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慢性頸痛之復健治療

頸部疼痛的原因相當複雜多樣,其中又以頸椎退化性關節炎為最常見的病因。因軟骨突出或增生的骨刺壓迫到頸神經,會造成該條頸神經負責的部位感覺由麻木至疼痛情況、與運動上負責的肌肉無力、及反射作用上掌管的部位會降低或無反應。65歲以上的族群有75%在頸椎X光上可見到頸椎增生骨的變化,X光顯示頸椎骨刺或退化性的病變,並不一定是頸痛的起因,需要有伴隨神經根壓迫的臨床症狀,包括肩膀手臂的轉移痛、手指麻木感、甚至肌力降低,此外,也會因咳嗽或打噴嚏而加重神經根的疼痛,麻痛的部位可做為定位受壓迫的神經根之參考,例如頸椎第六節神經根病變引起大拇指麻,頸椎第七節神經根病變引起食指和中指麻,頸椎第八節神經根病變引起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麻。一般這些症狀進展很慢,有間歇性疼痛而肢體運動功能的減損緩慢進展。另一類常見的慢性頸痛的原因為軟組織的傷害,例如反覆性的脖子扭傷、因壓力所引起的頭頸部疼痛、筋膜疼痛症候群、纖維肌痛症等等,這些疼痛反覆發生,疼痛部位不侷限於只有頸部,有時合併清晨僵硬、睡眠障礙、和焦慮等其他問題。其危險因子除了性別與年齡外,還包括過去受傷病史、體重、生理因素(彎腰、扭轉)、心理因素及工作壓力。

頸椎退化性關節炎或椎管狹窄造成明顯脊髓壓迫之神經學症狀,如肢體無力或是張力增強時,往往考慮早期手術。而若為廣泛性的退化性頸椎病變的病患,保守治療的時間可達十二星期或半年,臨床症狀的嚴重度是決定手術與否的重要參考因素。至於軟組織傷害所引起的頸痛病患,則是以保守性療法為優先考量。一般的保守性療法包括:藥物治療、復健治療與輔助及替代性療法,復健治療大多著眼於抑制疼痛,而非改變病態生理狀況,尤其是一些非特異性的頸部疼痛,其原因不明,甚至可能與心理社會等多重因素有關,在無法找到單一確切的病因時,減少疼痛可以提升病患的日常生活品質。
常使用的復健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裝具、按摩、牽引療法、鬆動術)、溫熱療法(治療性超音波、熱敷、水療、紅外線)、電療(干擾波、經皮電刺激)、及運動療法(關節活動、肌力訓練、有氧運動、姿態矯正)。

物理治療包括有主動性運動計劃與被動性止痛治療計劃。而急性期症狀可以先用被動性治療計劃來改善病人症狀,如熱敷、電刺激、頸部牽引術等方法。熱敷的作用在於增加局部病態組織血液循環,改善肌肉的缺血現象;電刺激的作用在於促進較深部肌肉構造血液循環;頸部牽引有拉開神經孔、增加局部血液循環與減少關節的負擔的作用。但傳導性神經病變的患者,亦可能因牽引而加重症狀時,則不適合行牽引治療。等待病人急性症狀改善時,再改用主動性運動計劃,訓練病人頸椎周圍的肌肉力量,因為維持這些肌肉相當的肌力,可以對頸椎有穩定的作用,不但減緩頸痛程度,也能夠降低後續的復發率。
本文作者: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復建科 吳詩慧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