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日人氣

      6196

      累積人氣

      153

      粉絲數

      4766

      回答數

      40257

      文章數

1021009醫療相關新聞1

感謝蔣世中醫師熱心整理提供.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04493&p=1 別誤會了!醫生沒那麼好賺,一筆一筆算給你聽 撰文者劉育志  2013-10-8 醫生每個月的收入到底是多少?這是個令人好奇且引人遐想的問題。如果在街上隨便找幾個人問,或許會聽到很多種猜測,大概從30萬到8090萬都有。 其實主治醫師的收入非但大家不曉得,連正在念書的醫學生或是已經在醫院工作的住院醫師可能都不是很有概念。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是憑著30年前的印象和電視裡的誇張劇情,胡亂猜測。 前些日子在跟學弟妹聊天的時候,有人突然提到:「某某醫師一個月不是領200萬嗎?」我聽了之後差點被嘴裡的漢堡噎住,所以決定來寫篇文章稍作說明。 寫這篇文章有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這個關於醫師收入,由來已久卻荒謬不堪的神話。 醫生收入很高嗎?是的,在30年前,這個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大家小時候應該都曾經有到診所看病的經驗,當年對付發燒,最流行的招數叫做「吊大筒」,只要掛上一包點滴,躺兩個小時,病彷彿就被治好了一半。吊一次點滴,藥費大概就是500元起跳。 最常施打的點滴大概就是生理食鹽水或葡萄糖溶液,這些點滴的成本每包大約都在2030元左右,利潤非常驚人。更何況30年前的物價和現在比較起來是天差地遠,所以經營小診所只要短短幾年就會變成大樓房,甚至有能力包下一整排透天厝。從診所擴大成醫院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醫師被視為「金飯碗」,幾乎所有的家長、師長都會把醫學院視為第一志願,千方百計要把小孩變成醫生。 這樣的高收入神話流傳了幾十年,也根植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但是,在30年後的今天,醫生的收入究竟是多少呢? 其實不用費心猜測,因為在全民健保實施之後,所有的醫療行為都有一個公定價格,我們只要稍微用計算機算一算就行了,八九不離十。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是公開的資料,任何人都能輕易從網站上下載,裡頭鉅細靡遺地條列出所有的檢驗、處置、手術等費用。 在目前的醫療體系裡,住院醫師的薪水是固定的,而主治醫師的薪水就完全依照醫療服務量來計算,用直白一點的語言來講就是「看業績」。絕大多數在私人醫院服務的醫師完全沒有底薪,有績效才有薪水。換言之,主治醫師領到的薪水有可能比住院醫師還要低。這對醫院老闆而言是最棒的制度,有做才給薪水,絕對穩賺不賠。 讓我們來做個實際的計算,就能揭開這個讓人無比好奇的答案。 以內科醫師為例,他的績效主要來自門診、住院和做檢查。 門診收入 依據支付標準,每一人次的一般門診診察費為228點 (1點約等於0.9元)。醫院當然不會把這筆錢全部付給醫生,其中只有三成屬於看診醫生的績效,換算起來差不多是60元左右。從問診、檢查、解釋、治療、開單、做紀錄,每一位患者需要1520分鐘,所以在正常狀況之下一位醫師每個小時大概只能處理4位病患,時薪約是240元。 假設內科醫師每個禮拜有6個半天在看門診,每次3個小時,那一個月下來門診績效的收入約是17,000元。 住院收入 收治住院是另一個收入來源。健保所支付的一般病床住院診察費,每天約是300元左右,其中約120元屬於醫師的績效。 照顧住院病患是醫師生活中最為繁重的工作,需要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如果要維持適當的照護品質,一位醫師大概只有辦法照顧10個左右的住院病人,以一個月300人日計算,住院績效的收入約是36,000 或許有人會說,如果收更多住院病人就會有更多的收入了呀。聽起來有道理,不過就實際的執行面上會有困難,因為照顧住院病患的工作頗為繁瑣,諸如查房、解釋病情、開立醫囑、安排檢查、書寫病歷等,假設每位病患20分鐘,收治20位病人時,每天就需要近7個小時的時間來處理,顯然不可能達成。 施作檢查的收入 不同的科別的醫師必須負責不同的檢查,像是心臟超音波、腹部超音波、胃鏡、大腸鏡、腦波判讀等都需要學有專精的人才有辦法執行。 