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乳癌患者術後復健治療不可少

根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資料,台灣女性乳癌患者每年新增加約5千多人,躍居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位。 乳癌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並且視病情輔以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等方式。據統計,歐美約有1/3之乳癌全切除術後患者終其一生,會出現上肢淋巴水腫或其他骨關節的併發症,造成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受到限制。國人此種合併症較少,但仍有部分病人受此困擾。

乳癌患者接受治療後常出現的問題如下:患側上肢感覺異常、無力,肩部的活動度受限,患側胸壁粘黏,頸部及上背部疼痛,患側上肢淋巴水腫,乳房幻覺痛及神經系統病變等情形,這些問題雖不會危及生命,卻讓人感到不適,但透過復健治療,可獲得極大改善,以下是我們復健團隊的經驗分享。

患者於術後因為怕傷口過度拉扯,不敢活動肩關節,最後導致肩關節腔沾黏,而使得肩關節活動受限,早期術後復健介入的主要原則為:在不影響傷口癒合的大前提下,以不引起過度疼痛為原則,儘早為患者做被動關節活動度的訓練。當傷口癒合、引流管拔除之後,鼓勵病患做肩關節全方位的主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同時稍微加強上肢的肌力訓練。若患者合併肩頸部肌肉僵硬疼痛時,適當的運動加上電刺激等物理治療,也可使疼痛獲得緩解。

患者接受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後會影響淋巴系統的循環功能,進而導致淋巴水腫,嚴重時引起蜂窩組織炎,其影響範圍包含上肢、乳房和軀幹。 淋巴水腫出現的時間因人而異,可在術後立即出現,或是數年之後才出現,但發生淋巴水腫的危險性是終其一生的。淋巴水腫的臨床表現,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為若以手指按壓,會形成一個凹窩,此時將手抬高,則可消除水腫或改善。第二期為皮下組織已呈現纖維化,皮膚變得硬且厚,光靠肢體抬高已不能消腫。第三期為肢體變得很硬很厚,皮膚角質化並出現厚的皺褶。預防淋巴水腫的原則即是避免患肢過度負重、在患肢量血壓、浸泡在冰水中或超過40度C的溫水中、外傷和感染等。就患側皮膚的照顧方面,建議常抹乳液,使皮膚保持潮濕及柔軟,也可以用含油基的肥皂來取代中性肥皂,若一旦出現極小的傷口,也需要立即就醫,因為淋巴水腫非常容易造成細菌孳生。

現今對於淋巴水腫的復健治療,採綜合性的治療方式,包括:淋巴引流﹝由近心端先按摩,再按摩遠心端,按摩的力道極輕柔﹞、壓迫治療﹝循環按摩機、彈性繃帶、彈性袖套﹞以及運動治療等。當淋巴水腫的治療到達穩定期時,會建議病人訂製彈性袖套,穿彈性袖套的原則為:不可太緊、每半年或一年需檢測彈性壓力一次、搭飛機或從事劇烈活動時一定要全程穿上。除了加強上肢運動外,也鼓勵病患在體力許可之下,做適當的有氧運動,例如走路或騎腳踏車,可增進體適能及心肺功能。最後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發現:若乳癌術後患者,越早接受復健治療,其發生淋巴水腫或其他骨關節併發症的情形較少,嚴重度較輕,需要接受積極復健治療的時間也較短。
本文作者:柳營奇美醫院 蕭珮琪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