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長期久坐也會得「糖尿病」不可不防的慢性疾病!

全球大約有1.5億人口受糖尿病的影響。估計到2025年,將有3億人會遭受糖尿病折磨(註1)。大部份新增的個案將來自發展中國家和由人口增長、老齡化、不健康的飲食、肥胖及長期久坐的生活方式造成。

何謂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種慢性病,由遺傳及/或後天胰臟製造的胰島素不足或無效形成。胰島素的不足或無效會導致血糖濃度升高,對身體造成損害,特別是血管和神經系統。

兩種主要的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成因:胰臟未能製造身體所必須的胰島素
.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但近年在成年人個案也有增加

*第二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成因:身體對胰臟製造的胰島素的不能産生正常的反應
.較第一型糖尿病常見,大約佔全球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
.常見於成年人,但也有年輕人患有此類糖尿病
.家族史是一個危險因素

症狀:可以明顯、不明顯甚至沒有
*第一型糖尿病症狀-多尿、口渴、體重減輕和乏力
*第二型糖尿病症狀-早期並無明顯症狀,通常在患病後數年,出現併
          發症時才能夠被診斷出來

盛行率
.印度和中國有最多糖尿病患者。在2000年,估計印度和中國分別有約
 3,170萬和2,070萬名糖尿病患者。據估計到2030年,印度糖尿病患人
 數將增加151%,達到7,940萬人;中國將增加104%,達到4,230萬人
.糖尿病患者最多的10個國家為印度、中國、美國、印尼西亞、日本、
 巴基斯坦、俄羅斯、巴西、義大利和孟加拉
.到了2030年,已開發國家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年齡多為65歲以上,但
 是發展中國家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則多介符45至64歲的壯年階段

治療方法
*口服藥物
.40%的糖尿病患者(第一型和第二型)服用口服藥,以達滿意的血糖控
 制
.主要爲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
*胰島素注射
.大多數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日注射胰島素
.約三分之一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需注射胰島素
*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控制和運動等

糖尿病和心臟病
心臟病
.工業化國家中,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亡是由心臟病造成
.無糖尿病的婦女,在更年期前對心臟病有保護作用,而糖尿病會抵消
 這種保護作用
.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臟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肥
 胖
.認識並控制這些因素可以延緩或預防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臟病
.數據證明,對於低密度(LDL)膽固醇並不高的第二型糖尿病患,
 Atorvastatin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達37%

註1.WHO Website 2004

-----------------------------------------------------------------------------------------------------
Neil Poulter 教授

Neil Poulter 教授是英國倫敦聖瑪麗醫院Peart-Rose心血管疾病預防中心的名譽顧問及流行病學家和倫敦帝國學院預防心血管病醫學系教授。Poulter教授亦是心血管研究中心(Cardiovascular Studies Unit)主任,及該中心內英國及斯堪地那維亞心血管研究(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s Trial,簡稱ASCOT)英國及愛爾蘭部份的營運主任,並為現任英國高血壓協會(British Society of Hypertension)會長。

Poulter教授於聖瑪麗醫院取醫學學位,並於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接受流行病學培訓。他主要研究:原發性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的調查和控制,出生體重和高血壓之間的關聯,外加的雌激素和黃體素對心血管的影響,以及心血管疾病在第三世界的情況。Poulter 教授為編寫多本主要的心血管疾病教科書編寫其中的章節,並已在醫學專刊發表超過200篇的研究成果,包括同共撰寫1998年英國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1998 Joint British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暨高血壓協會的高血壓控制聲明(200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Statement of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2003年歐洲高血壓協會(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及歐洲心血管協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的動脈性高血壓控制準則,以及2004年英國高血壓協會(British Hypertension Society)高血壓控制準則。
本文由【輝瑞藥廠】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