我們相當熟悉的大腸鏡檢查就是由內科醫師負責,因為每個人的大腸都是九彎十八拐,而且長得不太一樣,所以要從肛門一路看到盲腸其實相當不容易,順利一點的可能需要20分鐘,困難一點的恐怕連兩倍的時間都不一定能完成。再加上接送病人、繕打報告、器械消毒等程序,一個小時大概只能做一台大腸鏡。 給付標準規定,大腸鏡檢查支付的點數為2250點,其中約三成屬於醫師的績效,也就是約600元。 一個月下來,若施作40個大腸鏡,醫師會有24,000元的績效。 把上頭幾個數字相加,再加上其他較零碎的細項,大概就是主治醫師在「合理工時」及「合理工作量」之下所獲得的薪水。患者數量較多的醫師,會增加一些,不過增加的程度有限,畢竟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就算不眠不休,也很難讓收入有兩、三倍的成長。而多出來的部分通常就是用他的家庭、健康和生活品質換來的。 看到這兒,有人會問醫師不是還有值班費嗎? 有的,在下班之後,病房就需要有醫師留下來值班,負責夜間的16個小時。近年來大多數的醫院都不斷刪減值班費,某些醫院的值班費只有2,000元,換算成時薪是125元。 雖然醫院老闆總是會告訴大家:「不要計較值班費,值班是天職,更是犧牲奉獻,絕非金錢可以衡量的。」 但是,有個被老闆刻意忽略的殘酷事實,「健康也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若一個月有七天不能睡覺,隔天還得繼續工作,那對生理和精神上的傷害是非常巨大,且無法彌補。 從剛剛所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瞭解,在醫院裡服務的受僱醫師大多是零底薪,零退休金,一切看績效,還得常常值班,承擔較大的壓力。所以很多人會在醫院工作一段時間之後選擇自行開業,不必再受老闆的擺布。 這是個必然的趨勢,未來的五到十年,受雇醫師的收入還會迅速下降,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盤算著自行開業。那自行開業的收入又是如何呢? 到目前為止,台灣光是西醫診所就有11,000家,數量之多甚至超過全台灣便利商店的總數,若再加上3,500家中醫診所,早就是一片「紅海」,其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開了診所便得支付房租、水電和員工薪水等固定開銷,面對如此險峻的環境,關門倒閉的診所所在多有,至於用旁門左道的手段鋌而走險的案件早就不是稀奇的新聞了。 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往後台灣醫療應該很類似公醫制度,醫生們會領類似公務員的薪水,而工作時間也會漸漸趨於合理化,不再是每周動輒超過100個小時。 醫師的高薪神話早就該被打破了,畢竟對於一個職業賦予過多畸形的想像絕非好事。 作者簡介_劉育志 劉育志,1978年生,是外科醫師也是網路宅。對於人性、心理、行為與歷史有許多的好奇。於《皇冠雜誌》與《蘋果日報》撰寫專欄,並與白映俞醫師一同經營《好奇頻道》。       (請見附加檔案︰最新流感趨勢圖20131009、全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趨勢圖20131009暨病毒性感染症合約實驗室檢驗週報1021007)     疾病名稱:流感併發症
  最近一例確定病例 發病日上週累計數本週累計數本月累計數本年累計數去年確定總數上週與前三週平均數比較上週與過去三年同期平均數比較今年累計確定病例 死亡數2013/10/210182415956.33952
  註一:資料更新時間為2013/10/9 6:40 AM,本週為【2013/41】週,本月為【2013/10】月。註二:本查詢結果為系統自動產生,數據隨時可能因未來修正而變動。註三:本年累計數,係以發病年統計。
    疾病名稱: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
  最近一例確定病例 發病日上週累計數本週累計數本月累計數本年累計數去年確定總數上週與前三週平均數比較上週與過去三年同期平均數比較今年累計確定病例 死亡數2013/10/350247574927.3358
  註一:資料更新時間為2013/10/9 6:40 AM,本週為【2013/41】週,本月為【2013/10】月。註二:該傳染病於2007/10/15正式列入法定傳染病。註三:本查詢結果為系統自動產生,數據隨時可能因未來修正而變動。註四:本年累計數,係以發病年統計。
