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拆不定時炸彈「主動脈瘤」,覆蓋型支架新技術!

去年12月,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首開南台灣先例,為胸主動脈瘤病人做支架置放手術,今年3月6日則是做了腹部主動脈瘤的支架置放。

衛生署核准這項技術是在去年的9月,到目前才半年多,案例仍以北部居多,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為了將這項新技術提供給南台灣的民眾,短期內團隊成員已多次至美國與香港學習操作此項新技術。

主動脈瘤並不是腫瘤,而是主動脈因為粥狀動脈硬化而膨脹,會被視為人體的不定時炸彈是因主動脈瘤如果超過一定的大小,即有一定的機會破裂,屆時會造成體內大出血,很短時間內就會回天乏術。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甘宗旦表示,主動脈瘤一旦破掉,對醫師來說很棘手,病人的死亡率極高。因此,一旦發現,及早治療以預防破裂是必須的。

甘宗旦醫師指出,傳統上,胸、腹主動脈瘤患者的治療,就是開胸或開腹手術,截除患處血管,再以人工血管置換。這類病人通常年紀較大,開刀的風險也較大,家屬往往不願意讓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患者也會擔心是否無法度過手術風險。置放主動脈支架也是侵入性的治療,當然也有其風險,但是比傳統手術風險低得多。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賴昭翰表示,主動脈支架類似冠狀動脈支架,都是靠支架維持固定的血流管徑,但外部有覆蓋,因此可以將血流限制在支架內,防止主動瘤進一步變大甚至破裂。一般而言,病人在支架置放手術術後住院只有5天左右,比起傳統的開胸、開腹大手術得住院動輒2、3個禮拜,恢復快許多。

賴昭翰醫師表示,南台灣首例胸主動脈支架治療的病人,平常並沒有症狀,但有胸悶,同時也是末期腎病患者、中風過導致眼睛幾乎看不到,健康情況並不是很好,在其他醫院診斷出胸部降主動脈瘤,但因高齡83歲,且身體虛弱,手術風險實在太高,家屬不願讓他接受傳統手術治療,但也因此有如帶著不定時的炸彈在身。

後來家屬知道國內已引進主動脈支架,於是找上成大醫院甘宗旦醫師,尋求新的治療方法。心臟血管外科團隊花了5個小時為這名高齡患者做支架置放,進行得相當順利,患者只在左、右股各有5公分的傷口,比傳統手術的侵入性少了許多,且術後3小時就把呼吸器拿掉了。如採用傳統開胸手術,是需要8到10小時的大手術,也將留下3、40公分的大傷口,一般住院2、3周才能出院,但在這位病人身上可能更久,甚至無法度過術後恢復期。

至於最近完成腹部主動脈支架治療的患者,腹部有悶脹感,後來在腹部摸到脈動觸感,經電腦斷層掃描確診為腹部主動脈瘤,患者也是選擇做主動脈支架的治療。賴昭翰醫師說,這名患者同樣83歲,術後隨即拔除呼吸器,隔天就下床,恢復得相當快,病況相當穩定,5天後就出院。

不過,甘宗旦醫師指出,並不是所有的主動脈瘤都合適做主動脈支架治療,像目前升主動脈瘤做支架置放的效果就不是很好,難度也高,因此以傳統開刀為主。另外則還要考慮主動脈瘤的位置、角度、血管徑的大小、長度等。他說,3、4年前文獻指出大約只有一半的患者合適做這種治療,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應該有7、8成病患可以適用。

主動脈支架的缺點是因健保局尚未給付,因此患者必須自費,胸主動脈支架治療大約要50萬元、腹主動脈支架手術則要40萬元。但覆蓋型支架置放的風險較低,有主動脈瘤的病人若不想接受傳統手術,可以考慮選擇此種新治療,這是主動脈瘤患者的一大福音。


新聞資料來源: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