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幼兒步態不穩,留意小腦病變!!

一般民眾要如何知道小寶貝發展是不是正常呢?當然是可以和左鄰右舍同年紀小孩相比較,如果在該會走的時候就會走,該會講話的時候就會講話,那可能沒有很大問題。小兒科醫師說,最近曾有位三歲小朋友走路不穩,經檢查後發現,原來是有小腦水瘤病變。

小兒科醫師說,其實在打疫苗的時候,順便和醫師詳細討論寶寶發展是一個更為聰明的作法。病童是一位3歲大旅居美國的小妹妹,因步態不穩來求診。經臺北立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簡穎瑄診治之後發現,病童可能是腦部有病變,經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為小腦水瘤。經開刀之後,目前持續恢復中。

她表示,病童與父母親長期旅居美國,家中哥哥姊姊發展也都正常。這位小妹妹一直到2歲才會放手走路,3歲多來診時根本無法雙腳離地跳躍。媽媽說,在美國打疫苗時醫師都說沒問題,這次是因為回台灣順便來檢查一下。她在語言認知方面都沒有特別問題,只是粗動作及細動作發展都和實際年齡差2歲左右。病童還有頭圍過大(55公分)、頭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等腦壓過高症狀。

簡穎瑄表示,腦部核磁共振發現,在小腦部分有一個5*7公分大的蛛網膜水瘤及明顯水腦。經醫師開刀放置導水管後,水囊及水腦現象都消失了。目前病童已經可以正常走路,現正積極做復健,練習上下樓梯等等動作。

簡穎瑄說,政府補助1歲前小孩有四次、1到2歲兒童二次、2到3歲兒童有一次仔細健康及發展檢查,通常就是在小朋友打疫苗時。她建議家長在這個時候,可以去找小兒科醫師,尤其是小兒神經科醫師檢查並討論,比較可以知道小朋友發展正常與否。幼兒發展包括粗動作、細動作、認知及語言這幾大項,要能仔細觀察到各層面發展,才知道小朋友是不是真的有發展遲緩之類問題,能早日處理及早期治療。

早期療育是指對於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發現與早期介入規劃,希望能在黃金時期(0至3歲)發現及處理,早日追上一般同儕。發展遲緩兒童是指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發展等方面,有一種或數種、或全面性發展落後或異常情形,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兒童。

簡穎瑄指出,發展遲緩兒原因有許多,包括腦性麻痺、出生前後,其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系統受到直接或間接、急性或慢性病因的損傷、遺傳、環境因素、基因突變、早產、營養、家長教養方式、先天性疾病及後天疾病等,然而大部分原因是未知。

此外,一些高危險群兒童,如環境污染、早產、黃疸等,及低社經地位、文化刺激因素或家長教養態度不當者,均有可能成為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兒童。若能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療育,可減輕發展遲緩現象或甚至將遲緩現象予以消除,不僅能增加孩子融入社會的能力與機會,並可減輕家庭負擔及社會成本。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早期療育由小兒神經科、小兒精神科及復健科專任醫師負責,對於疾病診斷及療育都很有經驗。若是對於您家寶貝發展有任何疑問,歡迎與小兒神經科醫師討論。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簡穎瑄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