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銀髮族的營養補充及運動守則

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國人的平均壽命已有顯著的延長,但其中伴隨而來的慢性疾病,常會影響長輩的生活品質。除了以藥物控制固有的慢性疾病之外,常被大家忽略的,便是營養的補充以及運動。正確且有效率的營養補充可以讓銀髮族保持充沛的體力,避免肥胖以及肌少症的威脅,搭配適當的運動,更能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減少跌倒與骨折對於長輩造成的傷害。以下便就此兩個主題,給大家基本的介紹平日生活可行且簡易的指南。

當我們年紀漸長,超過40歲左右時,身體的肌肉質量開始會逐漸下滑,且當情況較嚴重時,可能會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我們可能會感覺到爬樓梯以及從椅子上站起來較為吃力,或是走路的速度變慢。這些症狀主要跟蛋白質的合成減少,分解量提高,以及長輩的飲食量和運動量減少有關。我們總是覺得台灣人吃得很好,有老人營養過剩的問題,所以才造成許多的慢性病,但根據衛生福利部的台灣地區老人營養狀況調查,65歲以上的老人,女性平均一天僅攝入1,477大卡,而男性平均亦僅攝入 1,833大卡,距離以適度活動量計算的每日營養熱量需求女性2,050大卡,男性2,300大卡其實還有一段差距。所以要提醒大家,在飲食方面,要特別注意長輩的熱量是否足夠,以及各種營養成分的比例是否合宜。

另外,針對老人家易罹患的肌少症以及骨質疏鬆症的部分,提醒大家適度的補充蛋白質、鈣質、以及維生素D,蛋白質的部分建議65歲以上的長輩每公斤體重每天約需1.2公克的蛋白質,而鈣質的部分建議每日至少1,000毫克的鈣質,至於維生素D的部分,每日建議約1,000國際單位。除了從每日的飲食及營養補充品來攝入之外,提醒大家可以適度的曬太陽,也可以使身體產生維生素D。但也要提醒各位朋友,鈣質的補充適量就好,過多的補充不但對身體無益,反而可能會提高結石及心血管問題的風險,不可不慎。

除了營養補充之外,很重要但是常被大家忽略的一點便是運動。許多長輩因為害怕跌倒或是擔心原有疾病會加劇,所以很少也很害怕從事運動。其實,只要注意安全守則,大部分的長輩都可以享受運動帶來的益處,為日子增添生命。建議大家依據自己身體的情況量力而為,一周可以運動三到五次,而運動計畫應包括足夠的暖身,接著才是主要的訓練,訓練之後,要搭配緩和運動。暖身運動可以增加肌群的血液循環,避免運動傷害,同時使運動效率更好,建議暖身5到10分鐘。主要的訓練期,建議大家以可以訓練大肌群的有氧運動為主,像是太極拳、土風舞、快步走、游泳都是很推薦的,而持續的時間要看個人的耐受程度,以不造成不適為主,建議至少15至20分鐘,對於提升心肺適能會有較大的效果。緩和運動的部分,可以減少下肢血液的堆積,減少運動後的痠痛,並降低血壓改變造成的不舒服,所以建議不要因偷懶而忽略。

針對已經有慢性病的長輩,運動前建議請教專業醫護人員適合的運動模式及注意事項,例如:糖尿病的患者,應注意血糖控制,血糖太高或太低都不適合長時間的運動訓練,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則要注意血壓的控制。另外,運動的環境不宜太冷或太熱,且要注意衣物的調整。而長輩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要避免長時間對關節負重較重的活動,避免關節進一步的損傷。

常常有長輩把運動想像成汗流浹背,上氣不接下氣的印象,所以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打退堂鼓了,但其實運動有很多不同的形式,都能夠達成促進健康的效果。如果真的體力比較虛弱或者是肢體關節有狀況的病患,也可以藉由一些訓練儀器(例如:固定式腳踏車、手搖機)或是輔具(例如:護膝、拐杖)的協助,享受運動的快樂和好處。另外提醒大家,運動時選擇適合的鞋子,最好選擇鞋底有止滑效果而且鞋底柔軟度適中,可以平均分散足底壓力的鞋款,並且套量適合的大小,使行進間足部與鞋子不會產生太多的摩擦或滑動,如此方能盡興的運動。

在春暖花開的此時,正是適合銀髮族走出戶外,強健體魄的好時機。若能同時把營養建立起來,相信各位長輩都能增加肌力,改善平衡,讓自己活得更健康也更有自信。
本文作者:亞東醫院復健科 蘇怡恬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