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冬令進補 如何正確煮出有效的中藥材

華人服用中藥材是長久以來的習慣,煎煮這些植物必須遵循一定的方法,才能煮出有效成份與降低有毒成分,湯劑又俗稱水煎藥,在《本草綱目》就曾諄諄告誡說:「凡服湯藥者,雖品味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質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由此可見,為了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非確實掌握湯劑的煎煮技巧不可,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煎藥的容器

因為中藥有些含有酸性成分,可能腐蝕容器;有些含有鞣質,易於與鐵器產生化學反應而合成鞣酸鐵鹽等新生成分,因此,選擇適用的容器是必要的。一般煎藥可使用砂鍋、陶瓷鍋或不鏽鋼鍋,因為這類器皿性質穩定,可保持藥液的純淨,而且具有傳熱和緩均勻等優點。由於鐵鍋、銅鍋、鋁鍋的金屬離子較不穩定,在高溫下易於分解析出,且易與藥液產生化學變化而改變藥性,故不建議使用。

藥材的沖洗與煎藥的火候

中藥在煎煮前可先用乾淨的水沖洗,再浸泡10~20分鐘,除了洗掉表面可能的灰塵與雜質外,因為經過浸潤後植物的細胞壁變得鬆脫,能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煎藥又有文火、武火之分,武火是指煮滾後持續用較大的火力快煮,凡是不宜久煎的藥材宜用此法。文火是煮沸後改用小火久煎慢熬,用在須久煎的藥材。

煎藥的時間

一般而言,藥材煮沸後再煎20分鐘即可,而治療風寒感冒的解表藥、含揮發油的芳香性藥和花草類藥材都不宜久煎,沸騰後約再煮10分鐘就即可。不宜久煎的原因,一則這類藥材含有辛香性揮發油,久煎後容易損耗,一則根據中醫學理,治療「表症」所用的藥材是要取其輕清上揚之性,煎煮過久藥性會變為沉降敗濁。補益類藥材大部分採自植物的根莖,質地厚實而滋膩,這些有效成分很難溶出的藥材都要久煎。另外有些藥亦須久煎以減輕其毒性,例如烏頭、附子等,應煮一個小時以上。

特殊煎法

先煎:例如礦石、介殼類藥材,由於堅硬難溶於水,應先打碎先煎30分鐘以上,再加入其它藥材一起煎煮。

後下:氣味芳香的藥材如薄荷、藿香等煎煮越久藥效越差,宜在其他藥材將近煎好熄火前5-10分鐘才加入。此外,大黃煎久了會降低瀉下的功效,鉤藤如果煮沸的時間超過20分鐘,其降血壓的作用就明顯降低,因此這些藥材也要後下。

另煎:有些貴重藥材,為了使其成分能充分釋出,同時為了避免與其他藥材同煎時被其他藥材吸收,可採用分開煎煮摻合服用的方式。例如人參,應另用小碗隔水單獨燉煮,再將人參湯倒入其他藥汁內一併服用。

中醫辨證論治是根本,藥物煎服是藥效良好與否的關鍵,二者須密切配合,所以民眾在煎煮中藥材的過程中若有任何疑問,都可以隨時請教本院中醫師與藥師。


本文作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中醫部 吳瀚德醫師/藥劑部 吳柏勳藥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