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談蛋白尿跟腎病症候群

實際案例ㄧ

一名19歲健康男性,突然在兩週內體重增加將近二十公斤,並且伴隨『泡泡尿』跟全身性水腫。經過詳細檢查發現為蛋白尿合併「腎病症候群」經過有效治療,在三個月內幾乎完全康復。

實際案例二

一名64歲女性,最近發現小便泡泡變多,並且長期腰痛。她至門診請教醫師會不會需要洗腎。

『泡泡尿』是不是蛋白尿?

小便起泡泡是一個常見的現象,未必真的有問題。在正常的情況下尿液含各種氮廢物跟礦物質,使尿液張力較強而易出現泡沫。特別在清晨因夜晚水份攝取較少,尿液經過濃縮,或因男性站姿較高,此現象可能會比較明顯。一般來講經過攝取足夠的水分或改變姿勢此現象較會消失。泡泡尿仍然可能是蛋白尿的表徵,若此現象持續並且合併其他症狀,仍需進一步檢查,排除其他問題。

何謂蛋白尿?

正常尿蛋白的組成中約20%為部分的免疫球蛋白,40%為白蛋白,剩下40%則是一種遠端腎小管分泌的蛋白叫Tamm-Horsfall蛋白。正常人每日會經由尿液排出約100-150毫克的蛋白質。一般民眾接受健檢或例行尿液檢查,所得到的尿蛋白檢驗報告多為定性測量,常見的結果分為:

* 陰性(negative, 當次尿蛋白少於10 mg/dl)
* 微量(trace, 當次尿蛋白為10-20 mg/dl)
* 1+ (當次尿蛋白為30 mg/dl,) 
* 2+ (當次尿蛋白為100 mg/dl)
* 3+ (當次尿蛋白為300 mg/dl)
* 4+ (當次尿蛋白為1000 mg/dl以上)

當定性報告為陽性時,暗示每天可能有大於300毫克的尿蛋白從尿液中流失(以一天排尿一公升)計算。這樣程度的尿蛋白,已經達到臨床上『蛋白尿』的定義,需進一步做檢查。

檢測到蛋白尿是否表示腎臟有問題?

臨床上約有4-7%的正常人在單次檢驗中出現蛋白尿,因此不一定有腎臟病變,也可稱為良性蛋白尿。許多因素如:脫水、激烈運動、懷孕、姿勢,尿道感染都可能影響尿液的蛋白質。一個常見的原因是民眾因做健康檢查,長達12小時未進食或喝水,尿液濃縮因此造成蛋白濃度暫時上升。另外一種姿勢性蛋白尿,好發於青少年,即站立時尿蛋白增加,躺臥時就恢復正常,這也是屬於良性的蛋白尿。但若排除上述因素仍然有蛋白尿,則需進一步檢查是否為病理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的原因非常多,因此需要經由腎臟科醫師仔細評估。

蛋白尿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型

* 腎絲球蛋白尿

此類疾病通常蛋白流失量較大,預後可能要較差,經常需要作腎臟切片來確診,一般可分為次發性與原發性二種:

> 次發性腎絲球病變:由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全身性紅斑狼瘡,B或C型肝炎等。

> 原發性腎絲球病變:即病因不明的

* 腎小管蛋白尿
因腎小管間質的病變導致腎小管無法回收蛋白。常見病因如:高血壓、迴流性腎病變、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性抗發炎藥或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等。

* 溢流性蛋白尿
因體內不正常地產生過多某些小分子蛋白,超過腎小管能回收的量而出現,如多發性骨髓瘤。

通常蛋白尿量越大,代表腎臟預後較差,也比較可能有全身水腫的症狀。若每日蛋白尿量大於3.5克,合併水腫跟血液中白蛋白質少於3g/dL,則極可能為「腎病症候群」,需儘早找出致病原因並且進一步治療,以免延誤治療。

如何檢查自己是否有「蛋白尿」?

對於健康的民眾,國民健康署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目前提供40-65歲民眾每三年一次免費檢查,65歲以上民眾則可以每年一次免費檢查。健檢內容不只包含了蛋白尿的篩檢,還包含了造成腎臟病最重要病因的糖尿病跟高血壓篩檢。若發現自己有持續性「泡泡尿」,全身性水腫,高血壓等等,也可以至腎臟科門診,由專科醫師安排進一步檢查。

病理性蛋白尿為腎臟病跟腎病症候群的重要表徵,可能以泡泡尿,全身性水腫,高血壓等來表現,但也有可能完全沒有症狀。雖然台灣醫療持續進步中,台灣的末期腎臟病發病率跟盛行率仍排世界前三名。民眾若可以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跟儘早發現腎臟病,可以透過治療來改善預後。
本文作者:亞東醫院腎臟內科 董奎廷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