      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DM2_P.aspx?f_list_no=7&fod_list_no=4258&doc_no=32963 失明危機!去年糖尿病人眼底檢查率僅1/3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依據國民健康署「2007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發現,國內 20歲以上民眾高血糖盛行率為8.0%,以此推估目前全國有近150萬名糖尿病人;此外糖尿病患者還有很高的視網膜病變風險,根據國民健康署2011年委託執行的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調查結果,糖尿病人視網膜病變盛行率為26.5%,大約每4個糖尿病人,就有1個併發視網膜病變,然而,糖尿病人101年有做眼底檢查者卻不到1/3,許多病人已置身失明危機而不自知。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約有2.85億人患有視覺殘疾,其中有三千九百萬人完全失明,而80%的失明是可以預防並治癒的。據統計,糖尿病人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且患病10年後,視網膜病變發病率上升至60%,20年內病變發病率更攀升至90%。糖尿病患者有很高的視網膜病變風險,但透過早期檢查早期治療,可減少50%失明機率。隨著國人糖尿病人口的增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已成為成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第1型糖尿病人,發病5年內,應做第1次視網膜檢查,第2型糖尿病人,則應在新診斷糖尿病當時,就做第1次視網膜檢查;之後,兩者皆須再依醫師建議追蹤,至少一年應做1次檢查。且糖尿病人,若突然出現視力減退,甚至有黑影或雙影出現,或發現有血糖急遽變動,更應主動儘快至眼科檢查,以免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今年的1010日是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特別強調「檢查您的眼睛」(Get your Eyes Tested),定期檢查的習慣可幫助杜絕可預防的失明與改善視力,且依據國外實證研究顯示,糖尿病人接受完整的視網膜散瞳檢查,並配合視網膜電腦斷層攝影,或螢光血管攝影,察覺出視網膜病變,初期應控制血糖和血壓,進而以雷射,治療水腫、出血,可減少50%失明機率。糖尿病眼底檢查最容易被忽略 依據中央健康保險署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2012年顯示,在糖尿病人應定期做的糖化血色素、空腹血脂、眼底檢查,及尿液微量白蛋白等四項檢查當中,以眼底檢查執行率最低。糖尿病人眼底檢查執行率雖自2004年的17.58%逐步提升至201232.8(如附表),但相較於糖化血色素(89.3%)及空腹血脂(75.7%)檢查率,仍有一大段的落差。國民健康署呼籲眼睛是靈魂之窗,失去視力將會大大地影響個人及家庭生活品質,再次提醒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要接受1次眼底檢查,俾早期發現早期照護,並控制好血糖,遠離眼睛病變等併發症的發生。同時,亦呼籲全國醫事人員應主動提醒糖尿病患者,應該定期每年接受眼底篩檢。附上眼底檢查貼心小叮嚀如下:篩檢時程:1.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發病五年內應接受第一次詳細眼部檢查。2.2型糖尿病患者:在診斷出糖尿病以後,應儘速接受第一次詳細眼部檢查。3.經上述檢查無視網膜病變者,應每年作1次眼底檢查。4.懷孕的糖尿病患者:由懷孕起,應至少每三個月檢查1次,追蹤到產後1年。篩檢地點:請選擇具眼底篩檢或眼底彩色攝影設備之醫療院所。就醫注意事項1.請先測量視力:以最佳矯正後的視力為基準,可做為日後疾病發展過程及治療參考。2.如需散瞳時,由於散瞳後眼睛無法聚焦會有數小時的視力模糊感,可能短暫影響行動與駕駛安全,建議需有他人陪同。檢查後2天內若有任何眼壓過高不適症狀,如:頭痛、噁心、嘔吐等 ,請立即就醫。
    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DM2_P.aspx?f_list_no=7&fod_list_no=4258&doc_no=32962 醫院電子病歷與電子病歷交換中心(EEC)介接說明資料來源:資訊處報載醫院推動電子病歷與電子病歷交換中心(EEC)介接,需繳費由特定廠商進行開通,與實情不符,說明如下:醫院備妥軟硬體設備後,應向本部電子病歷專案辦公室提出申請,不需繳費,即可進行程式安裝與介接服務。相關軟硬體,並非特殊規格,醫院可自行向各家資訊廠商購買。醫院資訊系統與電子病歷閘道器連接所需API可至電子病歷交換中心網站,申請帳號密碼後,下載使用,不需付費。
