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2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體質類型之研究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異常之疾病,台灣盛行率約0.8%,即患病人數約在10多萬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西醫治療之外,中醫在治療上亦有很大發揮空間,基於中醫治療乃是以“辨證論治”為精神,也就是依各別病患不同體質來用藥,所以本研究希望可分析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各種中醫體質類型,與中藥用藥之療效關聯性。

研究目的:
客觀分析類風濕性關節炎各種中醫體質類型,與中藥用藥之療效關聯性。

研究指標:
1.類風濕性關節炎各種中醫體質類型之分類。
2.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患處疼痛之改善程度。

研究方法:
1.天寶中醫診所於97年1月至97年4月間,在林襄穎醫師門診中,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中醫辨證論治分析其體質類型,給予中藥治療。
2.中藥治療後,歸納出符合研究對象入組標準之病患資料,請病患回顧治療前與檢視治療後的疼痛分數,以了解疼痛改善程度。
3.疼痛分數以等級表示,從1分到10分,分別代表幾乎不痛、極輕微疼痛、輕微疼痛、略痛、頗疼痛、疼痛、明顯疼痛、很疼痛、疼痛甚、無法忍受的疼痛。

研究對象入組標準:
1.經各大醫院風濕免疫科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且持有該重大傷病身份之病患。
2.在中藥治療期間,病患西藥部份並無改藥,若恰逢西藥有改藥,即不能做為研究對象。(PS:因為病患有可能是因為西藥改藥而使症狀變好,因此若恰逢西藥有改藥,即不能做為研究對象,以避免疼痛改善程度失真。)
3.在中藥治療期間,除了風濕免疫科開立的西藥以外,病患並無服用其他藥物或保健食品等等。
4.綜合以上3點,顯示入組標準嚴格。

研究結果:
1.研究結果如以下表格:

2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體質類型之研究

 

濕熱體質

寒熱皆有

肝腎虛損

所佔人數比率

32%

45%

23%

症狀表現

病勢較急,患處外觀紅腫熱痛,遇天氣熱或碰到熱水時更疼痛。

呈現長期關節疼痛,關節有時紅腫但不明顯,疼痛不一定伴隨關節熱熱感,天氣變冷或下雨也會導致關節更痛。

呈現慢性長期關節疼痛,關節可能萎縮變型或僵直,甚至肢體殘障,天氣變冷或下雨時關節痛甚。

治療
平均疼痛分數

8分

7分

5分

治療
平均疼痛分數

4分

3分

3分


﹝表格提供:林襄穎醫師﹞

2.結果說明:
(A)在本研究中,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依據病程大致可分為3種體質類型,即濕熱體質、寒熱皆有體質、肝腎虛損體質。其中寒熱皆有體質所佔比率最高,為45% 。
(B)治療前疼痛分數最高的是濕熱體質,最低的是肝腎虛損體質。
(C)三種體質在治療後疼痛分數皆有下降。  
(D)濕熱體質與寒熱皆有體質,在治療後,疼痛下降幅度較大,有4分之多。


結論:
1.本研究發現,中醫辨證論治正確,確實對療效提升有明顯幫助。
2.中醫認為,久病則病氣入肝腎,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久遷,一旦轉為肝腎虛損體質時,部份病患可能已伴隨關節萎縮變型或僵直,甚至肢體殘障,其後果遠超過疼痛。因此,病患應及早治療,切勿錯失治療先機。



後記:
類風濕性關節炎濕熱體質,中藥治療常用三妙散、生地、黃芩、紅花、路路通;而寒熱皆有體質,中藥治療常用忍冬藤、續斷、防風、絲瓜絡、威靈仙;至於肝腎虛損體質,中藥治療常用左歸丸或右歸丸、淮牛膝、杜仲、續斷。中醫治療並無特殊秘方,一切要以“辨證論治”為主,即分辨病患體質,分別給予適合之藥物,才是治療的最高法則。



林襄穎醫師小檔案

現任:天寶中醫診所院長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駐院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研究所碩士
經歷: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原署立豐原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
專長:中醫內科、中醫風濕免疫科
網址:林襄穎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天寶中醫診所 院長 林襄穎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