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2025年首例本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病例!疾管署提醒飲食安全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2025年首例本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病例引起警覺,雖然檢驗結果顯示羊奶無問題,但感染源仍待釐清。專家提醒民眾,應注意飲食安全、手部衛生,選購乳品時要確認產品來源與處理方式,減少感染風險。

國內出現今(2025)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本土個案,曾飲用過私人加工處理的羊奶,不過檢驗結果為陰性,感染源待釐清。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數並不多,20幾年來僅累積5名個案,可說是相當罕見,提醒民眾應注意飲食、手部衛生,選購及飲用乳品時也要多加留意。

女童染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曾喝私人加工處理羊奶

今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為南部未滿10歲女童,疾管署說明,這名個案在3月8日時出現高燒、間歇性腹痛、血便、活動力下降等症狀,前往急診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經採檢送驗於3月18日確認感染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目前個案仍在一般病房繼續住院治療當中。

經疫調顯示,這名個案在潛伏期期間沒有動物接觸史,發病前沒有食用生菜、生肉,不過曾經飲用過私人加工處理的羊乳,經衛生單位抽驗檢驗結果為陰性,目前衛生單位已匡列接觸者共34人,皆無疑似症狀,其中家人及接觸者共5人進行採檢並檢驗食品檢體後,結果皆為陰性。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衛生單位已會同農政單位啟動相關調查,同時疾管署也邀集農業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就疫情調查、防治策略、因應作為進行交流討論,並會持續進行相關疫調及防治工作。

國內僅5例個案 如何預防?飲用乳品要注意哪些?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自1999年「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列為法定傳染病後,至今國內僅累計5例確診病例,都是本土個案,發病年份分別為2001年1例、2019年1例、2022年2例、2025年1例,而這也是國內時隔3年再次出現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病例。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是由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較常見的血清型為O157,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會釋放出毒素,引起各種不適症狀。疾管署表示,在感染初期患者會有水瀉、腹痛等情形,若病情惡化會出現嚴重腹瀉、血便,可能還會引起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等,甚至會導致長期洗腎、死亡。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因此疾管署提醒,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來預防感染,尤其在用餐前、上完廁所、接觸動物後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而且調理肉品時應充分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5℃以上,並保持器具清潔。

另外,疾管署表示,民眾也應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選購農產品時,建議優先選擇具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CAS)的產品,羊乳產品則應認明包裝瓶蓋是否貼有農業部輔導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核發的GGM鮮羊乳標章,以確保安全並降低感染風險。

查看原文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