      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DM2_P.aspx?f_list_no=7&fod_list_no=4258&doc_no=32960 設立兒童醫院 衛生福利部嚴格把關資料來源:醫事司許多先進國家如美國(約250家)與日本(約560家)等均有兒童醫院,而台灣迄今仍沒有獨立的兒童醫院。本部已於102327日發布兒童醫院之「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並公告「兒童醫院評核標準」,在總病床數不變的前提下,由現有的醫學中心將其兒科部門分離出來另設立兒童醫院,初期經過評核合格者暫依醫學中心標準給付,但需在民國105年左右與母院同時或單獨評鑑,並且達到醫學中心級的評鑑標準才能維持醫學中心的給付,若沒有通過則可選擇併回母院,讓醫院有退場機制。醫學中心級的兒童醫院評鑑標準有以下特色:一、 醫院的組織、財務與人事應與母院明顯區分。二、 醫院建築使用樓層必須自壹樓起連續不得分隔,且有獨立的出入口,在門住診的硬體與就醫動線上,須符合以兒童為中心的友善與安全的就醫環境,避免與成人共用。三、 總病床須達200床以上(其中急性一般病床至少100床以上),並且提供完整的25科醫療服務,包括新生兒科、腎臟科、神經內科、心臟內科、胸腔內科、胃腸肝膽科、感染科、過敏免疫科、遺傳內分泌科、心智科、重症科、急診科、皮膚科、一般外科、牙科、骨科、神經外科、心臟外科、整形外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眼科、放射科、麻醉科與病理科。四、 廿四小時急診服務均由兒童專科醫師駐診。五、 提供重難症與罕病高水準的醫療。對於罹患特殊或罕見的癌症、新生兒疾病、先天性畸形、心臟、腦血管、神經肌肉、消化或呼吸等系統疾病的病童,提供符合國際水準的治療,重大手術(包括開心、神經外科、嚴重先天畸形、器官移植手術)每年須達到一定的數量,並且有持續的醫療品質監控與改進。六、 接受各層級醫療機構的罕病或重難症病童轉介,不得拒絕。七、 醫院之教學與研究成果需通過醫學中心等級之教學醫院評鑑外,且需提供適當容額,供其他醫院醫師觀摩與進修的機會,俾提升全國兒童重難症與罕病的照護水準。八、 為了落實兒童醫院以急、重、難症為主的設立宗旨,醫院每年住診及急診服務的收入需佔全院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不得低於門診收入。九、 為善盡醫學中心之社會責任,須接受政府委託支援兒童醫療資源不足地區之醫院。對於治療數量不多的重難症與罕病而言,國內外研究證實適度的集中治療不僅對病人有益,更有助於醫療人員累積足夠的經驗與持續提升品質及安全。台灣具有高水準之兒童醫療,但對於新生兒及兒童重難症的治療水準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仍有進步的空間,因此獨立的兒童醫院確有必要。兒童醫院如果是由現有的醫學中心獨立出來,對於健保資源及醫事人力均不致於有明顯的影響,但品質卻可以提升,有心經營兒童醫院的管理者應該適度的調整醫院的經營策略與資源分配,以維持穩健的財務。確保兒童醫院的永續經營是醫院的責任,也是在申請前應充份評估的重點。近年來,本部已採取許多策略提升兒童醫療品質及就醫可近性,除已陸續調高兒童醫療的健保給付外,並且補助醫療資源不足地區24小時的兒科醫療,同時額外提供訓練滿一年的兒科住院醫師十二萬元津貼,希望能吸引更多醫師為兒童服務。此外,預計在103年底前,進一步與台灣兒科醫學會及台灣兒童外科醫學會等專業團體合作,整合目前各醫院兒科的強項與特色,規劃全國的兒童就醫地圖,除了讓家長更容易了解住家附近診所及醫院所能提供的專科門診外,亦有助於醫院間計劃性的轉診,落實分級治療,並且與兒童醫院之設立相輔相成。
      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DM2_P.aspx?f_list_no=7&fod_list_no=4258&doc_no=32954 屏東縣登革熱本土病例有擴散趨勢,疾管署呼籲全民落實孳生源清除及容器減量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疾管署表示,本土登革熱疫情於上週仍維持高峰狀態,屏東縣本土登革熱病例數持續增加,且分布範圍有擴散趨勢,加上近期雨量豐沛,積水處恐造成病媒蚊大量孳生,呼籲民眾務必澈底清除戶內外積水容器且定期巡查,如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加強通報。