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情緒的故事VS故事的情緒∼漫談兒童的故事發展!

文�行政院衛生署八里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黃嘉慈臨床社工師

每個孩子都可以述說出許許多多關於自己的故事,他們透過圖像、文字、語言或扮演說出的故事,透露了自我的看法、與人互動的方式、亟須滿足的渴望以及生活的種種感受和需要。故事中的他們時而幻化成美麗動人的人魚公主、時而成為殘暴異常的大恐龍、時而變作無所不能的花仙子、時而又是流浪街頭的乞丐狗。不同的角色投射出孩子心中的自我以及生長過程中重要他人的形象。

故事的發展述說了孩子的過往經驗,也表達出孩子對於事物的認知與演變的邏輯。透過故事,我們得以進入孩子的內在世界,你可以選擇聆聽、觀賞,也可以選擇成為故事中的一個角色。不過,別忘了,孩子永遠是他們故事中的主角,他們決定故事要怎麼說下去,又要如何結束。

機器龍的故事

團體中的男孩W,活動進行時不是躲在白板後面,就是鬱鬱寡歡地離開團體和工作人員玩躲貓貓遊戲。W的困難是:找不著願意和他同組進行遊戲的夥伴,即使勉強湊合,也很快地因為打架導致不歡而散。

W對於電腦的興趣顯然高過於人,當確認活動場地中沒有電腦時,他開始鉅細靡遺地描述最喜歡的電玩遊戲,包括遊戲中有哪些人物,以及如何打敗怪獸的方式。好不容易W對於活動中的扮演遊戲感到興趣,他扮演的是電腦遊戲中的機器龍,不論別人是否同意演出,一律成為故事中的壞人,一次次地被機器龍殲滅。尤其面對別人不願意配合其劇本演出時,機器龍很快地按下攻擊別人的按鈕,表現出憤怒的情緒。

W認知的世界是電腦遊戲的虛擬世界,沒有情緒只有固定的遊戲規則與角色反應模式,這樣的邏輯無法為W解讀人性中複雜的情感變化與人際互動,也因此他開始有了困惑與不安。W需要逐漸明白這世界上除了遊戲中的「壞人」外,還有其他不同樣貌、性格及表達方式的「人」;而除了「憤怒」,每個人心中還存在著不同的感受。唯有如此,W才能夠真實地接觸自己,開始敘述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

卡夫卡變虫記

J,慣常唱反調的小孩,經常挑戰團體規則,也愛狠毒醜化地批評其他孩子的表現,想當然爾,J在團體中不會是受歡迎的對象。在一個說故事的活動中,J背對著大家坐在講台上,十分引人注目。當天所進行的故事「卡夫卡變虫記」,是依據卡夫卡所寫的著名小說「變形記」改寫的繪本故事。孩子們對於主角一早起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甲虫卻無人察覺,感到不可思議。多數孩子對此情節的解釋為「主角做惡夢」。突然間,J低著頭用很小的音量含糊地說:「因為沒有人看到他的存在,所以沒人發現他變成虫」。不過,J發言時,其他孩子已然熱烈地討論起「惡夢」,沒有人留意到J說了什麼。

J總是違反規則,不斷打岔的行為表現,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是否隱隱然J感覺到自己在他人眼中沒有價值,因此希望透過「與眾不同」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目前的J儼然成為一條虫,還是在做成虫前的掙扎?故事中主角的孤單與悲傷,或許正是J此時此刻的心情寫照。
  
這些例子隱約浮現每位孩子獨特敘述故事的方式,當孩子開始述說時,他可能正在描述屬於自己的人生經驗。面對孩子的陳述,我們可以做的是:以傾聽替代批評,以好奇引導對話,帶來較為信任的關係。相信在這樣的互動下,孩子在才能不害怕說出自己的困難。如此,治療才可能真正地展開。


新聞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八里療養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