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皮膚異常糜爛?當心皰疹性溼疹,毀了容顏?

主講人: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 陳志強主治醫師

盧先生是一個23歲男性,他從16歲開始就被診斷有異位性皮膚炎。今年七月初時他因眼睛不適到眼科求診,在點了眼藥水之後發現在眼睛周圍開始出現一些又痛又癢的紅疹,起初他認為可能是過敏或是異位性皮膚炎復發,因此並不以為意。但是兩天後卻出現高燒及淋巴結腫脹的情形,而且臉上的皮膚疹有迅速擴散及糜爛的情形,因此他便到我們皮膚科門診求診。

門診中我們發現其臉部及頸部出現瀰漫性的群聚型水皰而且呈現中央凹陷且糜爛的皮膚病灶,由於懷疑是皰疹性濕疹因此便緊急幫他安排了Tzanck抹片及免疫螢光的檢查,結果均呈現陽性反應便將之收住院治療。住院後我們便給予抗病毒藥物以及支持性治療,此外由於細菌培養的結果呈現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因此便再給予抗生素以免產生次發性的菌血症。經過大約10天的住院治療之後,病灶便完全康復而其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則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皰疹性濕疹(eczema herpeticum)又稱為卡波西氏水痘樣疹(Kaposi’s varicelliform eruption)是一種因第一型單純型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的原發性次發性感染所導致的疾病(也可能是第二型單純型皰疹病毒的感染,但較少見),它主要發生在原本已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身上(2∼4歲),成人則較為少見。

然而它也可能出現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以及罹患一些慢性皮膚疾患如達理埃氏病(Darier’s disease)、 Sezary症候群、天皰瘡、蕈狀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Wiskott-Aldrich症候群或甚至是二度或三度燒燙傷的病人身上。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這些病人的免疫功能不正常或是皮膚的屏障受到破壞導致他們無法局限單純型皰疹病毒感染因而容易造成全身性的感染。在臨床的表現方面,病人在經過七到十天的潛伏期之後會產生高燒、疲憊、脫水以及淋巴腺發炎腫大(lymphadenopathy)等「毒性癥相(toxic sign)」。

而在皮膚的症狀方面,則主要是在顏面、頸部以及軀幹等處出現群聚的水皰,而這些水皰的典型特徵為中央凹陷且會慢慢的轉變成膿皰或中央凹陷的糜爛或潰瘍。皰疹性濕疹的臨床症狀可能相當輕微,也可能會快速蔓延到全身甚至體內臟器而導致毒血症,此時若是沒有儘速給予抗病毒的藥物治療的話,死亡率可能會高達10%以上。

由於延誤診斷或治療可能會因為喪失儘速給藥的先機而導致病患的死亡,因此如何能快速診斷便成為治療此疾病的重要關鍵。在診斷方面,除了藉由臨床上的典型特徵來提供我們線索之外,還有許多實驗室的方法可幫助我們做進一步的確定診斷,這些方法包括病毒培養、電子顯微鏡、免疫螢光法、聚合脢連鎖反應、及

Tzanck抹片等等。病毒培養雖然是診斷的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然而其結果卻至少需24小時以上才能知曉,如此一來將延誤治療的時機。相較之下,利用螢光標示抗體來染色的免疫螢光法則是較為快速(通常在數小時內便可知道結果)、簡便且診斷率高(可達90%以上)的好方法。不過在門診中,Tzanck抹片則是最為快速(只要4∼5分鐘即可完成)且方便的檢驗方法,因為只需刮下水皰底部組織塗抹在玻片上進行染色,然後在顯微鏡底下檢視是否有多核的巨大細胞便可得到診斷。

除了會造成毒血症之外,皰疹性濕疹也經常會併發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鏈球菌(Streptococcus)或綠膿桿菌(Pseudomonas)的次發性感染,甚至產生菌血症而死亡。因此在治療方面,除了要儘速給予抗病毒藥物之外,傷口的細菌培養以及抗生素的給予也是必要的處置。此外,由於此類的病患也經常會伴隨著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所以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的支持性療法也是治療皰疹性濕疹的重要關鍵。

皰疹性濕疹是一種快速發生且可能致命的皮膚疾病,任何本身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或上述之慢性皮膚疾患的病人若是其頭臉頸部或軀幹出現異於往常之皮膚病灶時,應儘速就醫以免耽誤了治療的時機而釀成了不可收拾的後果。


《醫學名詞解釋》達理埃氏病(Darier’s disease)

名詞解釋:皮損為角化過度丘疹,分佈廣泛,彼此融合可形成疣狀結痂。好發於皮脂腺豐富部位。有陽性家族史,組織病理有特徵性改變。

《醫學名詞解釋》淋巴腺發炎腫大(lymphadenopathy)

名詞解釋:人體約有600個淋巴結分佈在各處,其中只有少數位於表淺處可摸到,例如:頸部、腋下和鼠蹊部。大多數的淋巴結腫大多為良性疾病引起,尤其是兒童以及年輕人。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