病管制署公布上週(101日至107日)國內登革熱確定病例,共新增16例本土病例,1例境外移入病例。新增之16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皆居住於屏東縣,分別為屏東市12例(橋北里6例,豐榮里2例,大連里、北興里、湖西里及瑞光里各1例)、潮州鎮3例(光華里2例及三星里1例)及麟洛鄉(麟趾村)1例。疫情調查顯示,麟洛鄉本土登革熱病例為一名女學生,就讀學校位於屏東市目前疫情發生地區,推測於屏東市遭受感染。今年流行季截至107日止,共累計151例本土病例,分別為屏東縣139例(屏東市59例、春日鄉36例、潮州鎮28例、新園鄉11例、新埤鄉3例、萬巒鄉1例、麟洛鄉1例)、臺北市7例、高雄市4例、新北市1例。上週本土登革熱病例數主要集中於屏東市及潮州鎮,惟疫情在屏東市有逐漸擴散趨勢,病例原本集中於橋北里及豐榮里,近期明顯朝其他里別擴散。由於即將進入往年10月至11月登革熱流行高峰期,疾管署籲請全台民眾定期檢視住家戶內外環境,落實清除積水容器,並回收處理不必要的容器,以降低社區病媒蚊密度,減緩疫情擴散風險。屏東縣今年已出現三型登革病毒,疾管署呼籲如曾感染登革熱或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等慢性病史或癌症的民眾,應特別注意落實登革熱防治及個人防蚊措施,避免因感染登革熱而發生症狀較嚴重之登革出血熱。此外,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活動史等相關資訊,以利醫師診療及通報;另籲請醫師於病患就醫時提高警覺,若發現登革熱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有關登革熱最新疫情及各項資訊,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1922(或0800-001922)防疫專線洽詢。
      http://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1009/35349919/三高藥給付新制省千萬 三高藥給付新制 省千萬 20131009  蘋果日報 【邱俊吉台北報導】國人去年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三高藥費近370億元,健保署為抑制浪費,下月起推新制,各基層診所開出三高藥物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若日數重疊率偏高,其超過部分費用健保將不給付,預計1年可省逾千萬元。醫改團體認為,患者仍可能因四處看病而重複服藥,此新制只幫健保省錢,卻沒替患者健康把關。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視察曾玟富指,三高藥物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常有前後處方日數重疊問題,例如某藥應從101日吃到1031日,但患者在1010日又到其他診所拿藥。 砍掉開藥率重疊日 曾玟富說,在新制下,診所開出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同一藥品的重複日數比率,分別超過5.5%、6.8%、5.19%的部份,該署將不給付,一年預估可替健保節省上千萬元。 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說,新制「開錯處方」,外界最關心的患者重複用藥問題仍無解,若不改革健保IC卡功能、讓醫師確實掌握病人用藥狀況,患者仍可能四處看病與重複服藥。       http://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1009/35350401/血汗醫院真相未明(劉梅君、李芸婷) 血汗醫院真相未明(劉梅君、李芸婷) 20131009  蘋果日報 近年來血汗醫院問題持續引發關注,在醫改會等多個團體遊說下,立法院在2年前修訂《勞基法》,增列公布嚴重違反《勞基法》之僱主名單。日前醫改會彙整勞委會公布101-102年期間違反《勞基法》的醫院名單,經各報以「帶頭違法!衛福部所屬醫院也列血汗醫院」、「豈止血汗,護理師累到血便」為題深入報導,引發廣大回響。 基層醫護無法發聲 不少護士質疑自家醫院怎沒上榜?有醫師抱怨是因醫師沒納入《勞基法》所以不用勞檢,否則哪家醫院不血汗?違法醫院有的喊冤,表示被罰後已改善;有的認為是護士疏於簽退或未設簽退簿冊才違規,稱他們為血汗醫院太沉重。箇中玄機,有待逐一釐清。 到底誰是血汗醫院呢?最清楚的應該是院內醫護人員,以及負責掌管醫事人員實際執業登錄、依法應不定期追蹤醫事人力評鑑成績的衛生機關。