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危機就是轉機,伴您災後心理重建

「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在風災中被淹沒,倖存的26個小朋友就近安置到…」從8月8日至今,平面或電視媒體重複報導呈現相關的畫面與敘述,面對強烈的大自然力量侵襲,即使未親身經歷的民眾,亦可能勾起過往不好的回憶,如親人逝去…。

最近重創臺灣的莫拉克風災事件中,許多人因親身經歷災害過程,或因此喪失了親人朋友。隨著進入災後重建的階段,開始有人討論民眾是否出現所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災後心理輔導成為災後重建中被關注的議題。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特別呼籲:各種助人工作者在關心民眾PTSD問題時,不要忽略大部分人強韌的心理自然復原力。

進入災後階段:尊重民眾的心理復原力
臺大創傷心理研究室團隊成員蘇逸人心理師引述美國心理創傷知名學者Edna Foa的見解:多數受災者在經歷災害前都沒有特殊心理困擾,能正常過著生活,因此受災後,民眾也將會逐漸展現復原力,而非演變成心理疾病。蘇心理師進一步解釋,研究告訴我們凝聚和重建個人的支持網絡有助於復原;因此鼓勵民眾儘量能在原先家庭、村落或社區體系,依照自己的步調,與感覺自在的朋友、親人、同事談話。

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表示,一般人觀念中可能認為有專業心理師可以讓受災後民眾傾吐心中情緒,事實上部分民眾會表現得平淡,否認自己受到衝擊,專業輔導人員也要學會尊重不同個人想表達的意願。

衛生局委辦心理服務單位國立臺北護理學院的李玉嬋副教授以名人白冰冰為例,說明人在歷經重大意外後如何發展出心理自我療癒復原力;當她痛失唯一女兒時,感到極度的悲傷、憤怒,但她卻將此悲痛轉化昇華為投入公益團體。而一般民眾藉由社會支持系統的協助(像社福團體的關懷),運用得當,重新得力,獲得另一種重生機會。

協助少數持續3個月仍有嚴重心理困擾者就醫
然而在事件三個月後,仍持續經歷嚴重心理困擾且生活功能受損的民眾,可能問題會變成慢性化。根據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SM-IV),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終身盛行率為1%-14%,而針對危險群個案研究,盛行率為3%-58%。他們可能出現睡眠障礙、易怒、無法集中精神、對危險情境過度警覺、誇張而令人痛苦的驚嚇反應、人格與行為的改變等狀況,需要向精神科醫師尋求專業診療協助。

此外,災後心理創傷也可能發生在助人者。臺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周煌智醫師在九二一災後心理重建的相關研究中指出,對於高暴露的救災人員,災難後的兩個月仍有16.4%的人有壓力反應及替代性的心理創傷。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也規劃本市最近救災相關人員的安心團體及安心講座等活動,協助人員紓壓。

針對經歷重大災變,或是持續接收災情資訊產生的心理創傷與困擾,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臺北市4家民間機構提供諮詢及服務,如有需要的民眾可洽詢:

•張老師基金會臺北分事務所(松山、南港、內湖區):02-27172990分機24
•馬偕紀念醫院(大同、萬華、中正區):02-25433535分機3681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大安區、文山區、信義區):02-28227101分機3256
•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士林區、北投區、中山區):02-28854250


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針對專業人員將於10月5日辦理「心理急救工作坊」,目前尚有名額,有意參與之專業人員,請洽詢3393-7885。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