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黃耆味甘性溫,補氣利尿、斂瘡生肌

黃耆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不僅能補氣,推動血行,還能利水消腫。

黃耆味甘性溫,生用可以補氣、利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自汗,久瀉脫肛,氣虛水腫,瘡瘍日久不愈等病。如蜜炙黃耆則補氣作用更強,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食少,大便不成形。

治療肢體浮腫時,可單一用黃耆,也可與白朮、防己等同用。清代名醫陸以湉曾記載這樣一則醫案:海寧的工某患腫脹,從頭到足均腫,氣喘,說話很費勁,一便不通,危在旦夕。大夫許珊林用黃耆和糯米水煎之後給病人服用。服藥之後腫消喘止,大小便也通暢了。再繼續用去濕和胃的茯苓、陳皮、白朮、厚朴等藥物治療,兩月之後,只有腳而上有微腫。後來更換了醫生,改為只用去濕的藥物,病情日漸加重。病人又只好求救於許大夫,用了黃耆達到數斤之多,病情才得以痊癒。

另外,在《新唐書》中,許胤宗給王太后治療中風,也是用的黃耆。太后口噤,不能說話,也咽不藥,脈象沉得幾乎摸不到。許大夫認為太后陽氣虛弱導致氣血不能流通。因為病人已不能服藥,因此改為外治法,用黃耆、防風煎出一大鍋熱湯,放置在太后的床下,滿室藥味彌漫,以藥物之氣來薰蒸口鼻和皮膚,並不斷將藥液加熱。經過一夜之後,王太后逐漸蘇醒過來,也能夠開口說話和進食了。以後的大夫在治療氣虛血滯引起的中風半身不遂、肢體麻木時,也沿用此方。例如清代名醫王清任,就創制了補陽還五湯﹝黃耆、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以黃耆補益元氣,配合活血化瘀藥來治療以上中風病症,能夠補氣行血,祛瘀通絡。

除了補氣利尿,黃耆還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與山藥、生地、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可治療糖尿病。另外,在癌症的放化療期間服用黃耆,還可增強抗癌藥的效果,減輕放化療反應,保護正常細胞,防止骨髓抑制。


鄧正梁醫師小檔案
現任: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中醫內科駐院醫師
學歷: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班研究    
長庚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
經歷:振興復健醫學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二科總醫師
專長:紅斑性狼瘡、慢性肝炎、慢性腎衰竭、甲狀腺亢進

網址:鄧正梁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天明內湖中醫診所 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