很可惜,白色巨塔的基層醫護在缺乏檢舉人保護機制下,很難系統性舉發醫院實況;衛生機關即便在立委以凍結預算施壓下,既不願打開白色巨塔緊閉的大門,也不願公開評鑑成績,以及來自各醫院的三班護病比及藥師調劑量等數據資料。 事實上,此次勞委會公布的違法名單,僅是冰山一角,因為許多縣市勞工局乃被動查核遭檢舉的單位或隨機抽查,導致血汗名單出現漏網之魚而失公允,此情況容易讓醫院管理者抱持「被抓到才算」的僥倖心理。至於違規醫院普遍持「被抓到後我已經改正」的說法,也因為沒有持續性評鑑查核的資料可公開驗證,往往難讓醫護勞動團體信服。  衛福部應持續稽核 醫改會訪談護理「巷仔內人」得知,原來「勞工疏於簽退」大有玄機。不少醫護被迫超時工作,但院方要求先準時打下班卡再回去加班,因此醫護便以「不打卡」作為抵制,並非只是表面上的疏於簽退那麼單純。況且《勞基法》本就針對未備簽到簿逐日記載出勤之情形訂有罰則,其立法目的旨在遏止無法計算加班費、違法超時卻無從稽核等亂象。部分院方敷衍回函需要有關單位繼續追蹤嚴查。這些違反《勞基法》的醫院名單並不包含未納入《勞基法》保障的醫師;若也考量醫師們的工時,違法者恐倍數成長。遺憾的是,醫師工時保障條文,仍只聞樓梯響。呼籲衛福部及勞委會,持續進行專案稽核,並公布醫院人力評鑑資料;並針對因預算不足以致人才羅致艱難的偏遠醫院提供更適切的資源協助,才可能終結「血汗醫院」污名。  醫改會董事長、政大勞工所教授醫改會研究員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9/today-o9.htm 醫療租界 籌備中 自由時報102.10.9 劉瑩 如果有一個特區,政府幫忙徵收地皮、提供租稅優惠、創造一堆工作機會,結果裡面工作的高薪專業人員都是外國人,請問你會不會以為這是清末哪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呢?別懷疑,這正是衛福部規劃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裡的國際醫療產業的未來式。 醫師藥師等明明是台灣人自己搶破頭的行業,衛福部為了搞自由經濟示範區,居然打算仿照招不到工的產業開放外勞也就是外國醫事人員,免考照直接來台執業。且雖名為「外國醫事人員」,其實大家心知肚明,最可能來的還是鄰近的廉價中國醫事人員。後門一開,醫院或出資的老闆將可合法快速聘僱中國大陸良莠不齊的醫事人員,直接把這些人貼上優質台灣醫療標籤,MIC搖身一變MIT,甚至連加工程序都免了。標榜優質MIT,收國際級的收費,用廉價的醫事人員,老闆是賺很大,可台灣醫事人員薪資卻只有倒退的份。 衛福部的理由很奇怪,說憂心影響國內吃緊的醫事人員。其實,檢視國際醫療區主攻的三大項目,健檢、醫美、短期治療的手術及疾病,這些項目,尤其前兩者,醫事人員都是充足的。少數因過分低價而沒人投入的健保給付項目,國內人力是吃緊,但這應由健保給付調高著手,才能吸引人才;而且,往正面想,健保無力大幅調高給付,國際醫療專區正好提供這些科醫師截長補短彌補健保過低給付的機會,長期來說對大科的發展是有助益的。衛福部這種變相圍堵,短期雖可堵死現有人才後路,長期卻會讓大科更招不到人。 更何況國外有更多政府堵不到的後路,據醫師公會蘇理事長指出,台灣已有四百名外科系醫師當起假日飛刀手,假日到大陸賺取健保四、五倍以上的給付。台灣的醫師自有國際口碑,國內的醫療專區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令台灣醫師可悲又可笑的是,不留爺的居然是自己人,引進的人還未必如自己,正符合了台大柯文哲主任所預言的,高階醫生出走,低階醫生薪水更低,這個政府真是瘋了! (作者為醫師,台北市民)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9/today-o10.htm國際醫療專區 恐非全民利益 自由時報102.10.9 邊立中 政府積極規劃在自由經濟示範區內設立國際醫療專區,個人有幾點思考: 一、為因應國際醫療專區的營運,許多衛生相關法規勢必鬆綁(例如醫事人員執業資格),此會造成許多未通過國內執照認證的醫事人員進入此專區執業,造成醫療人力品質良莠不均,以及製造潛在的醫療糾紛。且國內醫療人力從基層醫療院所流入利潤較高的商業醫療部門,更將惡化醫療人力分佈不均的問題。 二、政府雖聲稱在重大災難或疫情時,將調度國際醫療資源轉為緊急醫療資源,但是國際醫療專區內做健檢、醫美的醫療體系,能否在急需時轉變為緊急醫療,仍充滿疑慮。 三、鼓勵國際醫療,意味著鼓勵醫療邁向營利化;但是國內公私立醫療院所均有其社會責任而定位為非營利組織,國際醫療專區造成醫療營利化所引發的質變,會影響醫療服務體系的公益性,進而更深遠的影響民眾受醫療照顧的權益。

我要留言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