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攝護腺肥大症多數不需手術「縮小體積」才是治療關鍵!

根據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針對全國50歲以上男性進行的「攝護腺肥大認知與治療現況」調查顯示,台灣男性對於攝護腺肥大的認知不足,近八成拖延三個月以上才就醫,平白忍受下尿路症狀造成的種種不便,除影響睡眠外,更因此不敢外出,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此外,民眾的認知不足也反映在對治療方法的不了解,攝護腺肥大患者普遍認為只有手術才能解決問題,然而但其實現代藥物治療可讓多數病人不用開刀!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林登龍建議,患者應建立正確治療觀念,攝護腺肥大是一慢性疾病,持續使用交感神經阻斷劑與5-a還原脢抑制劑『縮小肥大的攝護腺體積』,可以降低手術的可能性。

據國健局統計,到了80歲,攝護腺肥大患者高達九成,但民眾卻因對攝護腺疾病的認知不足,即使症狀已經影響日常生活,仍拖延就醫。根據調查,近七成五患者表示攝護腺肥大問題影響睡眠品質,五成認為頻尿狀況讓自己不方便遠行,社交生活受限制,另有二成三表示性生活受影響。

台灣中老年男性普遍缺乏攝護腺肥大的正確認知,四成五的民眾無法辨識攝護腺的正確位置,不少人誤將膀胱當作攝護腺;五成民眾不知道正常攝護腺應如同栗子一般大小。林理事長表示,近六成的男性不了解頻尿、夜尿、尿流微弱、殘尿、解尿困難等尿不順症狀,其實就是攝護腺出問題,甚至有三成五民眾把它當作單純的老化現象,大多採取「等等看」的方式,三個月以上才就醫的患者合計近八成,其中有三成延誤就醫超過一年,甚至有病患忍了七年才向醫師求助。

林理事長指出,醫師最擔心攝護腺肥大病患因延誤治療,影響膀胱與腎臟的健康,但只有31%與29%的民眾認知到可能有膀胱及腎臟併發症,反倒是高達五成的民眾害怕併發攝護腺癌。林理事長解釋,攝護腺肥大引起膀胱或腎臟受損的風險更高,因為肥大的攝護腺壓迫尿道,使得患者必須用力解尿,長期刺激膀胱的結果將使膀胱壁增厚,使尿液滯留引起經常性尿路感染,更甚者,尿液有可能從膀胱回流至腎臟或積留在輸尿管,腎臟因積存過多尿液無法排毒,最終會喪失腎臟功能而必須終身洗腎。

調查中顯示,因為擔心手術風險,86%的患者寧願選擇藥物治療以避免開刀。林理事長指出,目前最新的治療方式是使用「甲型交感神經抑制劑」快速緩解症狀,同時使用「5-a還原脢抑制劑」縮小攝護腺體積,從根本治療並且可以避免攝護腺肥大復發的危機。尤其新一代的「5-a還原脢抑制劑」具有雙重作用效果加倍的特性,可大幅降低手術的可能性,對治療幫助相當大,因此病人實應及早就醫。然而少數已有膀胱結石等併發症,或症狀嚴重藥物治療無效者,仍需手術。

邢先生今年80歲,曾經因突然無法解尿到醫院掛急診,雖然經過導尿後症狀消除,但後來仍因頻尿、夜尿,甚至經歷來不及進廁所就尿出來的出糗經驗後,才決定就醫治療。在治療之前,攝護腺肥大造成邢先生生活相當大的不便,邢先生不敢出門遠行,出門之前一定不喝水以防頻尿;出門在外,看到有廁所,即使沒有尿意都要勉強自己先解尿;若是找不到廁所又無法忍尿時,只好在路邊隱密處將就,邢先生為此覺得相當難為情。

邢先生也曾排定手術,但在自己與家人都認為手術風險高。在林醫師建議下,邢先生開始接受新一代的「5-a還原脢抑制劑」治療,從93年5月治療至今兩年,邢先生說,雖然一開始的作用較慢,但是真正覺得攝護腺肥大的下尿路症狀獲得明顯改善,夜裡不再頻尿;邢先生現在已經可以一覺睡到自然醒;有尿意時較可以忍尿,不再頻頻找廁所,因此心情更輕鬆,自然也可以愉快地出外遊玩或參加活動,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


新聞資料來源: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