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風背後的隱形殺手「粥狀動脈栓塞」

為工作忙碌了大半人生,退休後原本是您該享清福的日子,但現代人生活忙碌缺乏運動加上飲食習慣太過油膩,讓血管年齡提早老化形成粥狀動脈栓塞,埋下日後動脈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臟病發生的危險因子。中風讓您的人生蒙上了厚厚的一層灰。曾經中風過的您,更應該配合醫師指示用藥,同時注意飲食及身體保健,以免引發二次中風!

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中第三名,平均每年中風人數約在4∼5萬人,每年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約有1萬人,罹患中風的病人約有10∼20%會死亡,而中風後的五年內,每100個中風病患裡面有30個會再度中風,尤其是退休後的銀髮族,更不能忽略中風的死亡威脅。

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缺血性腦中風患者逐年增加,共占了全部中風患者的75%,而引發缺血性腦中風的原因則和「粥狀動脈栓塞」密不可分。粥狀動脈栓塞症(Atherothrombosis)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造成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臟病的原因之一。

在腦部的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好發於動脈分叉處,如總頸動脈分叉處、內頸動脈未端、中大腦動脈、脊椎動脈及基底動脈。當病灶不斷擴大時,將形成粥狀斑塊使動脈管腔狹窄,且可能破裂形成潰瘍,進一步形成管壁血栓阻擋腦部的血流,引發缺血性腦中風。輕者則以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的方式表現。

中風或曾經中風的患者,本身若有其他的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暫時性腦缺血、高血脂症、尿酸過高;或者生活型態不健全,像是抽煙、過量飲酒、不運動與肥胖症等,都有可能引發二次中風!

傅維仁醫師表示:曾經中風,或發生在24小時內復原的暫時性腦缺血病人,二度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十倍,當二次中風發生後,後遺症以及肢體的殘障程度通常要比第一次還要嚴重許多,而中風復發者的死亡率更高達四分之一。

目前國內醫師主要是採用抗血小板製劑來預防缺血性腦中風,尤其是動脈硬化腦梗塞的發生依抑制血小板凝集的機制不同,大致可將藥物分為二類:第一類為Aspirin(阿斯匹靈),可降低約二次中風危險約達25%,主要的副作用為胃腸道的刺激,故在服用時要注意是否有潰瘍或胃腸道出血、穿孔的情形,在臨床門診中有許多年長的患者常因無法忍受阿斯匹靈所帶來腸胃不適,在治療過程中擅自停藥,因而造成二度中風;第二為Thienopyridine類,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Clopidogrel(保栓通)即屬此類,優點為安全性高,較沒有腸胃道不適的副作用,可有效降低二次中風的危險達32%,更可同時降低發生心肌梗塞或是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危險。

傅維仁醫師提醒民眾,對於中風病患來說,不隨意停藥是很重要的原則,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在此提供給民眾一個簡單易記的生活守則,對於血管的保養非常有用,就是「不抽煙、不油膩、不停藥,就沒有栓塞的血管」。定時服藥再搭配良好的飲食習慣,盡量減少飽和性脂肪的攝取量、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再配合適量的運動,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所帶來的威脅。

中風治療是一項長期抗戰的工作,在此建議病患在治療過程中,應多花時間主動了解自己的治療用藥,並與您的主治醫師諮詢最適合自己的用藥,才能有效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再發生。

《醫學小百科》認識粥狀動脈栓塞

人體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動脈壁,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厚並失去彈性,加上脂肪攝取過高,膽固醇在動脈內壁形成脂肪堆積(粥狀斑塊),造成動脈狹窄,使得血液循環受阻無法暢通流動。若動脈內的硬化斑塊因破裂引起血小板活化,大量凝集附著於血管內皮損傷處形成血栓,使血管在極短時間內完全阻塞,很容易發生猝死,這種狀況就是「粥狀動脈栓塞」。

新聞資料來源:台北馬偕醫院
本文作者:台北馬偕醫院 傅維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