,都有可能是壓力的來源。
(4)同儕關係:
朋友是僅次於家人的緊密關係之一,同儕也可能會因為彼此條件相近而產生競爭與比較的問題,或出現類似家人關係的相處問題,因為關係的變化、疏離或緊張,引發負面的情緒與壓力。
(5)職場關係:
根據1111人力銀行在2010年父親節前的調查,高達9成4的職業爸爸感覺有壓力,其中1成2覺得壓力大到快崩潰。另外主計處的調查顯示,台灣女性就業比例逐年上升,工作與家事兩頭燒,壓力指數同樣破表。工作是個人成就感與經濟的來源,然而與上司或同事的相處,往往也是職場的壓力源之一。
建立壓力防護罩提升心靈免疫力
既然壓力無所不在,我們就應為自己建立壓力防護罩,就像提升免疫力是對抗疾病最好的方法。
(1)維持生理健康:
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適當運動,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身體健康自然擁有充沛的體力及清明的腦力,也比較有能力面對挑戰與壓力。
(2)培養正向合理的信念:
根據研究,擁有正向信念的人,具有較高的工作滿意度與挫折容忍力,他們把挑戰視為機會、把失敗視為過程。不管遇到任何事情,他們會把精力和焦點,集中在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至於無法掌控的部分,則不花時間去擔心或抱怨,雖然他們還是會因為挫折而有負面的情緒,但會採取行動去控制情勢而非被控制。
至於合理的信念,則是跳脫完美主義、僵化、二分法或個人化的思維,能夠覺察自我的認知中,哪些屬於事實、哪些屬於推論,例如老闆今天的臉色很難看是事實,但這代表他對我不滿意卻是一種推論,具有合理信念的人,會選擇在擁有足夠的證據之後才下判斷,而非依據過去經驗留下的陰影就做出結論。
(3)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持續接觸新知與新事物,可提升解決問題的動能與智能,當我們對自我能力感到肯定,相對也會提升自我效能與價值感,不易受到壓力的侵襲。
(4)建立有意義的親密關係:
根據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個人的幸福感來自與他人深刻的連結,不管對象是家人、伴侶或同儕,當我們感覺自己是被在乎、被愛的,以及自己有能力付出和愛人時,我們對於壓力就有較好的抵抗力。換句話說,即使再忙再累、壓力再大,個人都需要在自己和他人心中存入愛的存款,才能為生命中可能出現的低潮做好準備。
(5)與帶來傷害的關係保持距離:
好的關係能增加我們心靈的免疫力,相反的,充滿否定與攻擊的關係則有害個人的心理健康,如果你發現在某個關係中,你常常會感受到自尊低落、焦慮或緊張,那這個關係就是有毒的,就算不能完全拒絕,也要試著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面對環境變化適度放鬆與轉換
除了個人與家庭因素,還有一個隱形的壓力來源,就是大環境的改變,常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想法,卻不容易被發現。大環境帶來的壓力可分成生活周遭及整體社會環境:
(1)居住與就業環境條件:
身心健康與所處的居住或工作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近年來員工自殺事件頻傳,就反映出就業環境不良對人產生負面的影響,除此之外,因為工安意外引發的環境汙染問題,也會對當地居民產生極大的衝擊與壓力。
(2)社會整體氣氛變化:
身為社會的一分子,每當國家發生重大的治安事件,或是大環境進入經濟蕭條的階段,多少都會觸動人們內在警報系統,因而感受到惶恐不安的壓力,甚至改變生活模式。
面對大環境帶來的壓力,還是可以從生活中著手,為自己建構舒適的環境是最有效可行的方法:
(1)建構安全放鬆的生活環境:
整潔、舒適的環境,能夠引發正向情緒,而將工作與休憩的環境做切割,也能避免一直處於緊繃的狀態而身心耗竭;透過適當的環境規劃與設計,能讓人比較容易專注在每個當下應扮演的角色,將可大大提升生活效率。
(2)適度安排休閒活動:
人體不是機器,不可能24小時不斷運作,適當的休息有利於工作的表現,透過環境的轉換,及從事各種休閒活動,不只達到放鬆的效果,也可能帶來新的觀點,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有被生活困住的感覺,換個環境與空間沉澱和休息,將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