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形成後既不痛也不癢,最主要的症狀是視力逐漸模糊、對光敏感、複視、需經常更換眼鏡、夜間視力變差,以至看到的事物會褪色或變黃。初期白內障可能會改變屈光度,使眼睛變成「近視」,導致遠的看不見近的卻看得很清楚,老花眼現象可能因此改善,稱為『第二視力』,但隨著白內障惡化,視力會再度漸漸模糊。水晶體混濁如果僅限於中心部位,則會有看近物時或於強光下視力變差的現象。一般老年性白內障會隨著年紀逐漸惡化,嚴重者可能導致失明。
白內障的發現及診斷已有一千年多年的歷史。古典的手術方式東方稱為 「金針撥障術」;西方則是 「針刺手術」。當然這些手術方法早已經被淘汰。在上一世紀早期用的是囊外摘除,30年代以後改為囊內摘除,60年代又出現一種現代的囊外摘除,後來才有了現今最常使用的超音波晶體乳化手術。
傳統的「白內障囊外摘除術」,一般是在眼球後方的眼窩注射麻醉藥後施行。手術時於眼珠黑白交界處(輪部)作-個約1公分的切口,切開前囊,於白內障硬核擠出後,吸掉所有的囊內物質,再置放人工水晶體於囊袋內,然後再用細尼龍線縫合傷口即完成。
而新式手術方法為「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則是使用超音波晶體乳化儀,在局部點麻醉眼藥水下即可施行。方法是由眼球輪部作一約0.2至0.3公分的切口,撕開前囊後,以一口徑很小的乳化探頭伸入眼內將晶核打碎後吸出,並吸除所有囊內物質,由原傷口置入摺疊式軟性人工水晶體即完成,傷口甚至不須縫合。新式的超音波晶體乳化術不但傷口小、視力恢復快,且可以大大的減少術後散光及疼痛感,是目前白內障手術最佳的選擇。
關於人工水晶體的演進,最早是1949年時,英國眼科醫生Harold Ridley發明並植入首片人工水晶體,但此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硬塑膠材質﹝非摺疊式﹞人工水晶體被植入眼內後,容易發生偏離視軸,即所謂的『偏位現象』而需要被取出重新放置。1978年,為了配合「囊外白內障摘除術﹝ECCE﹞」,發展出可以放置於水晶體囊袋內的硬式人工水晶體。隨著手術技巧的進步,小切口白內障手術越來越普及,再加上對小切口的要求,於1982年時研發出『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就是可將人工水晶體摺疊成原本大小的一半,其摺疊後的大小就可以利用較小的超音波晶體乳化切口來植入。一旦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被放入水晶體囊袋中,就會慢慢伸展開並恢復至原先大小。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利用各種柔軟的材質來製作,讓其可以很容易地被摺疊。第一個被用來製作成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的材料為矽膠﹝Silicone﹞,但是因為矽膠材質本身容易纖維化,如果手術過程中未進行處理,可能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如二次白內障、偏位等﹞,甚至還有因為材質本身引起之發炎、變黃等現象,而需要再次手術取出變質的矽膠人工水晶體。
新材質的工水晶體在1994年時上市,使用『非親水性Acrylic材質』,利用其柔軟、可摺疊的特性,讓人工水晶體容易透過小切口而被植入眼內,,並展開放置於固定位置上。更重要的是沒有矽膠人工水晶體的回彈力,可避免因人工水晶體回彈而造成組織的傷害。根據研究顯示非親水性Acrylic材質的人工水晶體不但具有可摺疊的特性,且為目前市面上生物相容性最高、二次白內障發生率最低的人工水晶體。而『可舒單片型軟式人工水晶體 ﹝Single Piece AcrySof﹞』,為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發展的最高境界產品,經由高科技一體成型Acrylic材質設計,具有最優越的臨床效果和最低的術後併發症,95%以上的病人具有術後最佳的視力,並可提供穩定且長時間的清晰視力,絕佳的安全性及效能,使其成為全球白內障手術中最常被植入的人工水晶體。
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人工水晶體的研發亦有新的進展,從最早的一般材質,演變到可濾除紫外線,前幾年則進步到黃色人工水晶體,可以將有害視力的高能量「藍光」一併濾除,視力保護效果更佳。標榜減少像差問題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又成為臨床技術的新話題,因非球面人工水晶體研發成功,可提昇病患的對比敏感度,大幅提昇病患的視覺品質。傳統的人工水晶體多屬單焦點,術後可能還得使用老花眼鏡,近幾年則發展出多焦點的產品,看遠、看近都方便,不必依賴眼鏡;新一代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則採「A級繞射」原理,視覺品質提升,再加上非球面的設計,可減少光暈、眩光的問題,根據國外臨床試驗,其發生率已低於5%以下,使得白內障患者大大地降低對眼鏡的依賴,甚至看近看遠都不必戴眼鏡。
人工水晶體的功能主要是在白內障手術患者移除混濁水晶體後,取代原來的水晶體。所以人工水晶體必須長時間留在眼內,因此需要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將術後不良反應降至最低,以及必須能夠長時間穩定地固定在眼內,不偏移,才能維持良好的視力。雖然人工水晶體的種類有很多,但所有人工水晶體都有其共通的基本架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通常都是由圓形鏡面,有如眼鏡的鏡片是有度數的(稱為水晶體本體)及二條將圓形晶體固定在眼球中央的臂狀物﹝稱為支撐腳﹞所組成,前者用於折射光線,後者則為固定位置、避免偏移。所以鏡面或是支撐腳的好壞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患者術後視力的好壞。目前市售產品,有的採三片設計,即本體一片、腳兩片加以黏合,但較易偏位,引起光暈、眩光等問題,嚴重者甚至須重新植入;相較之下,一體成型的人工水晶體就較少偏位的疑慮。
有了白內障,就應該定期眼科檢查。白內障初期並不須要手術,可以嚐試配戴眼鏡或藥物治療,然而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症狀,而不能達到真正治愈的目的,一旦視力模糊影響到日常生活就可以考慮接受手術了。千萬不要等到『全熟了』才要開刀,因為晶體乳化術雖是既安全又有效,但碰到全熟的白內障,手術難度就大大提高,反而容易發生問題,況且全熟的白內障還可能併發葡萄膜炎及青光眼,增添治療的困難與風險。
身為一個眼科醫生,我們衷心希望所有的國民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眼睛是靈魂之窗,我們希望所有的眼睛都是明亮的,但是如果您有了眼病,希望您早日就醫,恢復您良好的視力。祝福每個人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江尚宜醫師小檔案
現任: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國防醫學院眼科學科臨床講師
•台北第二聯合門診中心特約醫師
•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眼科兼任醫師
•中華民國台灣眼科視覺光學及屈調驗光醫學會秘書長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熱心醫師
學歷: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國軍澎湖醫院、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眼科主任
•行政院衛生署澎湖醫院眼科兼任醫師
經歷: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國軍澎湖醫院、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眼科主任
•行政院衛生署澎湖醫院眼科兼任醫師
專長:
•小切口白內障超音波晶體乳化手術
•準分子雷射屈光手術
•角膜塑型術
•學童視力保健
•視網膜、青光眼及一般眼疾診療
歡迎光臨江尚宜醫師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